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美的作文四年级(治愈人心的)
云基奔 • 2024-01-11 07:53:03 • 次
阅读,是自我治愈的最佳方式。
要问我有没有一本书让我感动,想说让我感动的书很多,季羡林写的《万般迷津,唯有自渡》这本书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本书里,隐藏着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更蕴含作者在面对生活的种种苦难时,仍然选择保持善良豁达的心。
本书共分五章,每一章都富含生活哲理。
壹 万般滋味,都是生活。
贰 万物有灵,向阳而生。
叁 思想无界,行者无疆。
肆 勘探自我,心之彼岸。
伍 万里星光,一如既往。
虽然离开,但爱永远都在。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痛。季羡林心里那块永远的痛,是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故乡,并且在他离开后八年,母亲便去世了。
失去了母爱,从此,季羡林心里就留下了一个他一辈子也无法缝合的伤口。
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会留下伤口,人生需要自渡。
看着母亲孤独地躺在黑黑的棺材里,看到母亲生前没有吃完的半个茄子和半根葱,想到母亲枕在枕头上夜夜思念自己的孩子……
此时,作者的心情就如漫漫长夜般看不到半点光亮。
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
作者在书中感叹:我这真正是“终天之恨”了,这个恨只能等我离开人世才能消泯,这是无可怀疑的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母亲并没有离开,作者把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对喜鹊的爱。
作者楼前上树上有一个喜鹊窝,在写作疲惫时,作者最爱看的就是那一对喜鹊夫妇和一窝孩子。
喜鹊和孩子一家的温暖,带给了作者无限温暖,也给了作者无限力量。
然而,有一天一个顽皮的孩子掳去了窝中的喜鹊,这一幕正好被作者看到,作者想制止,但是出于自己的“阶级身份”,作者硬生生忍住了,他只能听着喜鹊父母的哀叫声,浮在案上啜泣着。
失去孩子,失去母亲,失去亲人的痛苦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
作者向世界呐喊:“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
美,最能治愈人心。
无疑,季羡林的文字是美的,美得让人忘记了人间的种种苦。
“你抬眼就看到一片耀眼的绚烂。只说黄色,就数不清有多少等级,从淡黄一直到接近棕色的深黄,参差地抹在一片秋林的梢上,里面杂了冬青树的浓绿,这里那里还点缀上一星星鲜红,给这惨淡的秋色涂上一片凄艳。”
治愈人心的,从来是生活中让我们不忍错过的那些美的瞬间。
身在异国他乡,作者从当地人的善良中也感受到了难得的温暖。
在德国生活时,作者的表坏了拿去店里修理,但是因为对当地不熟悉,想去取表时,发现找不到那家修表的店了。
当作者拿着收据找到一家貌似自己修表的店时,店主友好地接待了他,但认真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他的表,之后还不死心,还让自己的妻子也帮忙找了半天。
虽然不是自己的收据,但是店主还是搔着头抱歉地笑,还帮助作者写了另一家修表店的地址。
每次想到这一幕,作者的心里都是暖暖的。
作者心里装着许多美,这些美也是支持他一路走下去的那一抹光亮。
活得认真,想得通透。
何为好人,何为坏人?
非常赞同作者的想法:一半以上为别人考虑是好人,一半以上只为自己考虑是坏人。
为了生存,没有人不说谎话,但是,也要保证自己的谎话没有害人之心。
有害人之心的人,享受不到心安的幸福,活着坦荡的人没有一刻不心安。
作者活得心安也很简单,他在书中说道:
人生一世,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天人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第三,个人身、口、意中正确与错误的关系,也就是修身问题。
作者心中有大爱,不仅关心民族的命运,别关注整个人类环境变化。
对于名利,作者只是一笔带过。他不喜欢讲很有腔调的哲理,只喜欢用大白话写下自己的想法。虽然留下了多篇著作,却对每一篇都不满意。
真正的生活是活出自己,而不是活给别人看。
作者是个认真生活的人,虽然心里充满了美好,却总是要活得再“美丽”些。
他在书中说道:“到头来自己都感到自己枯燥乏味,干干巴巴,好像是一棵枯树,只有树干和树枝,而没有一朵鲜花,一片绿叶。”
而在作者内心深处,他“想在生活方面改弦更张,减少一点枯燥,增添一点滋润,在枯枝粗干上开出一点鲜花,长上一点绿叶;然而直到今天,仍然是忙忙碌碌,有时候整天连轴转……”
作者就是这样一个真挚纯朴的人。
读这本书,眼是潮湿的,心是温暖的,真好。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