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趣闻百科

乖戾是什么意思(温顺如羊为何司马迁在史记却说贪如狼)

云基奔 2024-03-31 08:09:07

摘要:在人们的印象中,羊的性格比较憨厚温顺,受人喜爱。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里却说:“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凶猛如虎,违逆如羊,性

在人们的印象中,羊的性格比较憨厚温顺,受人喜爱。

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里却说:“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凶猛如虎,违逆如羊,性贪如狼,倔强固执因而不能指挥调派的人,一律将他们斩首”。

网图

这是楚军上将军宋义颁布的一项令人费解的命令,为什么在宋义眼中,羊是违逆的动物呢?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狠如羊”呢?

我们先看这句话的背景。《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楚怀王提宋义为上将军,令他带项羽他们救被秦军攻打的赵国。

在作战中,两人作战方略发生分歧,项羽桀骜不驯,不听从宋义指挥。宋义为了压制项羽,就极其严厉地讲了这么一段话:“其猛如虎、贪如狼、狠如羊、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猛如虎,贪如狼”好理解,可是为什么说“狠如羊”呢?下面请我为你逐一做解。

首先,要理解这个“狠”字。

在《史记》里“狠如羊”原本是“很如羊”,很多读者就觉得“很、狠”是通假字,是“凶狠,狠毒”的意思,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这里的“很”是违逆,不听话,也就是倔强jiàng,固执的意思。

电影《鸿门宴》里的项羽

宋义这句话就是在警告项羽,你的部下如果像羊一样倔强固执不听指挥的,通通都要砍脑袋。

在现代人的固化印象中,“很”只有副词一个用法。表示程度深,意为“甚”、“非常”。但在很多古文里都和《史记》里的倔强固执一个意思。

许慎《说文解字》中对“很”的解释是这样的:很,不听从也。一个注释:行难也。另一个注释为:盭也。

“行难也”,也就是不听从,不好好走道,引申的意思就事情难执行下去。“盭也”,“盭”读“lì”,同“戾”,即乖戾。这应该是“很”的基本意思。

再如:

1、《国语•吴语》:“今王将很天而伐齐。” 韦昭注:“很,违也。”

2、《庄子•渔父》:“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

3、郑刚中(注:南宋抗金名臣)曰:不用命者,皆狠而不率之人,令小子斩羊以示之。羊者,至狠之物。宋义曰“狠如羊,强不可制者,皆斩之。”此类是也。

在这些古籍的注释里,“很”的意思都是倔强执拗而不肯前行。发现了错误不改正,别人越劝越来劲,这就叫做“很”,与“狠”之“凶恶、残忍”的含义没有关系

在早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里写的是“佷如羊”,佷是会意字,立人+艮,艮本义是嚼不动,煮不烂,不脆,比如:艮萝卜。人加艮,就是死倔,一根筋,固执己见,偏执狂。

早年中华书局的书上是“佷”

大凡有“艮”部件的字都有转动、回转、折返的意思。比如“眼”字,加上目字旁,指转动目光的器官。“退”字,加上走之底,就是回头走。“很”加上双立人,原指转过头走开,形容执拗、不听话。

网图

“艮”部件的字还有很多,引申义或多或少都有转动、不听话的意思。

现在就明白了,“狠如羊”不是说“像羊一样狠毒”,而是说“像羊一样死倔,不听命令”。

“很如羊”这句话在古代许多文章中也是屡屡出现,如:

(一)

《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七里,韦庄在《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写到:出师威似虎,御敌狠如羊

(二)

宋·方岳所撰《秋崖集》卷三十八《代题同铨小录》

吾侪赖上恩,藉祖父泽,今兹幸且仕,有敢负尔君、辜而祖父者乎?有敢黩于货、荒于政者乎?有敢以麒麟之楦而狠如羊、贪如狼者乎?皆曰,不敢……

(三)

宋·陈思所编、元·陈世隆增补《两宋名贤小集》卷三十三《竹友集·吴民载弃意堂》

期君得意观濠梁,从渠婪酣狠如羊

(四)

元·刘将孙所撰《养吾斋集》卷十四《序七·送樊仲璋序》

路人唶曰,樊提举替矣;诸为匠者叹曰,樊公往矣;我安适归矣?闾里间亦惜之曰,善人去矣。余于是益信樊君之贤也。夫受嘉师,为父毋刍牧之托寄焉,然或暴如狼、或狠如羊、或俘用之如奴……

(五)

明·周瑛所撰《翠渠摘稿》卷五《说·谕豪强文》

咨尔豪强,胡为不臧;父子桀骜,兄弟陆梁;其狂如猘,其狠如羊,其毒螫如蛇虺,其馋噬如虎狼,其视刑宪也甘如饮食,其处囹圄也安如堂房……

(六)

明·杨慎所撰《升庵集》卷四十五《立贤无方》

又通论之,鲁之三桓,郑之七穆,楚之昭屈景,其子孙盘据苗裔婵嫣虽贪如狼、狠如羊、蠢如豕、暴如虎,皆用之。

(七)

清·权万所撰《江左先生文集》卷之四《诗·金源仲(景泌)用前䪨赋八大家,次䪨奉示》

文放不妨酸似橘,(曾)笔飞其奈狠如羊。(王)

网图

(八)

清·正祖《弘斋全书》卷百六十·审理录二十六《京囚金重哲狱》

数日之内,判决五度完决,而皆由于投钱与酗酒,古则常汉之狠如羊、暴如狼,自以为彊不可使者,视捕将并挫气,如鼠见猫,今乃反于是。

(九)

清·姜奎焕《贲需斋先生文集》卷之十《杂著·狠如羊》:

盖闻雍正为政,贪如狼,狠如羊;剥割生灵,纵恣声色;芟刈贵臣,籍孥富民;胡亥杨广合为一身。为其腹心爪牙者,乃只胡嘉佩一人。而交通潜商,开出帑银者,亦胡嘉佩。

在这些典故里,“狠如羊”都是说像羊一样倔强、固执,不顺从。

其实“很”在现代的很多地方口语中也有“倔强、不听话、固执”的意思。

比如,在《说文解字》作者许慎的故里豫中南方言里,依然存在“很”的这个“不听从”的意思。比如“不让他去,他很去”,就是不让去还非要去的意思。

还有北方话里的“哏”字和“很”字形近义也近,有句方言说“小树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哏纠纠”,也是不听话的意思。

在鲁西南的方言里也保留有“很”的意思,比如说,一个人“很去打牌”,就是说这个人不管不顾,一门心思钻到里牌场上。说“很钓鱼”意思就是天天钓鱼。

再比如,在豫西地区孩子贪玩不好好学习,家长训孩子时就说:“整天很玩很玩,就不知道写作业,让老师训了一顿,可美了吧?”

网图

再有,两口子吵架,丈夫嫌老婆总给娘家送东西,就会用恶狠狠的语气说:“把咱家的东西很往你娘家送,咱家不过日子了?”

在这些方言里的“很”字,和《史记》里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我们知道了“很”的意思是“倔强、不听从”,那么现在我们回头来说羊,为什么讲“狠如羊”呢?在大众的印象中,羊是种较为温顺的动物,怎么就倔了呢?

在家畜里,说起脾气倔的,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驴或者牛,因为人们常说倔驴犟牛。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表面温和的羊,一旦使起性子,脾气也很倔。

如果你有过养羊经历的话,就会理解宋义眼中羊的违逆形象。羊的倔强执拗主要有三点:

一是吃软不吃硬;二是公羊在发情期为争夺爱情会进行殊死搏斗;三是吃草时会连根拔起,破坏草地。

熟知羊的人都知道,羊是打不得骂不得的。牛吃了庄稼,你骂它、用小木枝打它都没事的,而且它还会作出一副低头认罪的样子。

网图

你要是对羊这么做就麻烦了,羊只要发现你骂它或者打它,它出去后就不回家了。

晚上你还得跑到山里去,一个一个地把它们“请回来”。如果它躲在这个角落,藏在那个山沟,你还得一只一只去找。找到后也不敢发脾气,得和和气气地把它们领回去。

如果发现羊吃了庄稼,也不能随意打它,只能非常“温柔”地把它赶走。

以前,在农村里看到放养娃,天已经黑了羊还赶不回家,那十有八九就是羊犯了倔脾气。

放羊娃不了解羊的脾气,拚命拽着它走,它就会和你较劲,原地不动。你把它拽出去多远,它就会把你拽回来多远。

你用棍子或鞭子抽它,它也不会退让,就只待在原地,不往前挪一步,真是“拉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种。

放羊娃对倔强的羊显得力不从心

羊的这个特点还真很像领导眼中下属的自作主张、自以为是、难以驾驭。

羊虽然是食草动物,但那双犄角顶起人来也是够狠的。

有个朋友讲他小时候因为淘气,和家里的羊杠上了,结果被羊抵了一跤,他起来后还没缓过劲,那只羊不依不饶地又低着头冲了过来,他吓得赶紧爬到了一棵树上,羊失去了目标,才肯收兵。

太平天国时期,很多农民受起义军鼓舞,纷纷起来抗租抗税。当时一个地主文人写了首诗:“东庄有佃化为虎,司租人至撄其乳。西庄有佃恨如羊,掉头不顾角相当。”

这也就是讲,当时的佃户造反吃大户,在抢富人的东西时,像羊一样,相互抵来抵去。

其实对人类羊还算是给面子了,对自己的同类,那才叫一个“狠”。

我们知道,在群居性动物里,如果有两只以上的雄性动物,就会进行“选王争霸”活动,也就是通过打架决斗来决定王者,输的一方甘愿臣服,胜的一方便成了霸主,这时它们的斗争就会结束。

但是羊在求偶方面表现出来的可是个狠角。在公羊发情期,它们会变得十分好斗,而且极其惨忍。

一群羊在一只公羊的带领下正悠闲自得地走着,这时对面来了另一群羊,好家伙,这两只领头公羊一下子就干上了。他们会不断用犄角把竞争对手撞得头破血流,大有不死不休的架势。这种同类间的互撕,让许多公羊在争斗中丧命。

两只公羊的生死战

这时养羊人想阻止公羊争斗,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需要两个大力士,一人拉住一头羊,才能把它们强硬分开,然后赶紧把它们各自带离现场,阻止它们相见。

民间俗称的红头羊,更是表现了公羊间争斗的残酷性。

这些发情期的公羊一旦开始斗争,便使出全身解数,只要对方没倒下,这个斗争就不会结束,这股子狠劲着实令人惊叹。

它们的决斗都是“生死战”,它们打架的时候先退后,然后把羊角对准了对方,猛地就是一撞,不管对方认输不认输,它的撞击都不会停止,它会像一台机器一样不停地向对方撞过去,直到把对方撞到骨骼碎裂而死。

公羊在发情期这种不达目的死不休的性格,还真有点项羽那种对所有敌人斩尽杀绝的霸王特征呢。

电影《鸿门宴》里的项羽

羊不光倔犟,有时还有点“二愣子”。还会对其它任何它看不惯的东西亮出犄角,发起野蛮冲撞。

一只驴子和一只羊在一起吃东西,羊看到驴吃得津津有味,就觉得驴的食物比自己的好吃,于是就跑过去,把驴抵开,抢吃驴的食物,结果没吃两口,发现并不好吃,又把气撒到了驴的身上,一下子就把驴的食盆给撞翻了,而那只被羊欺负的驴只有干瞪眼,没有一点办法。

网图

更过分的是,有的羊发起疯来,看到农用拖拉机也往上撞,直到把自己撞的昏死过去为止。羊这种做事不考虑后路,不服就干的脾气,跟项羽破釜沉舟还真有点像。

羊还是个“吃绝户”,吃东西“斩尽杀绝”。牛、马吃草都只吃鲜嫩的部分,但是羊吃草就不一样了,它连草根都拔出来吃掉。

如果哪座山养了一大群山羊的话,很可能一段时间之后山就变成了“秃子”。

我们到蒙古草原旅游,看到草原的草一片疏一片密的,就很纳闷,这时导游解释说,草稀疏的地方,都是被羊吃草时连根拔起了,植被被破坏了。

羊吃草连根拔起

对于羊来说,干啥事都要一口气干到底,还真像项羽的气质。

所以司马迁用“狠如羊”来形容项羽的部队,因为羊跟项羽一样,干什么事都是“生死战”,而且不顾后路,都是“破釜沉舟”不要命式的打法。

羊的这种倔脾气,主要是体现在山羊身上,绵羊相对来说要温和许多。我们说一个人的性格“绵”的时候,都会说:看你像个老绵羊似的。由此可见那种倔脾气不听话的多数指的是山羊。

羊在东方人眼里除了有点倔强固执外,多数时候是温顺可亲的,可在西方神话中羊却是恶魔的象征。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中世纪的神父们在教堂是禁欲的,就和以前我国寺庙里的清规戒律一样,禁止出家人有性行为。

那些正当年的神父们,在欲望强烈无处发泄的时候,就选择用羊来解决需求,因为羊很温顺,所以就成了神父们的泄欲工具。

当然这些事都是偷偷摸摸干的,如果这种行为被发现了,这些神父们就往羊身上泼脏水,说自己是被恶魔羊蛊惑了,不是自己的本意。

就这样,羊慢慢的就成了恶魔的象征。

在西方,羊被妖魔化的另一个传说是,在大航海时代,船要在海上行使很久,船上又没有女性,很多水手在船上呆得久了,生理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就把体型差不多的羊看成是眉清目秀的美女。

这些水手在羊身上泄完欲火之后,进入到贤者模式,所谓“撸前求种像条狗,撸后还要嫌人丑”,又开始觉得羊丑了。

人羊这事,毕竟不符合道德规范,于是水手就会强词夺理,为自己辩解:“羊是恶魔,她魅惑了我,要不然我怎么会做这种事”。

网图

从对羊的不同看法上,可见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还是挺大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许多汉字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从字形和字义上都发生了不同变化,在汉字的这些音形义里,往往都包含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精深智慧。

所以,我们在阅读古文时,只有悉心研究,才能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

在古代作品中,还有许多汉字运用的奇妙之处,也有用动物某方面的习性来表现人相应性情的有趣说法,你还知道哪些,让我们一起讨论了解吧。

作者|听雨

编辑|丹尼尔李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农村籍高知人才的双漂之痛,两边福利都享受不到——中产路障(3)

扎根不了北上广,回不去家乡,农村籍高知人才的“双漂”之痛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