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为武(止戈为武是误读呀)
云基奔 • 2024-01-13 12:29:17 • 次
“止戈为武”是误读呀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其实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热爱和平的,发动战争的只是一些政治野心家而已。
武丁是一位有作为的商代国王,他济世经邦治国有方,所以出现了百业昌盛的局面。上古时期还没有今天“姓、氏”的概念,即便国王也是如此。国王的名字基本都与天干地支有关,譬如盘庚、小辛、祖庚、帝辛、武丁等。有的就是与封地有关,譬如妇好、殷契等。
很久以来,由于不了解甲骨文字的造字方法,不少人对于个别字存在误读误解,“武”就是其中之一。武,右上部是一柄“戈”,左下部是一只脚的象形字,意即“手执武器上阵”的意思。“武”原本属于会意字,“脚”演变为“止”,善于联想的国人就解释出了“止戈为武”的释义来,原本去打仗,解读成息战了。甚至于撒贝宁在主持节目中也随口而言“止戈为武”,真是以讹传讹呀!
中国汉文字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书写方式的变化,先秦时期甲骨文、金文盛行,秦始皇推行小篆,字体规范了,也齐整了。汉代多用简、牍,在窄窄的木板竹条上面写字不适应了,于是厘定为横向笔画长的隶书……仔细想想,所谓书法的变化,其实是跟随科技的发展书写载体的变化而发展的。晋代之后才产生今天的审美意识。
“中”字看得顺眼,内涵更为丰富。殷商人已经有了明确的方位感,某种意义上较之今人还要完美,不是简单的四方:东、南、西、北,而是五方:东、西、南、北、中,如祈祷丰收的卜辞即有“东土受年,西土受年,南土受年,北土受年,中土受年”。现代人呢?忘记了脚底下的“中土”。
看看甲骨文“中”,是不是有点彩旗飘飘的感觉?那时候就有了掌管观察气象的“科技”人员了,今天应该属于“气象局”吧。他们在空旷地带立表测影,不仅根据观察太阳的影子测时间,还可以顺便观察风向。
随便说一句,盛传何尊上的“中国”就是最早的中国,真真又是误读!古代极少有双音词,何尊铭文“宅兹中国”是“中”“国”两个字,表示地域概念,国土之中而已,与今天的政体“中国”压根儿两码事儿。直到中国民国时期,才有“中国”的简称。各类媒体都在鼓噪“最早的中国”,但愿是无知,而非处于某种图谋的钻营。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