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所在地行政区划是什么意思(乡镇的类别是如何划分的)
云基奔 • 2024-01-12 19:19:33 • 次
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在安徽省率先启动。2003年,试点在全国铺开。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农村税费改革使乡镇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配合推进改革,2004年3月,中央决定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并对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面对新形势,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标准对乡镇进行科学分类,为乡镇机构改革和编制管理提供系统、整体的支持。
事实上,乡镇分类也是探索乡镇职能转变后的编制管理方式,合理确定乡镇的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重要依据。
2005年,各地根据中央编办《关于印发市、县及乡镇分类标准的通知》(中编办[1993]17号)精神,相继探索并出台了一系列符合本省实际的乡镇分类标准。
虽然各省标准在指标设置、权重分配等方面有一定差距,但基本的测算方法、主要指标的设置等都基本一致。为便于读者更加详细了解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笔者以2005年12月出台的《重庆市乡镇分类标准》为例,对分类标准作一解读。
重庆市将全市划分为主城区、渝西地区、三峡库区、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四大经济板块,依据户籍人口、幅员面积、财政收入三项共性指标,以及城镇化率、地理区位、产业结构、交通通讯、民族构成五项附加指标,具体确定共性指标和附加指标所占权数的比重以及量化共性指标、附加指标的取值范围,将乡镇划分为一般乡镇、较大乡镇、特大乡镇三个类别。
(1)共性指标与附加指标的比重。共性指标为90%,附加指标为10%。
(2)三项共性指标的比重。户籍人口占共性指标的60%,财政收入占共性指标的30%,幅员面积占共性指标的10%。
(3)五项附加指标的比重。城镇化率、地理区位、产业结构、交通通讯、民族构成各占附加指标的20%。
(4)指标代码及解释。户籍人口(A)、幅员面积(C)、城镇化率(E)与相关部门统计规定的口径一致。财政收人(B)指乡镇依据行政职能收取的费用,包括税收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及其他收入(含上级财政转移支付)。
地理区位(D)指乡镇的平均海拨高度。产业结构(N)指乡镇农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交通通讯(T)指乡镇政府所在地距县政府所在地的公路里程。民族构成(V)指乡镇少数民族人口占乡镇总人口的比例。
(5)测算公式。测算公式如下:
Z=(A/A标×60%+B/B标×30%+C/C标×10%)×90%+(E/E标X20%+I/I标×20%+N/N标X20%+T/T标X20%+V/V标X20%)X10%
Z指乡镇分类的综合测算值。
(6)标准值取值。A标、B标、C标分别代表主城区、渝西地区、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四个不同经济板块乡镇分类的三项共性指标的标准值。
E标、I标、N标、T标、V标分别代表全市乡镇分类的五项附加指标的标准值。具体取值数如下:
1.主城区共性指标取值(包括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高新区、经开区)
A标=2.93万人
B标=950万元
C标=53平方公里
2.渝西地区共性指标取值(包括双桥区、万盛区、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市、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
A标=3.49万人
B标=510万元
C标=72平方公里
3.三峡库区共性指标取值(包括万州区、涪陵区、长寿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
A标=2.52万人
B标=280万元
C标=87平方公里
4.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共性指标取值(包括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
A标=1.74万人
B标=330万元
C标=99平方公里
5.附加指标取值。
E标=43.5%
I标=400米
N标=16.7%
T标=42公里
V标=8.7%
(7)确定乡镇类别的取值范围
Z≥1.6为特大乡镇
1.6>Z≥0.6为较大乡镇
Z<0.6为一般乡镇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