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专业就业前景及薪资(年薪35→10)
云基奔 • 2024-03-11 22:59:39 • 次
最近,一则消息在设计圈刷了屏。一位2007年毕业的建筑设计师晒出他工作16年来的收入清单,最高收入是2020年35万,2022年只有15万,一下子回到了10年前。他的问题是,2023年会不会更惨?同时,他希望老板看在老员工(8年司龄)的份上不要辞退他。
有一首歌“这个世界会好吗”,有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点开设计行业的自媒体,几乎也是一边倒地在吐槽。
那么,到底,设计行业会好吗?
曾经的辉煌
要预测5年后设计行业会怎样,不妨先回到5年前。2018年,设计行业在房地产高周转的“狂飙”中,正在上演史无前例的“跃进”。有公司高喊“万人百亿”,有公司在年终会上给骨干员工发上百万的现金奖励。在上海滩,几十人的小公司活得有滋有味,几百人的公司要做大做强,几千人的公司谋划上市转型。很少有人想到那是最后一抹余晖。
随后的一两年,虽然延续了上升势头,但市场已呈现疲态。2021年下半年,随着房地产公司的突然下行,不少设计公司陷入现金流危机。2022年,绝大多数设计公司都采取了裁员、降薪等应急措施,还有部分设计公司直接退场。到了2023年,文首提到的消息,只是一地鸡毛中的轻轻一片而已。
那位南京建筑师在这5年的年收入,准确吻合了这个历程。2018年30万——2019年32万——2020年35万——2021年30万——2022年15万——2023年未知。
5年后设计行业会不会好,首先要看看宏观经济。几年前有人说,经济将一路下行,每一年都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对很多个人来说,这句话在最近两三年是应验的。按照这个走势,那位南京建筑师的问题“2023会不会更惨”,答案不言而喻。两年前,有一些设计院的朋友坚信,这次行业危机挺一挺就过去了,ZF肯定有办法救市,高周转的辉煌会重现。现在,还保有这种想法的已经不多了。
100年前的大萧条
始于1929年的西方经济大萧条,是人类现代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美国的国民收入(GDP的前身)下降了一半;股市暴跌;5000家银行倒闭;失业率从1929年的2.9%上升到1932年的22.9%,最高25%(请注意这个失业率);甚至有700万人非正常死亡。记录美国历史的《光荣与梦想》中这样写道:“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直到10年后,美国经济才勉强恢复到大萧条前的水平。
美国的住宅建造在1925达到峰值100万幢,超过了需求量。1928年,在股市崩盘前一年,建筑业已经提前开始衰退。1929年新建的住宅只有50万幢。1933年,超过一半的住房抵押贷款出了问题,每天有1000套抵押住房被强制拍卖。1929年至1933年,美国房价跌幅达26%。
罗斯福新政中有一条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大兴土木。也就是说,建筑业是率先开始衰退的行业,也是率先恢复的行业。但是这里要注意,在罗斯福新政前,美国政府对经济几乎是不干预的,所以新政的大兴土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提振经济。这一点和政府长期在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经济体是显著不同的。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也不是无迹可寻。21世纪的经济复杂程度远超100年前,更要从基本经济规律(而不是宏大叙事)入手,才能看清趋势。
5年后,设计行业的演化
20年前的一天,在深圳的一间办公室里,我和设计圈的几位朋友聊到当时设计行业的一些乱象,比如甲方压低设计费;设计师数量不足,有滥竽充数的现象;加班越来越多,设计师不能准时下班,甚至周末也需要加半天的班;时间紧任务重,质量管理规定无法落实,图纸质量差。现在看,那时的“乱”和现在的“卷”完全是天壤之别。当时我们开玩笑说,如果设计行业来一次行情波动,或许对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有益。
现在终于来了,不过来的不是行情波动,而是海啸,一次可能长达10年的海啸。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设计行业的外部市场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增量时代的高大上项目转为存量时代的细胞级产品。以这个基本经济规律为前提,可以得出未来5年设计行业的演化趋势。
首先,大型设计公司的规模将急剧缩小。这是因为它们所赖以生存的市场条件——高大上项目的大量减少。“企业规模与产品级别匹配”是一个基本经济规律,任何企业不可能长期背离这个规律。
当ZF投资和民间投资大幅减少的时候,那些在曾经的增量市场中高速扩张的大企业只能快速瘦身,才能有一线生机。动作越慢越糟糕。不仅如此,还要抓紧时间,依托现有的技术、经验、业绩等资源,开发衍生的细胞级产品,比如针对存量资产的运维产品。上海 FTA 的《产业片区发展指引手册》,就是这样的案例。
其次,大量经营实体将倒闭,退出市场,比例甚至会高达70%。这里说的经营实体,是指自负盈亏的设计团队。这些团队,有的有独立品牌,有的有设计资质,有的要挂靠。比如一个数千人的大院,下面有几十个自负盈亏的挂靠小团队。5年后,大院的牌子或许还在,但小团队已经消失了一多半。
这些倒闭的团队虽然很勤奋,但没有意识到市场的根本逆转,自然也没有针对性措施,只是按照惯性做法苦苦挣扎,直至耗尽最后的能量。还有的团队老板已基本财富自由,也无力或无意二次创业,索性获利离场。
前几天,一家设计公司在向我介绍他们2023年的经营情况时,说的仍然是如何花精力在市场上追逐越来越少的500万以上设计费的大项目,而我却问他们有没有100万以下、甚至50万以下的小项目。未来5年,如果他们想活下来,不是靠500万的大鱼大肉,而是靠50万的萝卜青菜。
第三,会出现一批90后、甚至95后年轻人创办的小微型设计公司。这些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高周转的洗礼,也没能分到一杯羹。他们对设计这份职业的经济预期没有那么高,对项目的规模预期没有那么大。他们可以从几万、十几万设计费的小项目入手,一点一滴积累经验、树立品牌。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他们和那些30%的上个时代转型成功幸存下来的设计公司,都将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细胞级产品。
前两天,还听到一个故事。上海的一位住宅方案设计公司的90后建筑师,回到浙江老家,利用自己的设计能力,创办独具特色的动态文旅民宿。虽然艰难,但乐在其中,也实现了财富独立。
设计师怎样主动应对
在这样的市场转变过程中,设计师个人如果不打算转行,想坚守这份职业梦想的话,该如何主动应对呢?我觉得有三点。
第一,降低收入预期。在今年2月的开年演讲中,我介绍了美国建筑师的收入。以消费水平颇高的旧金山湾区为例,本科毕业生年薪6—7万美元;10年后才能翻一番,达到12、13万;20年后,15—20万。更高的话,就要成为合伙人。前段时间,看到UPS在美国招聘长途卡车司机,年薪17万。可见,建筑师这份职业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是正常的中产职业,并非高收入职业。
第二,要学会用1:10、甚至1:1的比例尺,而不是1:100、1:1000去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并用设计技术解决问题。否则,既看不到细胞级产品的商机,看到了也拿不出解决方案。
房地产高周转模式已经过去,但在这种模式下,建设各环节的精细化专业水准远超其他非专业建设领域,是相对“性能过剩”。上面提到的那位90后回乡创业民宿的小哥,用1:10的眼光去经营几百平米的小小民宿。虽然限于财力、精力,不能发挥全部的专业技能,但他的技术降维后的民宿,仍获得了市场认可。
第三,要成为T型人才。视野要足够宽广,做事要足够聚焦。高周转的设计人,在专业上深度不够,视野的广度上更是问题。要想成为真正的大师,做出高品质高质量的设计,必须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成为T型人才。
在复杂的经济系统中,T型人才有最合适的生态位。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