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止于至善什么意思(上善若水)
云基奔 • 2024-03-21 06:44:02 • 次
六月人间芳菲尽,七月流火盛夏来。仲夏期间在南龙湖畔省纪检监察宣教基地工作,基地被南龙湖罗垌水库一面环绕,植被覆盖率高,原始面貌,水系相连,工作之余,经常在湖边散步休闲,湖边杨柳依依,湖面水波粼粼,碧波荡漾,正是:“杨柳青青江水平,耳闻“树上鸟鸣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平静的水面波光粼粼,“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对于水,我是喜欢的,喜欢水的宁静,包容万物而纯净。
恰巧近期正在看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内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水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老子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是修身之学,使人成为道德上的完人之学,属于“道”的层面,处于最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上善若水,止于至善意思是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上善若水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清纯如水,安贫乐道,格尽职守,淡泊名利,水包容万物而纯净,老子颂扬水的精神,是在宣扬一种处世哲学。所谓善,我把它看成是道家所推崇的“道”之所在。也就是“道德经”中“道德”二字的真义。“上善”则是“道”和“德”的最高境界,而此种境界恰恰和水的精神所吻合。
水,万物之生被其福泽。可是水功盖天下德润万物而不邀功。世间,无论是天地之精灵,还是人间之凡夫俗子,都好清而恶浊,好上而恶下;水则清他物而浊己身,浮他物以上,自沉以下。这种“上善”不正是老子的“道”吗!水处于卑下的地位,水渊深广而质澄明,德泽万物,因势利导,顺流而下。而圣人为人谦恭,虚怀若谷,言诚语信,宅心仁厚,观时机而动,施仁政与民。若能做到此种无争无尤,这岂不就是“上善若水”吗!
学习《道德经》,感觉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生活中做事合乎道德并且自我不断提升境界,宽广胸怀,这样才能自我进入内心安宁。我在生活中有时易怒,开车时遇到不文明行为有时发怒,生活中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事会极不耐烦,对待家人更是无理占三分,自己感觉改变自己很难,这样的行为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不愉快,甚至有时的确影响身心健康。
加强自我修养,牢记道的法则,明白为人处事应该学习水的优秀品质,放空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尽量不求回报帮助他人,专注做好当下的事情,减少欲望和纠结,保持精神内守,需要长久一点一滴的去做,去改变,尽量放低自我,去掉令自我思虑过度的妄想,工作生活中不去参与勾心斗角,尽量怀着一颗朴素的心对待生活,以宽容之心对待身边的人,不过多看重个人私利,坦然面对生活中所有的不公正现象,逐渐将平日里的负面情绪减少,让自己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的状态。
学习《道德经》之后,我深深明白,我要从本源上去调整自己境界,上善若水,时时自问能为社会做点什么,能为他人做点什么,近期感觉有所好转,凡事不自我为中心去指责他人,更多的是通过不断地调整境界,开拓胸怀。
上善若水,止于至善是我的座右铭,是我生活工作的最终目标,它终将是我的警钟,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不断修正自己,让我自省,并不断增长我的勇气和力量。
张庆军随笔于龙湖镇。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