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意思(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云基奔 • 2024-03-19 18:16:05 • 次
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期间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因为杭州府衙就在西湖南岸的凤凰山麓,深爱西湖风光的苏轼,正好来去便捷。因此,他公务之余,便到西湖边上赏景散心。西湖边有座望湖楼,有时苏轼一个人待在那儿,享受一下摆脱人群的孤独。有时,苏轼会和朋友结伴而来,饮酒畅谈,生活十分惬意!
六月的一天,苏轼乘船游览西湖,忽然黑云翻滚,大雨倾盆,暴虐的雨点落入船中。天色骤然生变,苏轼只好放弃游湖,于大雨中登上望湖楼。他凭栏徘徊,情随景动,随口涌出七绝诗篇, 展示了雨中西湖的奇妙景象。风雨交加的时节,西湖未尝不是别有味道。云集而雨降风快,雨后水天一色,分外清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暴雨后的西湖令人迷醉,暴雨生跳珠,细雨起涟漪,涟漪接着铺向空蒙的山色。雨过天晴又有另一番风情,云白,天蓝,山青,湖绿。
这组初晴后雨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第一首没有第二首闻名,但也很重要,抛砖引玉之功,天还没亮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下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应在晴好的日间酌酒泛舟,与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二首对西湖景色的多样性进行全面描写概括品评,以西施之美比喻西湖之美。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尤其是最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但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
苏轼之前,西湖本无定称。郦道元注《水经》,称明圣湖;唐人传说湖中有金牛,称金牛湖;白居易治湖,筑石函泄水,百姓因敬爱他而称石函湖;宋初称放生湖。苏轼此诗一出,西湖、西子湖的称法广为流传,湖的名称自此便定下了。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