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心理情感

针刺的意思(女科学家讲科普关于痛)

云基奔 2024-01-15 11:16:59

摘要:作者简介当前由于风高物燥,不仅居民住宅要小心防火,各工厂、集贸市场、批发市场、餐厅等更要警惕,一旦失火,极易火烧连营,火势迅速蔓延,后果严重。居民个人和各单位部门要尽快检查

当前由于风高物燥,不仅居民住宅要小心防火,各工厂、集贸市场、批发市场、餐厅等更要警惕,一旦失火,极易火烧连营,火势迅速蔓延,后果严重。居民个人和各单位部门要尽快检查和增加消防设施,整改火灾隐患,加强防火安全,正确用火用电,保证通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通,并掌握基本的防火、灭火和逃生自救常识。

鲍岚博士,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上海市女科学家联谊会会员。主要从事神经系统发育及相关疾病研究。

吴丹和王飒爽,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关于痛,认识它,

感受它,应对它。

一位丈夫正在体验妻子分娩过程中的疼痛

疼痛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谁,总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

有疼痛,自然就有了对“镇痛”的需求。从2004年开始,国际疼痛学会将每年10月中旬的第一个周一确定为“世界镇痛日”。今年的10月15日,正是第15个世界镇痛日。

2007年,中国卫生部发文将“疼痛科”设为医院一级诊疗科目,目前我国许多医院都有专门的疼痛门诊并设有病床。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开展疼痛治疗,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什么?我们很需要“痛感受”?

痛,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作品中,疼痛这个词主要用来描述战士们在战斗中所受的打击或酷刑的痛苦经历。我国的古籍《韩非子 喻老》里有记载说:“桓侯体痛”,意思很明确了。

国际疼痛学会对疼痛进行了精确描述:痛,是一种由于实际或潜在的身体创伤导致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

尽管疼痛会给人带来厌恶性情绪,但疼痛本身也是给人的警示信号,提醒我们可能会到来的伤痛与疾病,催促我们及时寻求医疗帮助,使我们能远离危险的处境。有一类因为某个基因突变造成的无痛症患者,因为无法感受到疼痛,往往无法及时注意到自己的身体损伤,反而带来了很多危险。

疼痛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

按持续时程、伤害刺激

疼痛可以这样分类

按持续的时程,疼痛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急性痛,即皮肤受到刺激时很快发生的一种定位清楚而尖锐的疼痛,在撤除刺激后痛感会很快消失。比如:人走在路上脚突然踩到一个钉子,瞬间感到刺痛,抬起脚后痛感消失;皮肤有伤口时发生疼痛,而当伤口愈合结痂后疼痛随即消失。

另一类是慢性痛,即持续时间长,定位大都不精确,潜伏期长,伤口愈合3个月以上仍会复发的疼痛,严重的慢性痛甚至能持续10年之久。很多癌症发病过程中产生的疼痛也属于慢性痛。

按伤害刺激的不同,痛也可以分为机械性痛(如针扎、刀割)、温度性痛(如伤害性高温、低温接触)、炎性痛(如细菌感染)以及神经病理性痛(如神经压迫、神经截断)。

急性痛/机械性痛

炎性痛

神经病理性痛

从1到10,疼痛可以这样分级

想要准确描述疼痛,并不容易。比如,一点点痛是多痛?很痛有多痛?“痛得要命”又是多痛?

医疗界常用的办法,是根据患者的主诉进行打分,大致分为10级:

1~3级如用力鼓掌,4~7级如刀切到手,7~8级为宫缩痛,而烧伤、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为8~9级,最顶级的痛则是三叉神经痛、癌性疼痛等。

由于疼痛分级是根据患者的主诉,在同样的情况下,可能因为主观感受不同而分到不同的等级。比如说在产科病房里,正在经历分娩疼痛的产妇有的会高喊“痛死了”,但也有人认为这个级别的疼痛仍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

总而言之,这些关于疼痛分级的参考信息,可以帮助患者比较准确地对医生陈述自己的状态。

痛觉是怎样产生的?

以四肢皮肤的疼痛感受为例。

痛觉的产生和传递

在皮肤中埋藏着丰富的神经末梢被称之为感受器,它们能接受来自外界的机械和温度等刺激。一般认为,不同类型的感受器负责接受不同类型的刺激,例如围绕毛囊的环型披针状末梢,就能被轻触觉等非伤害性机械刺激所激活;还有一类游离神经末梢,它们在外界刺激强度达到一定阈值时才被激活,我们称之为伤害性感受器。

当皮肤受到伤害时,无论是机械、化学还是高(低)温,都会过度激活皮肤中的伤害性感受器,从而将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外周伤害引发的电信号沿初级感觉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传入脊髓背角,经初步整合通过脊髓丘脑束到达丘脑,再传至大脑的感觉皮层,使得我们产生痛觉。

镇痛有那些方法?

疼痛是一种让人很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不仅会带来肉体上的痛苦,严重时还会影响人们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因而,如何缓解和治疗疼痛一直都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关注点。

一般来说,疼痛治疗的常用方法有:药物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物理疗法以及中医针刺疗法等。

药物镇痛:据历史记载,东汉时华佗就利用麻沸散进行无痛手术了,并且中国古代多部医药著作中都提到了大麻的镇痛作用;而在西方,人们也很早就懂得咀嚼柳树皮提取物缓解分娩疼痛和退热。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一些镇痛药物被研究出来用于治疗疼痛。临床上用于镇痛的药物主要都是通过不同的靶点抑制痛觉传导通路,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常用的镇痛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为局麻药,代表性药物有利多卡因和普鲁卡因等;另一类为镇痛药,主要分为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和阿片类镇痛药(吗啡、曲马多和芬太尼等)两种;此外,还有抗焦虑类镇痛药,如安定等。

微创介入治疗:一般是在影像引导下进行的,以最小的创伤(不用切皮,仅有穿刺针眼)将器具或药物置入到病变组织,对其进行物理、机械或化学治疗的微创技术,包括注射治疗、神经阻滞/化学神经毁损、射频治疗、脊髓电刺激和鞘内药物输注等。

手术治疗:通过外周神经切断、脊神经后跟切断术、脊髓部分切除术、交感神经切除术或三叉神经根切断等手段,切断痛觉的传导通路,从而治疗疼痛。

物理疗法:主要应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种物理因素作用于机体,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疗法。包括电疗法、光疗法、超声疗法、磁疗法等。

针刺疗法:就是我们常说的针灸。现代医学认为,针刺可以激活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神经切断术

针灸疗法

慢性痛:镇痛治疗的难点

镇痛不易,镇“慢性痛”更难。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类疾病”的概念。

目前,针对慢性痛,药物治疗仍然是最常用的方法。比如阿片类药物,就可以有效抑制痛觉传递,但它也有着明显的弱点——药物成瘾与药物耐受,以致于慢性痛患者在疼痛发展后期大量服药镇痛效果却很微弱,还会给身体带来很多副作用。

因此,科研工作者仍然不懈地寻找镇痛的新方法和新药物。积跬步,成千里,随着人类对疼痛的认识不断深入,未来人们应当能够发展出更好的镇痛手段。

感谢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疼痛科熊源长教授的宝贵意见!

(图片来自或改编自网络)

来源:上海市女科学家联谊会

关注“上海科技”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