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杂谈

死不瞑目(死不瞑目微小说))

云基奔 2024-01-11 06:37:03

摘要:死不暝目(微小说)文/吴清建张老汉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苏北农村,长得人高马大,粗壮结实,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家里兄弟姐妹七个,身为老大的他六、七岁就学会洗衣做饭,照顾小弟

死不暝目(微小说)

文/吴清建

张老汉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苏北农村,长得人高马大,粗壮结实,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家里兄弟姐妹七个,身为老大的他六、七岁就学会洗衣做饭,照顾小弟妹了;到十来岁就跟父母到地里干农活。家里穷得叮当响,一日三餐难以为继,破衣烂衫苦度岁月。十五、六岁时,他就跟父亲一起去地主家打短工,挣点钱粮补贴家用。长期的劳作,让他做得一手好农活,练得一副好身板,也在几次天灾人祸酿成的大饥荒中得以苟活。

张老汉从小受苦,懂事明理,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也因为穷怕了,饿坏了,以至解放后过上了吃穿不愁的好日子,还是节省得抠门儿,一分钱得掰成两瓣用,常成为邻里乡亲茶余饭后的谈资与笑料,而他却我行我素,不为所动。他坚信"好年防荒年"的硬道理。自己的六个儿女,老大穿衣买的少,亲戚邻居给的多,其他孩子就接着哥哥姐姐穿着嫌小淘汰的衣服,缝缝补补继续穿。有时还把自已穿破的衣服改小给孩子穿。吃饭时咸菜放几滴油在饭锅里蒸熟给孩子吃,自己和老伴吃生咸菜;煮饭锅里半边稀烂些的给自己,半边硬实些的给孩子。他宁可自已苦点,但不能苦了孩子,孩子还在长身体呢!

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成人,早被外边的世界吸引,穿衣吃饭生活方式被同化。张老汉看着孩子们花钱大手大脚,气不打一处来,整天喋喋不休,却又无计可施。孩子们也受够了父亲处处抠门的生活方式,一旦成家,立即分家另居,逃离张老汉的管辖。

张老汉待孩子们一个个振翅远飞,就和老伴相依为命,继续过自已清寡的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里刨食,郁郁寡欢。逢年过节,孩子邀请二老共度欢乐时光,张老汉一口拒绝。看着他们铺张浪费的吃喝穿戴,心潮难平,恶气难消。一再告诫孩子们:人家城里人吃官饭,拿薪水,这月钱用光了,下月又有了,天大灾祸也不担心。我们这些农村人属鸡子,刨一爪吃一爪。你们有几个闲钱吃光用光,遇到大灾大难等死不成?可他的话得到的是儿女们的白眼与嗤笑。笑他老眼光不懂生活,笑他活得憋屈不够本。也罢,眼不见心不烦,老伴偶尔去儿女家办事,他从不随行。

八十岁的张老汉老了,病了,不能吃饭了。他只到村卫生所吊几瓶水,配上几副药回家静养。孩子们要带他去医院检查,张老汉的头摇得像个拨浪鼓。他说知道自己的病好不了,不花那个冤枉钱。

终于有一天,张老汉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孩子们把早已暗地里为他准备的寿衣穿在他的身上。这也是他一生穿戴最整齐、最漂亮的装束了。可不知为什么,张老汉的一双眼睛瞪得溜圆,任凭家人怎么抹捏,烧纸祷告,就是闭不上。有经验的风水先生口中念念有词,手中画出符贴烧给张老汉也无济于事。 这时,哭得天昏地暗的老伴,抺去泪水,看了张老汉头前放着的引路灯,恍然大悟。她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一生节俭,一定是他嫌引路灯芯太大,耗油太多,才死不暝目。她让孩子们把灯芯拨到最小,烧几张纸钱,祷告老父亲,让他放心,孩子们一定继承遗志,丧事从简,绝不铺张浪费。今后也会勤俭持家,艰苦奋斗,安度日月。祷告的话音刚落,张老汉瞪大的双眼徐徐合上,安心地奔黄泉而去……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