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珠宝首饰

保险业工作半年总结(金融开放趋势下鲶鱼进场倒逼保险业改革)

云基奔 2024-01-13 02:48:53

摘要:本报记者郭婧婷北京报道今年以来,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接连出现新突破,从取消合资寿险公司外资股东持股比例,到取消保险资管公司外资比例限制,再到近日放开外资保险中介机构准入

本报记者 郭婧婷 北京报道

今年以来,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接连出现新突破,从取消合资寿险公司外资股东持股比例,到取消保险资管公司外资比例限制,再到近日放开外资保险中介机构准入条件,我国金融开放决心不言而喻。

2001年,初入WTO时,中国保险业比较弱小,保险机构仅有三四十家。那时情况是,狼来了,狮子与羚羊共舞,无论资本、管理、技术还是经验,中国的保险公司无法同外资保险公司进行同台竞争。

20年后的今天,松绑外资,内外资同场竞技,是“狼来了”,还是“鲶鱼效应”?

今年1月份,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666.77亿元,市场份额为6.61%,同比上升1.17个百分点。外资保费增速亦呈上升趋势,外资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7.21%,高于人身险公司平均13.49%的增幅。

新华人寿原董事长万峰在近日举行的一场行业交流会上提及,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有的外资公司的举绩率是中资公司的2倍。他直言,若中资公司个代队伍继续“虚胖”下去,不出几年,外资寿险公司就会在局部市场取得领先的地位。

外资松绑布局

自银保监会宣布实施取消合资寿险公司外资比例限制的政策以来,在行业囿于渠道变革转型之时,外资已经乘政策东风开始谋求控股、独资、布局“非一线”城市,外资险企在国内的经营“赛道”拓宽。

在友邦保险用5000万元年薪+2亿元补偿金挖角中国平安李源祥半年后,2020年7月,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获批改建为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内地首家获得设立批复的外资独资人身保险公司。

今年2月,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与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产权转让协议,将收购中信信托所持有的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49%的股权。若交易完成,中德安联或将成为继友邦人寿之后第二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

11月19日,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两家上市公司人福医药(600079.SH)和天风证券(601162.SH),拟向安达北美洲保险控股公司转让其持有的华泰保险集团(以下简称“华泰保险”)股份,合计6.97%,转让价格约为28亿元。

若此次转让得到监管批准,“安达系”将完成对华泰保险的控股。从入局华泰保险到如今控股,“安达系”谋划了20年,这得益于此轮保险业对外开放政策。

外资实现设立中国独资公司后,做了诸多本土化战略调整。以友邦人寿为例,成立外资独资人身保险公司之后,开始进入跑马圈地进程。

今年10月,继四川分公司获批开业之后,友邦人寿的第二个省级分公司——湖北分公司正式成立,此前,友邦人寿已在上海、北京、广东、江苏等地设有分支机构,在天津和河北两地设有营销服务部。

友邦人寿方面告诉本报记者,友邦人寿的成立使其可以将业务经营范围拓展至更广泛的区域。其次,改建将带来更加优化灵活的组织架构,让其可以更快速地做出市场反应,各地分支机构有望实现共享运营平台。再次,友邦在中国内地拥有了一个统一且独立的法人实体,除了能够将业务拓展至更多区域外,在内地市场的业务内容与模式也将拥有更多可能。

“中国内地市场很大,我们自己在各个地方的深耕,我觉得是有两个机会的:第一个就是区域扩张的机会;第二个,即便在本来的经营区域内,我们也希望能够继续深耕拓展。”友邦人寿首席执行官张晓宇表示。

无独有偶,另一家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中宏保险,也于今年8月“打卡”其第十五家省级分公司,看好中西部“待开发”保险需求。

在区域扩张的同时,外资瞄准市场潜力巨大的业务领域,如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保障与医疗保障。

11月,中宏人寿与南京银城康养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继续深化“保险产品+高端养老社区”的跨界合作模式。此次双方达成的战略合作将直接对接银城君颐东方国际康养社区及其相关配套康养服务,扩宽中宏保险业务场景。

截至2021年上半年,境外保险机构在华共设立66家外资保险机构、85家代表处和17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1.94万亿元。66家外资保险机构中,寿险公司占比较高。

正值中国入世20周年,外资对中国内地市场的渗透率逐渐上升。

外资保险机构资本流入加快。今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0年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工作情况的通报》显示,2020年外资保险机构实收资本同比增加102.1亿元,增速为9.9%,超过中资保险机构6.4个百分点;实际资本同比增加463亿元,增速为13.9%,超过中资保险机构1.7个百分点;市场份额为7.8%,较2019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内资应对之道

外资起势苗头显现,在部分地区斩获一定的市场份额。相关数据显示,在北京、上海、广东外资保险公司相对集中的区域保险市场上,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0.04%、21.59%、11.25%。

受访人士告诉记者,最近一年,国内寿险业发展比较艰难,市场呈现K型分化特点,中资机构新业务价值掉头向下,但部分外资公司得以保持向上。

内资如何应对?记者观察到,以中邮人寿为代表的中国险企,选择同外资强强融合。

今年6月底,中邮人寿和友邦保险同期宣布“联姻”消息,友邦保险拟向中邮人寿增资约120亿元,并在增资后持股中邮股权比例24.99%,一跃成为仅次于持股38.2%的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中邮人寿在宣布投资引战时就对意向投资人提出了明确而苛刻的要求,不仅要求意向投资人近3年净利润平均值不低于300亿元,还要求意向投资人必须是上市公司,且必须具有保险相关经验。有市场观察人士分析,中邮人寿此次引战,是为其日后上市铺路。

这是友邦人寿入局中国内地的首家公司,中邮人寿的魅力在哪儿?从其发布的公告中可探一二:“中邮人寿通过中国内地最大零售金融分销网络,触达遍布全国约4万个金融网点,及超过6亿名零售客户。对于中邮人寿的投资将拓宽友邦保险在中国寿险市场的增长机遇。”

此次引战,不难看出,正牌国企与老牌外资的深度强强联合为各自的业务转型升级铺路。优势互补、二者结合是新时期保险形势的新结合,强大的零售金融分销网路资源和先进的“三高”代理人就这样碰面了。

除中邮人寿选择与外资结合互利共赢之外,一些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出现“碰撞”。

受访人士告诉记者,外资公司希望通过合作分享中国市场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利用中资方的市场资源优势快速打开市场;中资方希望学习借鉴外资方先进的经营技术与经验。战略目标的不一致导致公司经营与管理上容易产生冲突。

外资险企的经营理念影响着中资机构。1992年,友邦为国内带来了代理人制度,一直影响至今。

近些年,个险渠道原有“人海战术”失灵情况下,中资险企频繁提及打造“三高”代理人,借鉴外资代理人培训机制,瞄准高净值客户人群等,甚至很多公司在转型中都以外资险企为标杆。

最近两年,保险公司岁末年初的总结会上,不约而同提及“转型”“渠道变革”“清虚人力”,巩固自己战场的同时,开辟养老健康新蓝海。

今年是保险业最强监管年,对互联网保险、财险、人身险、公司治理等领域发布监管办法,此时释放保险业务对方开放的信号,被业内人士看作是倒逼行业改革之举。

本土化改造影响内外资保险格局

据《中国保险年鉴》显示,2020年,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1.71万亿元,在我国市场中占比7.33%;外资保险原保费收入3524.44亿元,市场份额仅为7.79%。

从数据来看,外资对内资并没有形成冲击。业内人士分析个中原因,有“不为”也有“不能”。受访人士认为,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政策的逐步落实,“不能”因素被淡化,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2000年入世前夕,国内保险业的重要讨论是如何保护本土的保险公司。20年之后的今天,人们更多考虑的是,期待外资险企发挥鲶鱼效应,激发市场活力。这是否意味着,内外资保险格局将发生变化?

面对中国14亿人口背后大体量的养老需求和健康需求,如今政策松绑外资,随着外资独资的寿险公司的出现,外资若想在内地市场生根发芽直至遍地开花,需要迈过本土化改造和经营理念两道坎,如何同国内的资源做互补和整合是必修课。

“过去很多年,受于政策限制,外资遇到掣肘情况。比如中外合资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中外股东会出现分歧,外资的一些优势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受访人士告诉记者。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告诉记者,外资在内地获得更好发展最大的阻碍就是企业文化难以本土化,在一些经营理念上与内资保险公司存在明显差异。其次,外资保险公司在内地发展过程中销售渠道构建也需要更多的努力。

“国内合资寿险公司过去基本是双方各占50%的股权,这种股权结构导致公司在内部治理上存在明显缺陷,双方如果在经营中产生冲突往往难以调和,最终又影响公司的发展。因此,近年来合资寿险公司股权更迭比较频繁,很多公司要么转变成完全的内资保险公司要么是完全的外资保险公司,或者是打破各50%的股权结构安排。双方在战略安排上往往是不一致的,在当初有限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成立合资保险公司是很多外资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必然选择。”李文中进一步分析。

在李文中看来,随着我国保险业新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未来两年外资进入国内市场的速度会明显提升,但是一方面具体进度安排监管部门也会根据市场情况统筹考虑,另一方面外资保险公司在国内经营发展上的阻碍并不会在短期明显变化,因此内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格局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编辑:郑利鹏 校对:颜京宁)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