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中的干扰球是什么意思(盘点国内篮球的4大奇葩规则这帮人这么搞)
云基奔 • 2024-03-17 10:43:39 • 次
篮球,一项充满激情和竞争的运动,在国内有着众多的粉丝和球迷。然而,国内篮球界却有着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奇葩规则,或许你曾听说过,或许你还不清楚。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国内篮球的四大奇葩规则。
4、觉得FIBA不如自己懂球
我们从一场2021年CUBA联赛的比赛开始说起,这场比赛在规则上引发了巨大争议。当年CUBA八强赛采用了两回合总比分制。首回合比赛中,矿大主场以5分战胜北大,看似领先。
但当比赛回到北大主场,最后18秒的局面出现了双方战平,北大球员本可以罚球绝杀,但这将让他们输掉比赛。最终,北大球员故意两罚不中,将比赛拖入加时赛,然后以10分领先赢得比赛,成功晋级。
与此不同,国际篮联采用的两回合总分制规则更加合理。举例来说,如果北大在第一回合输掉了5分,那么他们在第二回合必须赢得5分以上,才能进入加时赛,否则将被淘汰。然而,国内篮球界似乎觉得自己比FIBA更懂球,因此制定了这样的规则。
这种规则不应该怪罪北大球员故意两罚不中,毕竟球员们都渴望赢得比赛,问题出在制定规则的人身上,他们将球员逼得不得不玩弄小聪明。
3、盲目跟风NBA
我们再来看看国内CBA联赛,它盲目跟风NBA的结果如何。国内联赛竟然模仿NBA的比赛规则,比如每节比赛12分钟,以及三秒区和干扰球规则,几乎一模一样。这导致了国内篮球与国际赛场的脱节。
比赛时长和节奏的改变也让中国男篮在国际赛场上感到不适应。
欧洲篮球不采用三秒区规则,因此大中锋可以安心待在篮下,而中国球员在国际比赛中总是担心违规。此外,在国际篮联的比赛中,只要篮球弹在篮筐上并且球体中心已经出了篮筐范围,就可以碰篮筐,而NBA和CBA不允许这样做。这些差异导致了国内球员在国际赛场上的适应困难。
多年来的盲目模仿,结果如何呢?虽然中国学了NBA的规则,但仍然没有培养出像样的NBA球星。令人讽刺的是,迄今为止,最后一个被NBA选中的中国球员是2016年的王哲林。
这么多年的模仿,却没有取得多少成绩,反而让中国篮球变得四不像。
2、联赛转播一塌糊涂
国内CBA联赛的赞助合同金额不断增加,转播质量也逐渐提高,但与此同时,一些方面却不如从前。上赛季,CBA公司出台了一项明确规定,禁止解说员在比赛中评论裁判的判罚。然而,CBA的裁判水平常常令人堪忧,经常犯重大失误,这样的规定实在令人费解。
在上赛季的后半程,由于比赛中经常爆发冲突,CBA规定任何冲突画面都不允许转播,必须切换镜头。
甚至连违体犯规也不允许回放,这让很多球迷感到困惑,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球迷之间的争论不断。许多球迷表示,篮球比赛打成这样不如干脆打架好看,最精彩的瞬间却不被允许观看。
1、赢了总决赛,却只得到亚军
最后,让我们谈谈一个真正令人匪夷所思的规则。在2023年全国U17女子篮球锦标赛上,山东女篮在比赛中以96比63大胜浙江女篮,33分的绝对优势。然而,比赛结束后,他们却只获得了总亚军。
因为这项赛事的规则不仅以比分为标准,还考虑了综合素质得分和技术评定得分,分别占比75%、15%和10%。即便山东队大胜33分,但似乎他们在综合素质和技术评定方面表现不佳,否则不可能错失
冠军。
山东女篮的中锋,身高2米27的16岁小将张子宇,在总决赛中狂砍30分21个篮板,获得MVP的同时也错失了冠军。或许是因为个头太高了,造成她在很多体测中成绩不佳吧?
但是,这也引发了一个疑问:体测成绩再差,也难以解释为什么山东队会输掉33分?
在这奇葩的规则下,即便是像约基奇这样的天才球员,也只能拿到亚军吗?这种规则似乎让人难以理解,也难怪中国男篮在国际赛场上屡次失利。篮球比赛应该是根据实际比分来决定胜负,而不是通过复杂的综合素质和技术评定来决定冠军。
总的来说,国内篮球界的奇葩规则不仅令球迷们困惑,也影响了球员的发展和比赛的公平性。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