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隋宫一》翻译赏析(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五)
云基奔 • 2024-01-11 13:17:43 • 次
古诗词鉴赏是中学语文重要学习部分,但我国古代诗歌数量众多,诗人情感复杂,了解和掌握古诗词中的常用意象能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1.“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唐·成彦雄《杜鹃花》
2.“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唐·李白《蜀道难》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
二、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唐·李商隐《隋宫》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乌鸦撩乱舞黄云,楼上飞花已唾人。说与江梅须早计,冯夷无赖欲争春。”——宋·范成大《欲雪》
三、蟋蟀
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蟋蟀从自然界中的昆虫走向审美意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意象对后世的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其延展的过程中更趋丰富化和定型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悲秋之情。“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楚·宋玉《九辩》
2.生命之忧。“老大多感伤,畏此蟋蟀鸣。 ”——宋·王安石《西风》
3.思乡之苦。“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唐·贾岛《客思》
4.故国之思。“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宋·岳飞《小重山》
5.相思之愁。“秋风袅袅 入曲房,罗帐含月思心伤。蟋蟀夜鸣断人肠,长夜思君心飞扬。”——宋·汤惠休《秋风》
6.友情之和。“洞户夜帘卷 ,华堂秋簟清。萤飞过池影,蛩思绕阶声。”——唐·刘禹锡《秋夕不寐寄乐天》
四、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唐·杜甫《登高》
2.“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汉·佚名《巴东三峡歌》
五、鸿雁/青鸟
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1.“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李商隐《无题》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你还知道哪些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