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板有眼的板是什么意思(丰沛县民间俗语杂说之一)
云基奔 • 2024-03-26 02:56:08 • 次
不在板儿不在眼儿
沛县人在评说某人说话做事不合规矩、没有条理时,常用的一个词是“不在板儿不在眼儿”,有时省略一下就是“不在板儿”。
显然,这个词是来自戏曲的行业术语。我们说,戏曲演员在演唱时必须“有板有眼”。
所谓“板眼”就是我国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因而所谓“有板有眼”也就是演唱要符合音乐或戏曲的节拍,不合“板眼”就是“不在板儿不在眼儿”。“不在板儿”就无法与乐队融洽配合,演唱活动就会乱套。
因而,可以想象,“不在板儿不在眼儿”和“有板有眼”这两个专业术语词能够转化成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词语,足见古代人们的戏曲活动是十分活跃的,人们对戏曲的常识也是很熟悉的。
的确,在那个没有电影、没有电视的旧时代,娱乐活动主要就是农闲时节唱戏、听戏,甚至红白喜事的喇叭班也总会用唱戏曲压阵脚、展示自己的能耐。
沛县方言中像这类来自戏曲的词语还有不少,如说某人在某个事件中起到出主意、帮腔或助威的作用,就说他是“敲当当笛的”、“敲边鼓子的”。
“当当笛儿(云罗)”和“边鼓子”都是本地戏曲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人们就把它们的作用加以引申,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了。
参场
沛县人形容某件已确定的事情老是不能开始,老是拖延,叫作“参场”。比如,一场戏曲原定于2点开始,可是直到2点半了,演员还没有出场,观众就会说:“怎么这么参场?”
再比如,女子出嫁时,婚车已在大门外等待多时了,鞭炮也已放响了,唢呐班子也吹了好长时间了,可是新娘子还没有出屋,主事人就会说:“快点吧,别参场了。”
开会也是这样,事前宣布的时间已经过了,领导们还没走上主席台,与会者就会说他们“参场”。但“参场”这个词是什么来的,并没有人探究。
其实,这个词也来自戏曲行业,读了《红楼梦》就可以明白了。第71回写了贾母八十大寿唱戏时的情景:“一时参了场,台下一色十二个未留发的小丫头,都是小厮打扮,垂手伺候。”
原来这里的“参场”就是专指古代喜寿庆祝演戏开场前演员们出台致贺的活动,这是本义。
这样的致贺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名字就叫“参场”;这样的致贺活动必然会拖延演出的时间,所以,“参场”一词就引申成了所有的“拖延时间”的现象。
沛县老百姓日常说的“参场”显然就是用了这个词的引申义。
当大事
在沛县地区,不管哪家出老殡,灵棚正上方都要挂一个匾,上边写着“当大事”三个大字。只要是出老殡,没有这个,肯定会受到别人的批评和嘲笑,肯定也会说大老执是个不明白的人。
但是如果问问为什么要写这三个字,估计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回答出来,包括大老执在内。
其实,这三个字可是有说头的,是有来历、有出典的,那就是,这三个字出自古代“四书”之一的《孟子》,其中有句话是这样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意思是说,奉养父母不能算作最大的事情,只有给父母送终才能算做大事情。在中国的农村中,出老殡就是给父母送终,这是任何一个家庭都会当作头等大事来对待的。
因而,出老殡时把这几个字放大,悬挂在现场的中心位置,既突出了主题,也烘托了庄严肃穆的气氛,彰显了丧葬文化的重心,意义是重大的。
《孟子》这部书现在已有2300多年了,是亚圣孟子及其弟子所写的,也是孔孟之道的经典,其中的这句话一直是中国人处理父母丧事的指导思想和规范,即使是在今天的农村,大家仍然把它作为最高标准,这就是“当大事”的来历。
瞅
“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很简单,只有一个音,读作chǒu,是“看”的意思。但在沛县方言中,“瞅”的读音和意义就比较复杂了。
首先,它有两个音:一读qiǔ,二读chóu。第二,这两个读音的意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读qiǔ时,和词典中的解释一样,就是一般的“看”的意思,如果说与“看”有什么细微的差别,那就是“瞅”还含有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意思;读chóu时,那则是一种对人轻蔑、不满的目光和眼神,其表现是:目光不是直视或正视,而是斜视,用眼角的余光看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眼”
。
这种因鄙薄或厌恶而露出的“白眼”在古今都有很多记载,如《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唐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我以人不齿数故,遂与母偕隐;今又返而依人,谁不加白眼?”鲁迅《哀范君》之一:“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
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见这种现象,有时甚至会严重到用眼“立睖”、用眼“剜”的地步,所以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才不想看他的白眼呢!”“谁想落人家的白眼?”
可见,沛县的“瞅(chóu)”就是古今常说的“白眼”。
在《红楼梦》一书中,“瞅”也是一个常用字,从用法上看,有时就是一般的“看”,有时则是表达对别人的轻蔑或不满。如第6回:“宝玉只管红着脸不言语,袭人却只瞅着他笑。”
这里的“瞅”就只是“看”的意思,沛县人会读作qiǔ;第20回:宝钗见贾环急了,便瞅莺儿说道:“越大越没规矩,难道爷们还赖你?”
这个“瞅”中就明显地带有对莺儿的不满或指责,表现也和一般的“看”不同。第22回当史湘云脱口说出林妹妹像台上的那个小戏子时,“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
宝玉的这个表现不仅含有不赞成之意,更含有以目光制止之意,这样的用法在沛县都读做chóu。
由此可见,沛县方言对“瞅”字在字音和意义上所作的区分是很精细的,也是很恰当的。而在汉语字典中,却没有一个专门表达轻蔑、厌恶、不满的眼神的单字,这是令人遗憾的。
其实,汉字中与“瞅”有关的还有两个字,一个是“目字旁”加个“愁”,一个是“目字旁”加个“丑”,现在都作为“瞅”的异体字被废除了,而作为声旁的“愁”和“丑”的读音都是chou,因此笔者认为这两个字(特别是后一个字)完全可以表达沛县方言中读chou时的义项。
由于“瞅”字的声旁“秋”正好读qiu,就让“瞅”字只表达“看”的义项。这样就把“瞅”的两个义项清楚地区分开来,相信将是很有意义的。
可木定星
沛县方言中有一个常用词叫作“可木定星”,含有正好够数、没有多余的意思,比如说“我买了可木定星能种一亩地的种子,多一点儿也没有”,“这块布可木定星只够做件褂子”等。
这个词的意思大家都能明白,可说到应该是哪几个字,认识可就不同了。有的说是“可母定星”,有的说是“可不定星”。但无论是“母”还是“不”,都不能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来。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楚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
其实,这个词是从修秤行业上来的。在磅秤、电子秤产生之前,咱们中国人都是使用杆秤的,要称量的东西几斤几两,看了秤杆上的秤星就可以知道,而秤杆又都是木质的,这样,“木”和“星”就产生联系了。
笔者曾经专门请教过修秤师傅,听他详细地讲解了修秤的整个过程。这里给大家述说一下,就会明白到底是哪几个字了。
第一步,做秤杆。先把木头破成木条,再用刨子刮,还要用细石磨,使秤杆光滑。
第二步,包秤头。就是给秤杆的两端包上铁皮,使秤杆更结实。这一步实际上是把秤杆固定下来了,长短粗细都是不能再作更改的了,后面安秤星就得“可”着这个秤杆了。
第三步,安秤钩,校砝码。砝码,实际上就是重量的标准,一般是1斤标准重。先把砝码挂在秤钩上,另一头挂上秤砣,用丝刀寻找适当的位置将秤杆挑起,当秤杆平衡的时候,秤砣所在的位置就是1斤的位置,挑刀的位置就是毫系的位置。
但秤砣到毫系并不是事实上的1斤,因为它还包含了秤杆本身的重量。要排除这个重量,就要找定盘星。
办法是,做好毫系后,秤钩上不挂任何东西,提起毫系,移动秤砣,当秤杆平衡时,秤砣所在的位置就是定盘星的位置。从定盘星的位置到1斤处的位置才是1斤东西所应有的长度。
如果要确定2斤的位置,就用圆规往前再量1斤的长度,行话叫“步”。3斤、4斤等以此类推。秤杆短,就斤数少;秤杆长,就斤数多。
要把斤分成两,就把1斤的长度分成10份,这是说的10两秤。过去的老秤都是16两,就把1斤的长度一分为二,找出中点,行话叫“取中”。
那么两段各为半斤,也就是8两。再把半斤取中就是4两,再分就是2两,再分就是1两。这就是成语“半斤八两”的来历。
在科学技术很不发达的古代,这种分法好操作也很准确。
第四步,安秤星。在已确定好的斤两位置上用钻打眼儿,就可以安秤星。
这就是制作杆秤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可”着“木”质秤杆确“定”秤“星”的过程,简化成“可木定星”四个字,简直是太准确、太恰当了。这里的“可”就是“尽着”、“完全依照着”的意思。
“可木定星”本来是说可着秤杆的长度安秤星,现在引申为所具备的条件和做事所需要的条件不多不少、不大不小、不长不短,正好合适,这是不言自明的了。
关于“乡野时空”公众号的通用说明:
“乡野时空”源自于我著作的《穿越乡野时空》这本书,是一个关于中国苏北农村田园生活和民俗文化在1949-2009年间乡野巨变的数字展览馆。
10年来,我虽然一直坚持拍照,但可惜的是有些事物早已在我所能接触到的环境中消失,再也寻找不到了,常常使我感到遗憾。因而我偶尔在网上碰到的也注意留存,这样的图片也有一部分被我充实到了这个《乡野时空》“展览馆”里。这里,我要对这些图片的原创者致以衷心的感谢。如果有同志认为侵犯了他的著作权,我将会表示道歉,并给予删除。
敬请读者诸君多多关注“乡野时空”这个平台,多多给予批评和建议,让我们共同把这个网上展览馆办好。现授权给《丰沛文化》公众号转载,以传播地域文化。
孙尊斌
二零二二年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