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家居生活

佾怎么读(祭孔礼乐)

云基奔 2024-03-14 03:14:43

摘要:佾(yì)舞,即古代行列人数相等的雅乐舞蹈。西周的礼乐制度等级分明:天子八佾,舞蹈人数六十四人;诸侯六佾,三十六人;大夫四佾,十六人;士二佾,四人。《左传·隐公五年》:“公问羽数于众仲,

《祭孔礼乐》| 佾 舞

佾(yì)舞,即古代行列人数相等的雅乐舞蹈。

西周的礼乐制度等级分明:天子八佾,舞蹈人数六十四人;诸侯六佾,三十六人;大夫四佾,十六人;士二佾,四人。《左传·隐公五年》:“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鲁国大夫季桓子在家祭祀时用八佾为舞。孔子认为这是不可容忍的僭礼行为。《论语·八佾》中记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祭孔乐舞,亦被称为佾舞。

祭孔舞蹈,其性格特征来自于孔子德备群圣,功觉生民的至高地位。

孔庙释奠无不力求笙、镛、羽、籥,有秩有伦,代代并隍报祀。以文质彬彬的文德之舞容,合中正宽舒的雅颂之乐歌,以国之大典崇宣孔子的人格魅力及其伟大功绩。

祭孔乐舞的表演者称为“舞生”。舞生在舞蹈时,右手执羽(又称翟),持羽取饰物以立容;左手执籥,以籥为舞具,取吹之器以立声。于进退疾徐,变态离合,周旋中规,折旋中矩,整齐严肃,动应节奏,皆各有其不同之仪姿。左右开合各有代表不同之含义,每个舞蹈造型代表一字,歌声唱完一句,乐曲奏完一节,舞生正好完成一组动作。

传说舜时已有“韶乐羽舞”,至周代,在礼乐教化观念的催化下,原始社会的原始崇拜或祭祀祖先的富有原始宗教色彩的歌舞,便以礼乐治道的现实性应用意识而组合为一定程式的乐舞,以适应社会教化的需要。故在宗庙宫廷之礼仪方面,制有许多乐舞。

从先秦直到清末,各朝之祭祀乐舞虽不尽相同,但均维持雅乐舞之体制。依照周代的遗规,祭祀之舞有文舞、武舞,武舞亦名“干舞”,舞时执朱干玉戚;文舞亦名“羽舞”、“籥舞”,舞时执夏翟苇籥。

清庞钟璐《文庙祀典考》记曰,南朝齐武帝永明三年(485年),诏立学,有司奏:“元嘉立学,裴松之议,应舞六佾,以郊乐未具,故从权奏登歌。今金石已备,宜设轩县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其冬,皇太子讲孝经,帝亲临释奠,车驾幸。”这应当被视为祭孔释奠用六佾、轩悬之乐之始。

唐代贞观年间,祭孔时文舞、武舞并用,迎神用文舞一成,亚终献用武舞二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先圣庙乐用宣和之舞,国子博士范頵撰乐章。唐玄宗开元中,曾用八佾。

宋时,则仅用文舞,取消武舞,取谦逊揖让仪,并配以咏唱朝廷所颁定颂扬孔子祝文之歌词。

明初,初用宋之大晟登歌旧乐,至洪武六年(1373年),颁五音阶乐章,唯歌词仍沿宋代。登歌乐、文舞、武舞齐备,唯祭孔仍用六佾,执三羽之翟。明代嘉靖年间以后,取消武舞,今用文舞,执三羽之翟。究其原因,很可能是与孔子生前评论《大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有关,也可能是因为孔子一生尽以文德之功而奉献天下,故应该以《文舞》相祭之。

释奠所用佾舞,均用三成,搭配三首乐章,每首乐章均四言八句的诗词所组成,三成舞合计九十六个动作。今三成舞用于初献、亚献、终献礼。

现存有关佾舞之谱,留有文献可考者,仅有明、清二代。明代舞谱又分为前、后二期两种不同舞谱。前期三成佾舞用于“奠帛”、“初献”、“亚献”、“终献”;后期三成佾舞,则分别用于“初献”、“亚献”、“终献”。

清初沿用明初期舞谱,至康熙年间才新作另一释奠佾舞。

康熙时创编的释奠佾舞共两套:一用于阙里及直省;二用于国学。直省泛指地方直隶省及府州县,广为各式版本礼乐书籍所收录,后来并成为全国各地方州县所通用。

佾舞为释奠乐之容。明、清两代四套释奠佾舞,其舞式虽各自不同,手持的舞器也有差异(明式的翟为三羽,清式为单羽),但仍有共通之处,如:均分为东西两班。祭孔释奠六佾舞,全队三十六名舞生,分为东西班各十八人,另有两名引队的“节生”。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升孔庙释奠由中祀为大祀,提高到天子的礼乐制。


选自济宁历史文化丛书《祭孔礼乐》:孔德平 彭庆涛 孟继新

编辑:张博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