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杂谈

冕怎么读(博闻强识)

云基奔 2024-03-31 17:01:25

摘要:佩声归到凤池头朝罢须裁五色诏香烟欲傍衮龙浮日色才临仙掌动万国衣冠拜冕旒九天阊阖开宫殿尚衣方进翠云裘绛帻鸡人报晓筹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唐代的大诗人王维,跟着

佩声归到凤池头

朝罢须裁五色诏

香烟欲傍衮龙浮

日色才临仙掌动

万国衣冠拜冕旒

九天阊阖开宫殿

尚衣方进翠云裘

绛帻鸡人报晓筹

王维

和贾至舍人

早朝大明宫之作

唐代的大诗人王维,跟着贾舍人在大明宫参加早朝,赶上了各国使者向身着大礼服的皇帝下拜的场景(拜冕旒),一时心情激动,写下了这首诗。那这“冕旒”[miǎn liú]到底是什么,跟皇帝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咱们给大家讲明白。

所谓的冕旒,是“冕”和“旒”的合称。冕,是“首服”——可以简单理解为帽子的一种,只不过地位最高,通常是用于祭祀、大朝仪的时候才会戴,平常一般不用。而“旒”呢,就是帽子前面坠下来的一串串小玉珠,用红白蓝黄黑五种颜色搭配。冕和旒加在一起,成为冕旒。除了皇帝以外,王侯贵胄也可以带冕旒,只不过皇帝的冕旒,玉珠子有十二串,王公以下要依次减少,比方说朝鲜国王接受大明皇帝册封,他戴的冕旒,就是九串

皇帝的帽子有很多,不同场合戴不同的。咱们之前也讲过明朝皇帝的乌纱翼善冠,但是祭祀场合必须穿祭服,而且不同的“帽子”(冕旒),配不同的“衣服”(冕服)。古代最高等级的祭服(衣帽),一共就六种,古代叫“六冕”服——大裘冕衮(袞)冕[bì][cuì][chī]玄冕。从实际情况来看,“六冕”大抵是汉代草创,唐代成型,到了明代,废掉其中五种,只留下了“衮(袞)冕”。咱们电视剧里见得最多的头上戴串串、身上穿黑衣服,其实就是袞冕服。只不过电视剧里面,对于皇帝的衣服搞错的比较多,场合用得也不太对。

上图所见,是明代万历皇帝定陵考古中,所出土的万历帝冕旒的复原件。这也是目前中国唯一发现的皇帝冕旒。冕旒整体颜色以红黑色为主,象征天地(用黑代表天,用红色代表地)。往往是上黑下红或是外黑里红,也就叫做“玄表朱里”;冕旒的那个板子,学名叫“綖”[yán],也叫“綖板”,原则上是前低后高、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处世恭敬;套在头上的那个“筒子”,学名叫“武”或“冠武”,系在脖子上的那个绳子叫做缨。当年孔子的学生子路孤身赴险,临死之前帽绳被人砍断,“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死得也算是壮烈。

除此之外,冕旒上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部分:冕旒之谓,垂下来的珠子叫做旒,传说可以让皇帝眼睛看不见脏东西(坏人),另一方面也是让臣子看不清皇帝的相貌,心中多了一份畏惧;再比如说冕旒左侧会垂下两条“紞”[dǎn]绳,绳子上各系着一块玉石,学名叫“瑱”[tiàn],俗称叫“充耳”——充耳不闻,这玩意儿挡住皇帝的耳朵,让皇帝听不见臣子们的谗言。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注:此衮冕服御真图为现代人所画

不过观乎历史,更多的情况却是皇帝看不见朝廷的弊端,也听不进忠臣的劝诫。就好比万历皇帝,但凡要是勤勉一些、少一些荒淫,大明的江山,不至于亡得那么快。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