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珠宝首饰

身是菩提树是什么意思(身是菩提树)

云基奔 2024-03-11 07:07:28

摘要:不管你有没有读过《坛经》,有一首偈颂或多或少都听过,那就是五祖传法的时候,六祖作的一首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凭此,六祖从五祖那里接受了禅宗的

不管你有没有读过《坛经》,有一首偈颂或多或少都听过,那就是五祖传法的时候,六祖作的一首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凭此,六祖从五祖那里接受了禅宗的衣钵,也就有了禅门最著名的”三更传法“的故事,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其中有一段就是菩提祖师传授孙悟空72变的桥段就是源于此,说明吴承恩肯定是看过《坛经》的。其实在这之前,五祖的大弟子神秀大师也有一首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今天就来说说神秀大师的偈颂,探究五祖为什么没有传法给他。

言归正传,我们先解神秀大师的四句偈语,「身是菩提树」这个是一种隐喻手法,如果把”是”换成“好像”就叫显喻,我这个身就是菩提树,他不是说我这个身体好像菩提树,而是说我这个身体就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我这个心好像明镜台,明镜和台是两个词,理解为这个心好像是一面镜子,这个镜子放在一个台上,而且这镜子非常明净。「时时勤拂拭」要时常地去擦拭干净,「勿使惹尘埃」,不要让这个镜子沾上尘埃,这就是字面的简单意思。

那么为什么说身是菩提树呢?什么叫菩提树?菩提树就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坐在菩提树下(因为印度很热,树下比较凉快)所以菩提树是佛陀成道所依的地方,说身是菩提树,比喻我们要成道也是要依靠这个身体,就像佛陀在修行时他依靠那棵菩提树一样,我们这个「肉身」就是所依,所以他说的菩提树的意思是所依,不是真正在说一棵树,这是个譬喻。所以佛陀依于菩提树而坐禅得成佛道,我们要依于此身、此五蕴身而修成道的意思。

心如明镜台,为何说明镜台?唯识里有转八识成四智,在「四智」中最后一个智就是大圆镜智,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这个是在成佛的时候,成佛的时候转识为智,镜子的特点就是能照、能现,能显一切万物,而自身不动,物来照物,镜子本身没有增加,物去不还,镜子本身也没有减少,用镜子可以显示一切事物,但是它自身都不动,自身没有改变,所以这也譬如第八阿赖耶识一样,它可以应一切外境,而现一切像,但是它自身都不会改变,可是与外境终究不合和,因为不合和的缘故,所以不受染污,所以毕竟清浄,这就是镜的意思。

我这个心就像这样的镜子一样,要想充分显出它的作用,就必须时时勤拂拭,就要经常去擦,意思就是说你每天都要用功,不要让它惹尘埃,如此这个明镜台就一直都明浄,故这时时勤拂拭就是常常要保持清浄,表示要擦我们的心,让心不沾污秽。什么是污秽?贪、嗔、痴三毒烦恼,这个心镜上永远都没有沾五欲六尘的污秽而得离欲清浄,这样就永远清浄自在,所以神秀大师的法门叫渐修法门,也称为北宗(因为神秀在北方神都洛阳),六祖大师的法门就是顿悟法门(六祖大师在南方广东一带),时称“南顿北渐”或“南能北秀”。

那么五祖为什么没有传法给神秀大师呢?看五祖对神秀怎么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六祖曰:我此顿教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此为无学空性智慧,领悟空性才算入门,神秀大师所言,还是在相上下功夫。若于相离相,则见清净法体。六祖的偈颂自然是在离相言体,然五祖仍说六祖的偈颂依然没有见性,所以才有了后面的三更传法。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