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在一起是什么歌(歌册潮州歌册)
云基奔 • 2024-03-21 07:49:04 • 次
潮州歌册俗称“唱歌册”, 多以长篇叙事唱本为主,是以潮汕方言诵唱的民间说唱艺术,是潮汕地区特有的曲艺形式。过去,无论是乡间劳动妇女,亦或是城里的家庭妇女,甚至是工厂里初通文墨的女工,只要一有闲暇,她们都喜欢聚集在一起唱潮州歌册。如泣如诉的唱腔,曲折生动的故事,吟诵着人生的追求与感悟,诉说着时代更迭千古兴亡,成为旧时妇女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百科全书。
形 式
从弹词演变而来
潮州歌册是从弹词演变而来的,弹词是我国南方说唱文学的主要品种之一。潮汕的说唱文学始于唐代。随着佛教在潮州的盛行,变佛经本文为通俗文学的变文也开始流行起来。初期的变文主要是将佛经改编为通俗韵文。后来,民间艺人大量采用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编写成新变文,佛教的色彩越来淡。这些变文逐步成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歌词。说唱变文,配一弹拨乐器,自弹自唱,这就成了最初的弹词。
潮州弹词,通俗简朴,文字多为七言句子,平仄不拘,且用潮州方言押韵,在民间广为流传。《二十四孝》《娘娘落山》就是流传下来的弹词作品。至明清时期,一些文人根据读者口味大量地编写了这类本子。书商见销路甚佳,也大量刻印刊行。这些刻本,一般都标有“全歌”字样,如《刘明珠全歌》《狄青平西全歌》等,群众将这些刻本称为“歌册”。
内 容
源于民间轶闻趣事
潮州歌册的题材,一些来源于当地民间轶闻趣事。除此之外,弹词的内容也常常为歌册创作所改编利用。总的来说,潮州歌册的题材,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根据地方民间故事和传说编写的,如《苏六娘》《英台仔》《张古董》《吴忠恕》《过番歌》等;二是家喻户晓的地方乡贤故事,如《刘龙图》《方大人》《翁万达》等;三是根据历史演义、小说、弹词改编,如《隋唐演义》《下南唐》《仁贵征东》《十八寡妇征西》《包公出世》《东汉刘秀》《正德君游江南》等。
潮州歌册的主题思想,以宣扬爱国主义、歌颂清官、反对封建礼教束缚为其主流。由于它是旧弹词演变而来,所以,在歌册的全歌或每个章节开头,常有一段宣扬因果报应的诗或歌文。
现 状
渐被淡忘的民间曲艺形式
潮州歌册在潮汕文化史上占据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深受潮汕地区群众欢迎的民间曲艺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和艺术价值。潮州歌册在为民众提供文化滋养的同时,传播历史知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扬善弃恶、创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研究佛教文化在岭南地区的流传和衍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和娱乐形式的多样化,潮州歌册这一民间曲艺式样己逐渐被淡忘。现在能用传统方式说唱潮州歌册的老一辈艺人不断减少,创作人员更是凤毛麟角。
榕城区申报的歌册(潮州歌册)于2007年被列入揭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揭阳日报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