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委和委员有什么区别(十大元帅)
云基奔 • 2024-03-17 11:47:15 • 次
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55年的开国十大元帅中,有九人在1954年9月28日新组建的中共中央军委十二名委员中。除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剩下的恰好就是55年开国十大元帅。
然而,往前推十年,1955年十大元帅中有九人是在1945年8月23日新的十二位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
1945年8月,新组建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由十二人组成,排名依次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陈毅、聂荣臻、贺龙、徐向前、刘伯承、林彪、叶剑英。
如果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的名单剔除,其他九位中央军委委员的排名依次为朱德、彭德怀、陈毅、聂荣臻、贺龙、徐向前、刘伯承、林彪、叶剑英。
可以看出,九大元帅,仅缺一位,他就是罗荣桓。
与1954年9月的十二位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名单比较,刘少奇和周恩来两人不在此列。他们已不再参与军队工作,取而代之的是邓小平和罗荣桓。
经过四年的解放战争之后,1945年8月23日新的中央军委委员九人与1954年的中央军委十二位委员排名顺序比较,发现排名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朱德和彭德怀的排名顺序没有变化,而林彪的排名升至第三位,刘伯承升至第四位,陈毅退至第六位。新增加的两位是邓小平和罗荣桓。
邓小平排名第七,位列陈毅之后;罗荣桓排名第八,超过了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
观察以上名单,可以得出结论:成为十大元帅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进入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的行列。
也就是说,具有突出贡献和杰出指挥能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1954年新的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新的1954年中央军委委员中,有六人统领指挥淮海、平津战役各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的总前委或常委。这六人分别是平津战役总前委的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以及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三位常委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
总前委常委中,只有邓小平和罗荣桓两人在1945年8月未进入十二名中央军委委员的行列。
那么问题来了。具备什么资格可以进入淮海、平津战役的六位总前委常委呢?他们是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在两大战役前临时决定的吗?
研究发现,完全不是。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这六位总前委或常委,在此前的职务决定了他们成为总前委或常委。
这六人中,有五人曾担任中共东北局、华北局、中原局的副书记及以上职务,还有一人是中共中原局的军事统帅。
解放战争时期,四大野战军的统帅主官在四大局机构中担任过什么职务呢?
首先,看中共东北局,林彪为书记,彭真和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为副书记。
在中共华北局,刘少奇为第一书记,薄一波为第二书记,聂荣臻为第三书记。
中共西北局,彭德怀为第一书记,贺龙为第二书记。
中共中原局,中央决定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李先念、宋任穷、粟裕、李雪峰、陈赓、张际春、谢富治、刘子久为委员。
需要注意的是,刘伯承虽然不是中原局的副书记及以上职务,但他在中共中原局的十二名委员中排名第一,超过了邓小平和陈毅,主管军事工作。
粟裕在中共中原局只是一个委员,排名第七。
在194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陈毅去
中原局工作,仍然兼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中央决定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的领导分别为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李先念。陈毅仍然兼任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和政委。
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淮海战役发生在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中原解放区辖区内。这也说明毛泽东早在1948年5月就已经考虑了中原地区的决战,并组建了新的中共中原局,统领这个广阔的区域。
1948年11月16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起草电文,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电文中提到:“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在平津战役中,总前委的三名常委为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需要注意的是,罗荣桓的排名超越了聂荣臻,这一点可以从1954年9月新的十二名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名单,以及1955年的十大元帅名单中得到佐证。这显示罗荣桓受到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
然而,在淮海战役中,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三位常委时常在临机处理各项事务,这与平津战役的情况不同。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区别是,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时,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已经开始考虑下一步的渡江作战。
中央军委将渡江作战方针的初步意见提交总前委讨论,但只发给刘、陈、邓三位领导,责成邓小平在会议时让粟、谭二人阅读,并阅后立即焚毁。
1948年12月17日,黄维兵团被歼后的两天,中央军委发出电报,邀请伯承和陈毅前来中央商讨重要事宜。
这些事实显示了总前委常委和委员之间的区别。
在总前委常委中,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经常一起处理决策事务。但在委员中,不同人的地位和职责有所不同。
陈毅的排名从1945年中央军委委员的第三位下降到1954年的第六位,而粟裕始终未能进入这两届中央军委委员名单。下次我们将继续探讨这些变化的原因。
总的来说,开国十大元帅多为著名起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例如,朱德南昌起义后带领起义部队转战井冈山,陈毅也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的领导人之一。然而,林彪和罗荣桓等人虽不是起义领导人,却在解放战争中展现出突出的军事才能,因此被选入十大元帅。
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后,根据个人的贡献和领导能力,邓小平和罗荣桓成为两大战役总前委常委,从而跻身十大元帅行列。
在淮海、平津战役中担任总前委常委的人,都在此前在中共的不同局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这也成为他们进入淮海、平津战役总前委的重要条件。
这些历史细节为我们深刻理解这段历史时期的决策背景和人事安排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总结:从开国十大元帅的组成和排名变化来看,他们的选择与他们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和领导能力密切相关。不仅是起义领导人,也包括那些在战场上展现出杰出军事才能的领导人,都有可能成为十大元帅。在胜利取得后,根据个人贡献和领导能力,邓小平和罗荣桓等人成为了两大战役总前委常委,从而成为十大元帅的一员。这些元帅的选定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考虑了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角色和贡献,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指挥能力。他们的不同职务和历史背景也影响了他们在这个排名中的位置。这段历史时期的决策背景和人事安排为我们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军事情景提供了有益启示。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