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趣闻百科

敝帚自珍(1982年)

云基奔 2024-01-12 17:11:14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起,海峡两岸的关系就逐渐趋于稳定,停止了先前的绝对对立态势。在走入如此的稳定阶段后,两岸间开启了一些思维和公开信上的往来,这其中也包括一些“故人”对国民党

自20世纪70年代起,海峡两岸的关系就逐渐趋于稳定,停止了先前的绝对对立态势。

在走入如此的稳定阶段后,两岸间开启了一些思维和公开信上的往来,这其中也包括一些“故人”对国民党的劝解。

比如冯玉祥之子冯洪志就曾写信给蒋经国,用动情的文字绘出了对两岸统一的期盼,他还亲自到宁波的蒋母墓前祭扫,用器皿装下一捧墓土寄给了海峡对岸的蒋经国,如此举动甚至让蒋经国一度落泪。

蒋经国(右)

除此之外,曾经的“国将”黄维在积极改造后,也曾修书海峡对岸,一句“如统一早日实现,我当亲赴台湾和你们把酒言欢”,让国军高层尽皆感慨同胞分离之苦。

不过,在这些书信中却有一封最为特殊的信件,那就是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亲笔书信,此信甚至一度让蒋经国内心动摇,两岸统一近在眼前。

廖承志

可作为蒋经国“小后妈”的宋美龄,却用冷漠的回复扼杀了如此希望。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廖承志又是何人,竟让蒋经国如此看重,一切还要从他们的关系说起。

廖蒋之交:父辈政敌,后世微妙

廖承志的父亲是廖仲恺,这是国民党内的元老人物,他自追随孙中山先生以来,便一直保持务实求真的革命精神。

这也让廖仲恺成为了孙中山先生的心腹,为当时的革命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先是在广州危急之时,临危受命奔赴福建为驻扎此地的陈炯明一部筹措军饷和兵员,并使其回师广东,将祸乱广东的桂军尽数驱逐,进而迎回孙中山先生,让革命有了广东这块立足之地。

廖仲恺

后来在陈炯明背叛革命时,廖仲恺不惧刀斧加身,毅然坚持革命主张,就算被陈炯明拘禁也绝不背叛,一度面临被枪决的局面。好在其妻何香凝解救,才得以逃脱。

可廖仲恺才出虎穴,便又一头扎入革命之中,他来到上海与孙中山先生会合,并协助孙中山先生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不过,也正是在此期间,廖仲恺认识了前来担任护卫工作的蒋介石,当时的蒋介石还是一位热血革命的“新青年”,危难之际仍心向孙先生阵营,这一点深受廖仲恺赞赏。

廖仲恺作为革命前辈也一直在党内提携着蒋介石这位后辈,两家关系十分要好,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与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由此相识,成为了儿时玩伴。

孙中山与廖仲恺、蒋介石、何应钦在南京

然而令廖仲恺没想到的是,先前的革命激情只是蒋介石的伪装而已,在孙先生病逝之后,蒋介石就露出了狰狞的反动面目。

利欲熏心的蒋介石一心想要将国民党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可孙先生去世前定下的“三大政策”,使国民党内部有些分权平衡的意味,这让他根本不可能达成“一言堂”的目的。

因此,蒋介石将黑手逐渐伸向这一政策,并与国民党右派沆瀣一气,大肆打压共产党,内耗革命力量。

可廖仲恺对此却不买账,他竖起了国民党左派的大旗,极力维护孙先生定下的“三大政策”,由此与蒋介石开始交恶,廖家与蒋家的关系也开始走向了恶化。

廖仲恺

不过父辈的交恶,并没有影响到双方后代的关系,因为廖承志和蒋经国此时正在苏联莫斯科留学,他们在留学期间正好与邓小平同班,三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面对莫斯科寒冷的冬天,廖承志甚至还与蒋经国同披一床被褥共同读书,可见关系已是亲如手足。

但是廖承志父亲廖仲恺的遇刺,以及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这两个因素成为了廖、蒋二人间的微妙隔阂。

蒋经国

尽管蒋经国也曾发表过对蒋介石的批判言论,但在廖承志看来,蒋介石就是父亲遇刺的最后得利者,这是迈不过去的心坎,所以二人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了,几乎没有一句道别。

廖蒋之途:廖承父志,蒋经父党

二人自莫斯科一别后,就开始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廖承志来到荷兰鹿特丹继续父亲曾经的事业----------扶助农工,他注意到西欧有着不少中国劳工在从事海员工作,所以在荷兰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西欧分会,并领导着中国海员工作。

在廖承志的努力下,不少海外中国海员都享受到了应有的待遇和权利,这让海外的工人也加入到了革命工作的声援之中,廖承志的革命资历也由此不断积累。

抗日战争初期的廖承志

最终,在次年时间回到了国内,到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全国海员总工会中共党团书记,继续领导海员团体的革命工作。

但开展工人运动显然与当时国民党的利益不符,所以在1933年时被国民党逮捕,好在母亲何香凝和一众爱国人士积极营救,最终才得以逃脱。

可廖承志与父亲志向一致,“逮捕恐吓”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志向,所以廖承志刚一脱身,便立马加入工农红军,将自己与我国的工农革命绑到了一起。

之后,廖承志就如其父一般,坚定地站在工农人民一方,就算历经张国焘“左倾”之祸,廖承志仍不改其志,坚决与倾派抗争到底,甚至被张国焘定了枪决也不改变立场。

廖承志

后来在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经周恩来营救才得以获释,从此便跟随我党中央共同革命,先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新中国成立后仍投身祖国的建设工作,完美地承继了父亲廖仲恺的志向。

而反观蒋经国,虽然之前也是一位苏维埃的信仰者,但在“西安事变”后,还是回到了自己父亲蒋介石的身旁,并加入了国民党阵营。

蒋经国入国民党后,蒋介石就左右运作,将他逐渐“抬”入国民党的权力核心中,在解放战争失利后,蒋经国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先来到了台湾进行预备工作,并最终迎来了撤退的父亲。

蒋经国与蒋介石

败退台湾之后,蒋经国一直辅佐父亲治理台湾,自己的政治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在父亲过世后,蒋经国接手蒋介石的衣钵,成为了国民党的领导人,活成了曾经最痛恨的“人”。

廖蒋再交:蒋父逝世,两岸盼合

廖蒋二人的如此关系,正如海峡两岸的隔绝,在国民党败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双方都是保持绝对对立的关系,甚至在1960年还在金门发生冲突。

国共双方在金门一直保持着微妙的关系,但美国却不这么想,他们一直主张台湾放弃金门,让两地彻底以峡相隔,彻底分治。

金门

面对美国人的建议,不仅蒋介石拒绝,就连伟人也看穿了美国的狼子野心,在常委会议上提出:

“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中,也不能落在美国人手里,对蒋介石我们可以等待,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在我们这一代完成,可以留交下一代去做。”

这种默契一直到了1975年时迎来了转机---------蒋介石去世

据传,蒋介石直到临终前一直看向海峡对岸,目光中是惋惜也是向往,甚至还说道:

“别将我下葬在这,如果可以,我想回到家乡。”

这让蒋经国极为痛心,他在之后的悼念文中写道:

“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

这个“家园”和“先人”二字其实表达的是蒋经国内心的真实想法:海峡对岸不是敌人,而是家园与同胞啊。

晚年蒋介石

而这其实也是我方的心声,因为在1979年时金门冲突就已经停止,双方进入到了报刊喊话的进程中,其中最著名的就当属那封感人至深的《告台湾同胞书》

此文激起不少台湾老兵的思乡之情,就更别提那些跟随而来的普通民众了,他们大多都有亲人被海峡相隔,大家都希望能够两岸和谈。

如今蒋介石的逝世让两岸和谈产生了契机,我方也是十分欣喜,可让谁出面做这个“说客”呢,这成为了当时最大的讨论议题。

《告台湾同胞书》

这主要是因为此人必须要为国民党所熟悉,甚至还要与国民党有些渊源,这才能得到台湾国民党的信任,进而才能打开和谈的大门。

然而,这样的人却是十分难寻的,而且就算能够找到,那如此苛刻的条件,也必然会引起不可估量的“信任危机”,让后续工作极难开展。

这时,时任领导人的邓公想到了廖承志,正如前文所言,邓公曾和廖承志、蒋经国是同学,这让廖承志不仅可以胜任与蒋经国的谈判,还能完美地解决所谓的“信任危机”。

就这样,廖承志成为了对台工作推举的“和谈人”。

廖承志

廖承志接到命令后,深感责任重大,为了更好地完成和谈工作,他向中央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要求-----------修缮蒋家祖坟

此举让廖承志在廖家几乎成为了罪人般的存在,须知廖仲恺就是死于蒋介石的右派迫害,如今廖承志竟要为血仇修祖坟,这种行为就连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都极为不解。

面对族人的指责,廖承志坦然地说道:

“个人恩怨只是我自己的私事,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才是真正的大事。”

廖承志坚定的信念不仅扛住了廖家众人的指责,也触动了组织,修缮蒋家祖坟的请求由此获批。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廖承志、经普椿夫妇与母亲何香凝在武汉留影

在修缮工作完成时,廖承志甚至还让人带信给蒋经国:

“蒋家祖坟已经修复,有空可以回来看望一下,我们随时欢迎。”

在这封信送达后,廖承志随后又写下了一封公开信,并经各大报社刊载,最终传讯到蒋经国的案前。

蒋经国一边拿着廖承志的“私信”,一边拿着公开信的报刊,内心可谓是五味杂陈,蒋经国被廖承志的大度所折服,更被感人至深的信件所触动。

在公开信中,廖承志曾这样写道:

“两岸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对于各方来说,都是有利的结果。台湾同胞可以安居乐业,两岸之间的民众也能一解亲人分离之痛.......如果能在你手中成此伟业,必定能够被全国人民尊重,名留青史。至于所谓的罪人之说,是极其荒谬的。”

报刊上的公开信

廖承志此言,直接卸掉了蒋经国内心无数的负担,就仿佛老友间的笑谈,让蒋经国得以甩开政治,以一位游子的心态来看到两岸和谈这件事。

而在文章的末尾,廖承志还留下了一首诗: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这首诗可谓一语双关,不仅描绘了他们之间的微妙友情,更是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最好形容,蒋经国阅文至此,双目尽皆垂泪。

然而,国民党内部的斗争十分严重,蒋经国自己曾订下了“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政策,如果自己贸然回信破例,只怕党内必将掀起一场内斗风波。

届时不但和谈大业无法完成,就连国民党也将会彻底丢掉台湾的话语权。

宋美龄与蒋经国

因此,无奈的蒋经国找到了宋美龄,希望自己这位“小后妈”能够帮忙,须知当时宋美龄的姐姐就葬在大陆,宋美龄若能做代表到大陆祭扫,那两岸和谈指日可待。

毕竟宋美龄作为蒋介石夫人,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举足轻重,这意味着她提出的想法无人能够撼动。

不过,令蒋经国意想不到的是,宋美龄面对这种求助,仅仅回复了八个字:

“敝帚自珍,幡然来归”

这句话潜在的意思就是让蒋经国“自重”,切勿动别的心思。

晚年宋美龄(左)

可也正是此言,让无数台湾民众心凉,也让致力于两岸和谈的众人心寒,就连蒋经国自己也是十分无奈,因为宋美龄此言一出,直接表明了她作为国民党元老的态度,这让两岸和谈直接被扼杀在摇篮中。

写在最后(总结)

在公开信发表的第二年,廖承志便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了,这让蒋经国自觉惭愧,毕竟廖承志至死都未等到他的回复,这成为了蒋经国内心的一道坎。

或许是这种愧疚的影响,蒋经国开始准备通过其他手段开启两岸和谈,他先是派遣特使与大陆进行沟通,交换了和谈意见。

蒋经国

在感受到大陆方向的诚意后,又让陈立夫亲派使者前往大陆,尝试着讨论和谈事宜,并最终提出了民间交流的举措。

如此办法就让蒋经国不仅不用承受“三不”政策的风险,同时还能开启两岸逐步的交流,此举也让海峡两岸的关系进入高潮,民间交流无数,隐隐有统一的意思。

然而,如此大好的局面,最终在蒋经国逝世后而化为了泡影,因为继任的李登辉,使得两岸关系又重新跌落冰点,直至今日。

不过,台湾始终是祖国的一分子,台湾人民也始终是祖国同胞,相信在未来的某日,无论是用何种办法,海峡两岸终归是会走向统一融合的。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