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是什么意思(你的孩子正在成为留守儿童)
云基奔 • 2024-01-10 15:26:53 • 次
一提到留守儿童,想必大家脑海中就出现了电视中农村、山村经典的的留守儿童形象,认为那些父母常年在外工作、缺乏陪伴的、由老人照看的孩子是留守儿童,但你们知道吗?有时孩子就在你们身边,可却如同留守儿童一样地生活着,对于这类儿童网络上称之为“隐形”留守儿童,来看看下面一个“隐形”留守儿童的例子:
一天,爸爸下班已经很晚了,儿子这时跑到父亲身边,问“爸爸,您一个小时赚多少钱?”爸爸说:“二十美元。”儿子又问:“爸爸,您能给我十美元吗?”爸爸以为儿子又要买玩具,就生气了,被爸爸拒绝的儿子回到了房间。过了一会儿,爸爸发觉自己做得不对,不应该跟儿子生那么大的气,孩子不就是想买个玩具嘛,于是就走到儿子房间门口,敲了敲门,儿子开门,爸爸说:“对不起孩子,爸爸不应该跟你发这么大的火儿,这是十美元,拿去花吧。”儿子接过钱,转身回到房间,过了一小会,拿着一把零钱和刚刚爸爸给的十美元出来,说:“给您,这是二十美元,我能买您一个小时的时间来陪我玩吗?”
上面这个故事讲的是,虽然爸爸没有长期离开孩子,孩子也不属于留守儿童的范畴,但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爸爸长时间因为工作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孩子这才只能花钱买爸爸的时间让爸爸来陪伴自己,但陪伴孩子就是家长责任的一部分呀。大家都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陪伴十分重要,父母的陪伴有助于孩子安全感的养成,有助于孩子性格的完善,有助于孩子内心充满底气。但无效的陪伴却无法让陪伴真正发挥作用,反而让孩子成为“隐形”留守儿童。
“隐形”留守儿童的出现和父母的无效陪伴有直接关系,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无效陪伴呢?那么什么又是有效陪伴呢?
无效陪伴的家长是怎样做的:
1.重时长不重质量
很多家长认为陪伴就是陪在孩子身边,只要经常陪着孩子就行了。这是大错特错。举个例子,刚上幼儿园的果果希望工作很忙的妈妈星期天陪她去公园玩,但妈妈一到公园就和另一个妈妈聊了起来,让果果和公园的陌生小朋友一起玩,果果想和妈妈说说话都插不进嘴,一天过去了,到了晚上,果果请求妈妈给她讲故事,但妈妈说:“果果乖,今天妈妈都陪你一天了,妈妈明天还要上班,就不给你讲故事了哈。”但妈妈真陪伴果果一天了吗?的确是,但这是一天无效的陪伴。久而久之,孩子就觉得虽然爸爸妈妈就在旁边,但他没办法和爸爸妈妈建立情感上的联系。
2.在与孩子相处时把自己当成主角
有的爸爸妈妈一和孩子在一起,就开始“说教”,自己成为主角,强行给孩子灌输自己的思想,一会儿说孩子这里不好,一会儿说孩子那里欠点火候,误以为孩子按照他们的节奏和思路去教,孩子就会比别的孩子学得更多。还有的家长,在陪孩子玩的时候,把“父母陪伴孩子”演绎成了“孩子陪伴父母”,举个例子,孩子想听灰姑娘的故事,但家长觉得白雪公主的故事更有教育意义,至少能让孩子知道不能随便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于是就武断地跟孩子讲白雪公主的故事,让孩子听。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强行按照父母的节奏来,反而会扼杀孩子在某方面的可能性。
3.用金钱消耗代替精力消耗
很多家长喜欢把呆在孩子身边当成陪伴孩子,让孩子去玩积木、玩iPad,自己在一旁玩手机,而不是想着法地逗孩子玩,把孩子交给用钱买来的玩具上,虽然这样做省心省力,但却在无形中让孩子与父母产生隔阂。有的父母认为赚钱给孩子更高层次的物质享受比无聊的陪伴更重要,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虽然给予孩子的物质会让父母的内心感到平衡,但是这样做,却无法真正填补孩子渴望父母陪伴的内心。
有效陪伴的正确姿势:
1.有效陪伴首先要匀出陪伴孩子的时间,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注意高质量地陪伴。
2.跟着孩子的节奏,不干扰孩子,比如,平时陪孩子玩的时候,孩子想玩积木时,就不要在要求孩子玩其他的了,不然就是孩子陪你玩而不是你陪孩子玩了。
3.相信孩子的能力,在孩子不提出请求时不要贸然帮忙,就像我们提倡的孩子摔倒不要扶啦,教孩子骑自行车时要悄悄松手之类的,相信孩子,孩子才能成长,而且你怎么知道自己的孩子做不好呢?说不定他比你想象中做得还要好。
4.暂时抛去一切凡尘俗事,自己安心做一个大小孩,不要一边陪伴孩子一边处理公务,这样不仅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也是对工作的不尊重。
5.接纳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怀、被肯定、被信任,也让孩子感受到被保护。
放弃那些没营养的无效陪伴吧,别让你的孩子成为“隐形”留守儿童,有效陪伴才是孩子成长最需要的养料!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