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铜权是什么(通辽收藏界最有权的人)
云基奔 • 2024-03-11 04:16:36 • 次
李赓文在研究古代铜权上的文字
自北宋始铸至民国延续使用的麒麟形铜砝码
民国时期老盐号的秤杆和秤砣
各朝代兽形铁权
各朝代石权
金国贞元元年铁权
明清时期单鼠石权
元代真定路(今河北正定县)铜权
通辽收藏界最有“钱”的人最有“权”
要说通辽收藏界谁最有“钱”,大家肯定一致推举“辽钱王”李赓文。他的辽代钱币收藏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说他最有“钱”,大家肯定没二话。怎么说最有“权”的人也是这个“辽钱王”呢?记者之所以敢这么断言,倒不是因为他是“通辽市首届十大收藏家”,也不是因为他目前还担任通辽市收藏家协会会长一职,而是他目前收藏有1000多种“权”,通辽收藏界无可与之媲美。
“公不离婆,秤不离砣。”记者对我国古代的度量衡多少有些了解,但说到“权”,还是第一次听这个“辽钱王”李赓文详说。他给记者介绍说,作为一套称重量的器物,在我国古代,秤杆被称为“衡”,秤砣则被叫做“权”。“权”俗称秤砣、秤锤、秤权,是悬挂秤杆之上可以移动的的铜、铁、陶、瓷、石的秤砣和后世的砝码。《论语·尧曰》中记载:权,称也。《汉书·律历志上》中则详细说明:“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权字本义,名词:决策、支配的资格,影响势力。后扩大引申为动词:平均,平衡,比较。又缩小引申为动词:称量,准确称重。我们现在的权力、权威等词语其实都是“权”的含义的引申。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汉语词汇中也就逐渐演变出“权衡”一词。
世界上最原始的秤,其实物证据(石砝码)发现于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文明遗址,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在中国,秤的出现也很早。我国最早的“权”是秦权和楚权。春秋中晚期,楚国已经制造了小型的衡器——木衡·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完整的一套环权共十枚,大体以倍数递增,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的铜衡杆,这种衡器既不同于天平也不同于后来的称杆,但与不等臂天平类似。经过逐步演化的过程,衡杆的重臂缩短,力臂加长,也就成为了现代仍在使用的杆秤。
相传,杆秤的发明者是春秋时期的陶朱公范蠡。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交易公平,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一天,范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搬动得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不得要领。一天夜里,范蠡外出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孙俪、陈晓、何润东、任重、胡杏儿联袂主演的电视连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有相关剧情),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他想,怎样把秤改进一下,杜绝奸商们的恶行呢?终于,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目的是为了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去赚黑心钱。并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会折损‘阳寿’而短命了!”
就这样,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并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至今天。计量单位也因朝代更替而演变,比如古代时十六两为一斤,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改为十两一斤。秤杆有骨杆、木杆、金属杆;李赓文收藏的称,大到长两米三、胳膊粗细的杆秤,小到一拃长、秤杆细如火柴棍的戥称,骨杆、牙杆、乌木杆、金属杆一应俱全。戥(音“等”)是用小铜点做刻度标记的微型秤,俗称“戥称”,用来称贵重物品,如金银药品,最大单位是两。迄今为止,他共收藏石、铁、铜各种材质的古“权”一千多件,放眼整个通辽真的是无人可比,你说在咱们通辽收藏界是不是他最有“权”?
成为最有“权”的人花了十年时间
提到李赓文对于收藏“权”的缘起,他告诉记者:“完全源于2009年他帮藏友刘永新筹建地税系统的博物馆时受到的触动。”他对于“权”的收藏与三个字有关:度、量、衡。什么是度量衡?简单点说就是:计量长短的器具称为“度”,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的标准不一,如北朝魏、齐一斗等于古二斗,一斤等于古二斤;北周则一斗比古斗仅大百分之六,一斤比古斤仅多二两;南齐则一斗等于古一斗五升,一斤等于古一斤八两。长度方面,北朝一尺比古尺增二至三寸,南朝则增不到一寸。全国度量衡的不一致,给工商业发展带来很大不便。
李赓文在帮藏友筹建地税系统的博物馆时了解到,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这就是历史教科书中所说的“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其中一项即秦灭六国以后,为统一全国衡制,由官府颁发 “秦权”作为官定的标准器,并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通行全国,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是秦王朝富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意义重大。从此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为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面对如此浩瀚的度量衡器具,从哪儿下手开始收藏成了一个让李赓文头疼的问题。据他了解,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经济发展,就进行过度量衡改革。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米等于3市尺。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改革度量衡制度并不是很彻底,在很多地方,由于政令不一,各种度量衡的计算单位仍在混用。这种情况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1959年国务院下达《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才得到彻底的改观。
2009年,机缘巧合,在北京报国寺参见春季钱币交流会时,在一门市发现了三枚酷似鱼坠儿的铜权。当时人家要价15000元,一口价,就是不吐口。当时对古权并没有深入研究的他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愣是软磨硬泡让人家降价转让给了自己。后经鉴定,这三枚铜权,分别是明代洪武年和建文年的铜权。
还有一次,在收藏辽钱的过程中,他偶然又发现两个古权,一个是辽代大安元年铜权,还有一个明代正统元年五十两铜砝码,并且铸有“布政司造 正统元年奉旨颁发”字样。他视若珍宝,一股脑儿全部收入囊中……开局顺畅,古权宝贝们的“闯入”,促成他后来专心收藏古权,从而建成了一个“权”与“泉”(泉,即钱,古时泉钱相通,钱如流水,世市通达)的博物馆。从2009年至今,他历时十年,耗资120余万元,为科尔沁权泉博物馆收藏了1000多件古“权”,成为通辽收藏界名副其实最有“权”的人!
记者 李东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