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珠宝首饰

墨家代表人物(墨家影响中国数百年)

云基奔 2024-04-02 17:46:06

摘要:从墨子一系列的观点和主张中,我们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墨家后来会突然消失,为什么后来我们会只闻儒生不见。墨家思想代表的是百姓的利益,挑战的是统治者的权威。这种思想是不被统治

从墨子一系列的观点和主张中,我们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墨家后来会突然消失,为什么后来我们会只闻儒生不见。墨家思想代表的是百姓的利益,挑战的是统治者的权威。这种思想是不被统治者所喜欢的,因为它们直接威胁到了统治者的地位和利益。这就是为什么墨家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春秋战国时期,动荡的社会催生了一个阶层,他们是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百家争鸣的学说就与这个阶层的诞生密切相关。士的出身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没落的旧贵族,沦为知识分子,没有法定的政治地位,也没有固定的财产,但是从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代表人物就是儒家的孔子。二是草根,逆袭上升为知识分子,代表人物就是墨子。墨子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同为世,这两派的出身是截然相反的,这就导致他们的思想也是两个极端。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张一林曾经为孔子和墨子两人做过精准的画像,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

孔子不讨论天道,而墨子则将自己的理想奉为天命。孔子鄙视手艺,而墨子却是机械巧匠。然而,大约160年后,秦始皇统一了六个国家,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这也敲响了墨家的丧钟。到了秦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固然大红大紫,但法家也通过内法外儒的方式延续了下去,而道家和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唯有墨家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后来只能以侠义的方式零星出现。实际上,墨家的特点早就注定了这个结局。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只有墨家是一个严密组织的社会团体,他们有敢死队,可以随时介入防御性战争,实践非攻的理念。

这种模式在国家分裂的状态下尚有生存发展的空间,但是一旦统一的政权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帝王是绝对不允许这种黑社会性质的团体存在的。墨家的兼爱非攻是秦始皇一统大业上的一个巨大障碍。在反对秦始皇时,墨家死伤无数。秦始皇夺取天下之后,诸子百家中的墨家就成为了第一个被瞄准的对象。墨子的思想是超前的,他认为官无常贵,民无中谏,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医,老者得稀,但是这样的要求怎么可能被统治者接受呢?如果让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百姓都会觉得人人皆可富贵,为什么你能当皇帝,我不能呢?这样一来,帝王如何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呢?相比之下,儒家的贵贱之分更得到了帝王的青睐。最让帝王感到恐惧的是,墨家的思想非常容易得到人们的支持。

在《史记》中,有一个关于秦末汉初的故事,讲述了元齐国贵族田横举兵称王,后被汉高祖消灭群雄统一天下,田横和500战友困守在孤岛上的故事。汉高祖听闻田横得人心,担心其日后反叛,便下令如果田横前来投降,可封他为王侯,否则派兵将其及其部下全部灭口。田横为了拯救500将士,带着两名亲信偷偷离开小岛,前往西安,但在30里外自刎而死。田横不愿受屈辱,也保全了500将士的性命,汉高祖为其厚葬,并封那两位部下为都尉。然而,这两人也选择了自尽。后来,汉高祖派人招降岛上的将士,但当他们得知田横已自杀,竟然纷纷选择跳海自尽。司马迁感叹田横之高洁,但也认为墨者之气节更胜田横。一些人认为,田横500人可能是历史上最后一支墨家队伍。

鲁迅曾经写过一篇名为《狂人日记》的小说,其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丧失了”。这句话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成为了中国人对于自信心的反思和寻求。

但是,鲁迅也曾经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过中国人的脊梁,他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句话的原型可能就是来自于墨家。墨家虽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他们的精神却得以保留,并且通过历代侠客的传承和文人墨客的歌咏得以传颂。墨家的精神主张除暴安良,绝不向强权低头,这种侠士精神在秦汉之后一直得到了保留,并成为了大批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有人认为,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其实也源于墨家。

根据史料记载,在徐福东部的同一时间,秦朝其实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偷渡浪潮,这些被迫离开故土的人当中,有可能不少就是墨家的传人。而共济会的源头其实也有可能是墨者,freemason的意思就是自由实践。共济会的标志、规和矩代表的会不会是墨家的匠人精神呢?也许墨者并没有彻底消失,他们只是带着某种使命隐于世,在世界各地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因此,虽然中国人的自信心有时候会受到打击,但是中国人的脊梁却一直存在,而这种精神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墨家。我们应该学习墨家的侠士精神,继承他们的除暴安良、不向强权低头的理念,以此来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重振中国人的自信心。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