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青江水平是在哪里所作(陋室铭刘禹锡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云基奔 • 2024-03-31 09:08:07 • 次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写《陋室铭》,全文不足百字,篇幅短小,文字凝炼,颇富哲理性,是篇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妙文。《陋室铭》虽然几乎尽人皆知,但他写此文的一段故事恐怕还是知之不多的。
刘禹锡在唐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任期,因参加反对宦官和藩镇割剧势力的活动而得罪权贵,遭到皇帝的贬谪,由监察御史贬为司马和刺史,长期过着贬谪生活。《陋室铭》就是在遭贬任安徽和州刺史时写的。
当时和州知府是个势利之徒,他对被贬而来的刘禹锡,故意刁难,一再缩减其居室标准。按当时的官员待遇,刘禹锡可以住三间居室,应该在衙门内居住。而他却把刘禹锡安排在城南面江的一个住处。刘禹锡并不埋怨,还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联语云:“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后来知府又让他搬到北门,房间也由三间减少为一间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柳树。刘禹锡面对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和州在秦代曾称历阳)。知府见刘禹锡仍不以为然,就又让他住进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身处逆境、面对炎凉世态的刘禹锡,仍泰然处之。他住进这间简陋的小屋,特意撰写《陋室铭》,以明其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了。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族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从文中“苔痕上阶”两句,可以看出陋室所处环境之荒凉,而作者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却“谈笑”、“调素琴”、“阅金经”,加上其后的两句,完全表现了刘禹锡那种无忧无虑悠哉乐哉的神态。
刘禹锡所以能够身居陋室而安闲自得,正是他的“德馨”所使。他胸怀天下、笑对险恶逆境的高尚思想品德,使他成为艰苦困境中的强者。他在文章一开头的“山不在高”等四句中,就抒发了他的伟大抱负,阐明不在于客观条件有多差,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理想,就能成就一番事业。与此相呼应,他在短文的最后,又列举了几个典故。三国时蜀国政治家诸葛亮、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都曾身居“陋室”,但他们都事业有成,名垂青史。所以他的结论是居陋室简直算不了什么。
后来,刘禹锡经裴度力荐,复受重用,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在诗作方面唱和甚多,也并称“刘白”。他还有《天论》等重要哲学著作,也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