主页 > 珠宝首饰

陕西科技经营管理学院这个学校怎么样(空气神变充电宝这家陕西企业)

云基奔 2024-03-12 00:30:55

摘要:2019年总营收73.04亿,同比猛增44.95%,归母净利润6.03亿,同比猛增72.18%。即使经历三年疫情,其营收仍逆势增长——2020、2021、2022年总营收分别达到80.65亿、103.61亿、107.66亿
空气神变“充电宝”!这家陕西企业,科技登顶世界第一

2019年总营收73.04亿,同比猛增44.95%,归母净利润6.03亿,同比猛增72.18%。即使经历三年疫情,其营收仍逆势增长——2020、2021、2022年总营收分别达到80.65亿、103.61亿、107.66亿。今年上半年营收51.86亿,净利润达到5.29亿,超过2018年全年水平。

拿出上述惊艳成绩的,是一家低调到很多陕西老百姓都没听说过的老牌国企——陕鼓动力。

去年以来,陕鼓参建了位于湖北的世界最大“空气充电宝”工程。

普通充电宝容量10000mah,这个超级“空气充电宝”足足有300MW,换算下来,约等于300亿个充电宝,可以供40万个家庭使用一年。

55年来,靠着压缩空气等核心技术,陕鼓把老外认为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凭着一系列创新技术,迄今雇用2711名员工,累计申请了480件专利,参与起草了国家、行业、团体等超过140项技术标准,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还没完。他们成立了博士后流动站、院士工作站,拥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和国家级技术中心、行业重点实验室。

2020年,他们的“能源互联岛”系统,一举夺得分布式能源领域唯一的中国工业大奖,两年后再获中国十大碳中和示范典型案例。

问题来了,“空气充电宝”有什么用?一家做鼓风机的制造型企业,又是怎么杀进高科技的绿色能源领域,成为世界领头羊的?

空气充电宝:划时代意义的新型储能

大家知道,充电宝本质上是一种储能装置,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充电、放电,二是容量大。

空气充电宝也一样,只不过它充电不靠锂电池,是被压缩的高密度空气。它的外形也不是普通充电宝那样的“小砖块”,而是地面储气罐,甚至废弃的矿洞和地下岩穴。

其原理像股市的“低吸高抛”:用电低谷时,以过剩电能将空气压缩“充入”上述储气室;用电高峰期,就“放气”出来,转换成电能。

通俗地说,就像吹一个巨型气球,储能过程,就是吹气球;释放能量过程,就是打开气嘴,吹动“风车”旋转,驱动发电机发电。

这种“空气充电宝”有很多优点,首先是规模够大,可用于100兆瓦以上的大型电站建设。其次是寿命长,“储电”时间可以达到4-10小时,超过锂电池,系统寿命更是可以达到40年以上。毕竟储能物质是空气,而空气不存在什么磨损、变质之类问题。所以,只要维护好压缩、释放空气等机械设备就好。这便导致了其成本很低,储存一度电的成本,未来能降到锂电池的四分之一。

最理想不过的是,它对地理条件要求不挑剔,地面可以用储气罐,还可以用地下岩石洞穴、废弃矿井等储气。陕鼓动力参与的世界第一“空气充电宝”,就是使用地下盐洞做容器。

这样一个皮实、耐用、无污染的“大充电宝”,具有划时代意义:

它能削峰填谷,降低工业用电成本,它还将太阳能、风能发电储存下来,弥补其发电波动性的缺点,对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部分废气,也可以通过该技术回收能量,变废为宝。

话说回来,这么牛掰的技术,为什么没能普及?

实际上,早在74年前,就有德国工程师提出了这项技术。随后,1978年和1991年,德国和美国先后建设了两座基于压缩空气储能的电站。

这两个电站都有严重缺陷:一是系统效率太低了,只有54%,德国电站更低,只有42%,等于存放一度电,就有超过一度电被吃掉了,是个吃电不眨眼的“黑洞”;二是转回电能的时候,还要燃烧天然气为空气加热,与节能减排的追求“背道而驰”

相形之下,因为我国天然气比较贵,所以从2004年开始发展这项技术时,就绕开了“燃烧天然气”的路径,结果发展出一条不用烧气的绿色空气压缩储能技术,一举攻克了困扰全球市场的重大难题。

在这其中,陕鼓动力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它掌握了该领域三大核心技术:压缩机组技术、膨胀机组技术、储换热技术。

以三大技术中最核心的空气压缩设备为例,陕鼓动力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王者。

它的轴流压缩机全球累计销量达到2600多台,世界第一。

它研发的AV140轴流压缩机,自身重量达到400吨,创造了全球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世界纪录。

令人震惊的是,它的工业流程能量回收装置,同样做到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全球销量达到1200余套,斩获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硬件之外,陕鼓动力参与制定的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综合效率达到惊人的70%以上,超过传统技术20%以上。

在陕鼓动力的技术加持下,全球最大空气充电宝一举创造三个世界第一:

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单机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第一、转换效率世界第一。

陕鼓实力如此之强,难怪德国学者赫尔曼·西蒙在其著作中,专门提到陕鼓动力,将其列为服务型制造转型的世界级典范。

这本书在管理学中影响很大,名字就叫:

《隐形冠军》。

低调到陕西人都不知道的“隐形冠军”

不能不说,德国人很会起名字。

与其享誉世界的行业影响力相比,在陕西民间知名度严重偏低的陕鼓动力,是妥妥的大隐隐于市的“隐形冠军”。

有应届毕业生告诉家人,自己拿到了陕鼓的offer,家人一脸懵地问他:“是造抽油烟机的吗?”

在得到否定回答后,又问,“那是造农村里给灶台鼓风的机子吗?”

问得小伙只能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笑容。

这家老牌陕企,像极了老陕的性格:内敛、不爱炫耀,不会夸自己,只顾低着头,踏踏实实干事。

鲜为人知的是,当陕鼓前身——陕西鼓风机厂55年前在陕西临潼的荒滩上建成时,便肩负着“大国重器”的期望。

彼时,为了应对国际形势变化,让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大装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家布局规划了一大批三线企业,陕鼓就是其中之一。

两年后,陕鼓生产出中国第一批支撑工业发展的30台通风机。

它能够广泛用于工厂、矿井、隧道、车辆、船舶和建筑物的通风、排尘和冷却,还可以用于农业,烘干和选送谷物等。

有过历史辉煌,也曾经历市场大潮冲击的剧痛。

那是上世纪90年代,陕鼓像一家典型的老国企,“我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结果被市场经济打了个措手不及,一度陷入“保吃饭”的困境;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而来,陕鼓遭遇海外订单大面积毁约,全年订单几乎“腰斩”;

后来,国家施行去产能政策,煤矿、石油、化工行业有所抑制,又对陕鼓生产的风机、压缩机等产品经销产生重压……

可以说,所有老国企遇到的难题,陕鼓都遇到了。

这其中任何一道难关,都能把一家龙头企业彻底击垮,奇迹的是,陕鼓竟然挺过来了,而且像打不死的小强,每次沉重的打击之后,它就成长得更加强大,竟杀出重围,翻身做了绿色能源领域的领头羊。

秘经:要为客户找产品,不为产品找客户

这么不可思议的事,一家传统国企是怎么做到的?

透平压缩机及风机专业出身的董事长李宏安透露了三点秘诀。

第一,是卓越的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李宏安在上任之初就提出了全新的发展理念:“要为客户找产品,不为产品找客户。”

对内,以员工为中心;对外,要以客户为中心,讲求“客户永远是对的”。

那是2002年,陕鼓承揽了上海第一钢铁厂的“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项目。按照惯例,如果只卖主机,就只能拿到683万元订单,但为了扩大营收,陕鼓提出可以提供整个工程的辅助设备,并修建厂房、建设配套设施,提供全方位服务。最终,双方敲定合作,683万元的订单金额暴增4倍,达到了3080万元。

由此,陕鼓找到了扩大经营的诀窍,开启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从单一产品供应商向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转变的战略转型。

其工业服务队伍从最初的3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超500人,正在硝酸、能源化工、冶金、生物质发电等近400个工程现场,提供高质量的EPC工程总包服务,也就是设计、采购、施工和调试“一肩挑”。

在服务业务快速扩张的同时,陕鼓刷新行业的核心技术,如能源互联岛、压缩空气储能等,都是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理念下发展出来的。

第二,是战略及战略目标。

所谓战略,是指两个方面的全局:时间的全局——考虑现在和未来;空间的全局——内部和外部。战略目标则具有阶段性,须有超前的、前瞻的、全球的眼光。

目前陕鼓的战略目标为“推进两个转变”、“打造世界一流智慧绿色能源强企”。

所谓两个转变,第一是从单一产品的供应商向分布式能源领域转变;第二是从产品经营专项客户的经营、品牌的经营、资本的运作。

2016年,面临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陕鼓提出:聚焦分布式能源市场,打造“世界一流智慧绿色能源强企”。

所谓“分布式能源”,是相对传统集中式能源而言。传统供能是这样的,采用大容量设备、集中生产,通过大型电网、热网等输送给大范围的用户,缺点是运输过程中能耗很大,而对于供热尤其是供冷,做不到长距离输送。分布式能源,就是按用户需求,就近安装,就近供应,而且有供电、供冷暖等多种功能,盈余能量还可以并入网络,供给其他用户使用。

基于此,陕鼓提炼互联网的思想,独创了一个名为“能源互联岛”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方案。

能源供给方面,该系统一点儿也不“挑食”,冷、热、电、风、水、废(工业废气)、气、油等都可以接入,能够以智能管控的形式,按时、按需、按质向用户端提供分布式清洁能源。

2017年,陕鼓在其总部所在地临潼,建立了全球首个能源互联岛运营中心,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创举:区域清洁能源使用率100%、可再生能源使用率100%、余热利用率98%、节约天然气59.12%、节约土地49%……

籍此,陕鼓一举斩获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

一句话概括:它是全球行业内万元产值能耗最低、排放最少的智能制造基地,万元产值能耗仅为3.71千克标准煤。

这什么概念呢?我国省市级中,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最低的北京,能耗是210千克标准煤,是陕鼓能源互联岛方案的70倍。如果仅北京市,能全部降至“能源互联岛”方案的能耗水平,将能节省8000多万吨标准煤燃烧。

如果全国达到这个水平呢?节能数据将不可想象。现在,陕鼓的能源互联岛技术和方案,已在流程工业、智慧城市、“一带一路”、军民融合等领域广泛应用,回收能量及输出的总功率达到22.9GW,相当于102%个三峡水电站,每年节约标准煤568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9亿吨。

第三,是陕鼓人总结的“三个法宝”。

第一个法宝,是转型系统力量;第二个法宝是市场开拓为纲;第三个是组织文化建设。

三个法宝之下,陕鼓创新力度有多大?仅2021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高达11.39%,不仅远超平均3%的行业水平,甚至超过苹果(6.6%)、三星(8.3%)、特斯拉(5%)这样的全球创新巨头。

这样在创新上“不惜血本”的劲头,一反许多中国企业吝于研发的做派,成效是立竿见影的:

陕鼓的专利申请数量爆炸性增长,先后拿下国际节能“双十佳”奖、世界制造业创新产品金奖、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等大奖。在大型空分、大合成氨、大乙烯、大硝酸四合一机组等领域,科技成果领航全球一线。

说到这里,哪能看出陕鼓是一家老国企,分明是一家创造力爆棚、理念引领时代、完全市场化的科技巨头。

进军世界强企:为人类创造智慧绿色能源

有人说,陕鼓是西安人的骄傲,陕西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这话没错,但依《额滴神》来看,这话把陕鼓说小了。

就像人们提起华为不只是代表广东一样,今天的陕鼓,已经是中国工业的旗手,是亚洲的骄傲。

面向未来,陕鼓人提出一个新构想:为人类文明创造智慧绿色能源。

要成为一流强企,首先是要能走出去,与顶级的国际对手“万类霜天竞自由”。

从2017年起,陕鼓开始大力布局全球市场,先后成立欧洲研发中心、日本研发中心、欧洲服务中心、欧采中心、印采中心、陕鼓动力印尼工程代表处等14个机构或中心。

2021年12月,陕鼓又以2.8亿捷克克朗,收购了捷克蒸汽轮机名企EKOL公司25%的剩余股权,完成对EKOL的100%控股。

现在,陕鼓的项目遍及全球。

在印度尼西亚东南苏拉威西省Konawe工业园区,陕鼓建成并成功投运了印尼国内最大的空分项目,并派驻专业运维团队运营发电项目,每年为该工业园区发电80亿度以上。

在菲律宾,陕鼓与民企500强的攀华集团强强联合,携手共建菲律宾首座综合性钢铁工厂。

在塞尔维亚,陕鼓为钢铁企业用户量身定制的“冶金全流程能源动力系统解决方案”,解决了高能耗,大量煤气排放所带来的高成本、高排放、低效率问题,使其装置运行效率由原来的62%提升到了90%。

六年来,陕鼓新增海外项目40多个,在老挝、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3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突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超200亿元,目前拥有的海外长期业务已超2400亿元。

与国际龙头企业对比,2021年陕鼓的人均收入是美国GE的1.7倍,人均利润是4.7倍;收入是德国MAN透平的2.9倍,人均利润是MAN的1.04倍。

发展成效,已然是绝对的世界第一档。

陕鼓董事长李宏安说,当前世界能源转型,有三个重要模式:分布式能源系统转型模式、分布式能源非系统型模式、集中式能源转型模式。其中,陕鼓代表的即是最先进、最彻底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转型模式。

前述的“超级空气充电宝”,正是践行这种转型模式的重磅项目之一。

李宏安说,陕鼓使命,就是团结一切力量,使能源转型市场的进步力量越来越大,落后力量越来越小,最终推动分布式能源转型的全面变革。

初步推算,陕鼓已经拥有2030年代前的长期业务、有效市场信息,合计超过3万亿。其着力推动的能源革命,将打开一个高达几百万亿的超级市场,深远改变世界文明。

这是一场关切人类命运,只许胜不许败的战役。

省人大代表,媒体人马川曾问过同样是陕西省人大代表的李宏安:你如何规划自己退休前陕鼓的发展目标?

李宏安坚定地回答:我不可能以自己的任期规划陕鼓的发展目标,如果我们的目标,不是将重点放在服务型制造转型和能源的全面转型方面,即使陕鼓阶段转型成功,陕鼓仍然可能失败,甚至被消灭。

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说,伟大企业与普通企业有一个最大的差别,即有利润之上的追求。

换句话说,企业只有树立“试图改变世界,而不仅仅是考虑赚钱”的格局,方能走得更加长远。

诚如第二次能源革命,催生了西门子、奔驰、波音等欧美强企,第三次能源革命中,陕鼓又将书写怎样的中国传奇?

让我们拭目以待。

李宏安

西安交通大学透平压缩机及风机专业学士,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高级工程师,陕西省人大代表。1986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产品试验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陕西骊山风机厂厂长,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陕西秦风气体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标准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董事长等职务。2017年8月起,担任陕鼓动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