旸怎么读(幼学琼林)
云基奔 • 2024-03-09 17:32:21 • 次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启蒙的儿童读物,作者为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也有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丘濬。本书最早名为《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清朝的嘉庆年间由邹圣脉、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进行了增补。
原文: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解读:混沌的宇宙,元气一经开辟,天地阴阳便有了定位。
注释:
混沌--古代传说中指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
原文: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解读:轻清的元气向上浮升而形成了天,厚重混浊的元气凝结落下便形成了地。
注释:
气--指元气。
凝--结。
原文: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解读: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并称为七政。天、地和人合称为三才。
注释:
七政--又称七曜、七纬、七耀等,是古代中国人将荧惑星(火星)、辰星(水星)、岁星(木星)、太白星(金星)、镇星(土星)称为五星,五星又称五曜,加上太阳星(日)、太阴星(月),合称七曜。
原文: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解读:太阳是众多阳气的宗主,月亮是极盛阴气的象征。
注释:
宗--宗主,主宰。
象--象征、样子、状态。
太阴--①月亮。日月对举,日称太阳,故月称太阴:坐使青天暮,小星愁太阴。②极盛的阴气,冬为太阴。
原文: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解读:长虹又称为螮蝀,是天地之气交汇浸淫而形成的;月亮里的蟾蜍,是月亮阴影部分的光辉。
注释:
螮蝀(dì dōng)--彩虹的别名。
淫气--中医谓妄行之气。淫邪之气。
蟾蜍--张衡在《灵宪》里写道:“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偷偷吃了丈夫后羿向西王母讨来的不死之药,化而为仙,直奔月亮。嫦娥奔上月亮之后,变成了蟾蜍。与嫦娥相伴的月兔,在古传说里是一只三条腿的蟾蜍。月中蟾蜍比月中白兔的传说要早得多,《酉阳杂俎·天咫》里说:“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淮南子 -嫦娥奔月》 原文: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月魄--月初生或圆而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月亮不圆时的阴影部分。
精光--1、光辉。2、指崇高精神的光辉。3、指风仪神采。4、光彩;光焰。5、净尽;一无所有。
原文: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
解读:快要起风时候,石燕起飞;天将要下雨的时候,商羊就出来飞舞。
注释:
石燕--产零陵州(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有将陵侯史会,志未尝有县,盖乡亭名也,隋始分置将陵县,故地在今山东沾化区,宋移治于长河镇,元改为陵州,明又改德州,即今山东德州市区。)形如燕子的石头,风起即飞,风停即落。
商羊--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只有一足,它跳舞就下雨。
原文: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
解读:旋风又叫羊角,闪电又叫雷鞭。
注释:
羊角--弯曲向上的旋风,像羊角。
雷鞭--古人认为雷以电为鞭,见《淮南子·天文训》:“雷以电为鞭,电光照处,谓之裂缺”
原文: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
解读:青女是主管降霜的神灵,素娥就是嫦娥,也是月亮的别名。
注释:
青女--神话传说中主管霜雪的女神。
素娥--指嫦娥。
原文: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
解读:雷部里最快的鬼叫做律令,雷部推车的女鬼叫做阿香。
注释:
雷部--在道教神仙体系中,雷部虽为天庭部署,但其权力与管辖范围以及内部结构之大,相当于古时的诸侯国,而正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即为这个国的国王, 直辖五方雷帝、五方雷王以及五大元帅。其权力机构可大致概括为一府两院三司,一府即是神霄玉清府,由天尊居之,两院即是五雷院和驱邪院、三司即是万神雷司,雷霆都司,雷霆部司,仅“将”、“帅”以上的神职就有200多个,另外还有下设的各中司、曹局等等估计不下千人。
至捷--最快。
律令--周穆王时人,走的很快,死后为雷部之鬼。
阿香--雷部推车的女鬼。
原文: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是滕六。
解读:世人称云神为丰隆,雪神为滕六。
注释:
丰隆、滕六--神话传说中天神的名字,分别主管云和雪。
原文:欻火、谢仙,俱掌雷火;飞廉、箕伯,悉是风神。
解读:欻xū火和谢仙都是掌管雷火的神祇,飞廉、箕伯则是风神。
原文:列缺乃电之神,望舒是月之御。
解读:列缺是照耀电光的神灵,望舒为月宫里的御车之神;
原文:甘霖、甘澍,俱指时雨;玄穹、彼苍,悉称上天。
解读:甘霖和甘澍(shù)都是指及时雨;玄穹和彼苍都是上天的通称。
原文:雪花飞六出,先兆丰年;日上已三竿,乃云时晏。
解读: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太阳升起已有三竿的高度,表示时候已经不早了。
注释:
六出--花分瓣叫出,雪花六角,因而称六出。
晏(yàn)--本义指晴朗;这里指晚了。
原文: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
解读:蜀地(四川)因山高少日,所以当地的狗看见太阳,就对着太阳狂吠,是比喻人见识太少,少见多怪。
原文: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
解读:吴(江苏)地的水牛看见月亮便气喘吁吁,用来嘲笑世人恐惧得太过分了。
原文:望切者,若云霓之望;恩深者,如雨露之恩。
解读:期盼之心殷切,好比大旱之年企盼天空的云霓;恩泽深厚,如同万物得到雨露的滋润;
注释:
云霓之望--云出现在雨前,是下雨的征兆,即非常盼望下雨。霓,即虹,出现在雨后。
雨露--古人认为夜气之露是上天降下的祥瑞。
原文:参商二星,其出没不相见;牛女两宿,惟七夕一相逢。
解读:参星与商星此出彼没,互不相见;牛郎和织女隔着银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才能相会一次。
注释:
参商—西方参星与东方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互不相见。传说高辛氏(帝喾)的儿子中,老大叫阏伯,老四叫实沈,两人都很聪明,但互相不服,争斗不已,于是高辛氏找到尧帝,请他下了一道诏令,把阏伯封在商地,主商星,把实沈封在大夏,主参星。参商常用来比喻兄弟不和,彼此对立,或形容亲友隔绝,不能相见。
原文:后羿妻,奔月宫而为嫦娥;傅说死,其精神托于箕尾。
解读:后羿的妻子嫦娥成仙后升天,飞奔到月宫里;殷商高宗的宰相傅说,他死了以后其精神寄托在箕、尾二星之间。
原文:披星戴月,谓早夜之奔驰;沐雨栉风,谓风尘之劳苦。
解读:披星戴月是说早出晚归不停地奔波,整日操劳非常艰苦;栉风沐雨是借风梳发,借雨洗头,形容奔波劳碌,风雨不避。
原文:事非有意,譬如云出无心;恩可遍施,乃曰阳春有脚。
解读:事情在无意中完成好像白云在山峰间无心的飘荡;恩泽广泛的施行,好像阳春滋长着万物一样。
原文:馈物致敬,曰敢效献曝之忱;托人转移,曰全赖回天之力。
解读:送礼物给人家,要自谦说聊表献曝的诚意;托人挽转情势,要说全靠您的回天之力。
注释:
献曝之忱--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农夫,由于家贫终日穿一件粗麻衣,勉强过冬。第二年春天,天气晴朗,他就脱光衣服在太阳下曝晒,觉得十分舒服,由于没有见过漂亮的皮衣和高大的房子,就对妻子说将把这取暖的办法进献给国王。比喻以物品或意见献之于人,所表达的自谦之意。
回天之力--比喻能战胜极大困难、扭转危局的极大力量。
原文:感救死之恩,曰再造;诵再生之德,曰二天。
解读:感激他人的救命之恩,就说如同再次赋予生命;歌颂他人再次给予生命的恩德,就说如同有两个老天在保佑。
原文:势易尽者若冰山,事相悬者如天壤。
解读:容易消亡的权势,好像冰山一样,天暖即化,犹如无法长期依赖的靠山;事物悬殊极大,相去甚远如同天和地一样,可称为天壤之别。
原文:晨星谓贤人寥落,雷同谓言语相符。
解读:贤德之人因稀少罕见,比喻为早晨的星星;所说的言语都相似,则用雷同来形容。
注释:雷同--雷一发声,万物同时响应。今泛指事物与人相同者。
原文: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日。
解读:心里太过忧虑,好像杞人担心天要塌下来一样;做事不自量力,和夸父追逐太阳一样毫无差别。
注释:
杞人忧天--多用于嘲讽那些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去担忧发愁的人,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固然是好的,但是面对无法改变或者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没有必要过度的担心。对待事物,应该多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往好的地方想。注意心理平衡,无需自寻烦恼。
夸父追日--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口渴,想要喝水,喝了黄河、渭河的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他又去喝北方的大湖水。夸父还没有到,就在半路渴死了。
原文:如夏日之可畏,是谓赵盾;如冬日之可爱,是谓赵衰。
解读:赵盾之为人,如夏日的太阳一样,威猛似火使人害怕。赵衰待人和蔼,如冬日的阳光一样和蔼可亲。
注释:赵盾—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衰的儿子。赵盾和赵衰都是晋国的执政大臣,但是父子两人的性格不同。赵盾威猛急躁,被喻为夏天的太阳;赵衰和蔼可亲,被喻为冬天的太阳。
原文:齐妇含冤,三年不雨;邹衍下狱,六月飞霜。
解读:汉朝齐地今山东有一孝妇窦氏含冤而死,三年都不下雨;战国时候邹衍被屈捕下狱,六月的盛暑天气,下起霜来;
原文:父仇不共戴天,子道须当爱日。
解读:杀父之仇必报,不愿和仇人共同站立在天地之间;为人子女者应尽孝道,要珍惜父母健在时,能诚心奉养父母的日子。
原文:盛世黎民,嬉游于光天化日之下;太平天子,致召夫景星庆云之祥。
解读:太平盛世之时,百姓安居乐业,所以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快乐地嬉游;太平时期有才德的皇帝能感召上天,而出现景星、庆云等各种祥瑞的景象。
注释:景星—瑞星,状如半月。庆云—一种五彩祥云,象征喜气。
原文:夏时大禹在位,上天雨金;《春秋》《孝经》既成,赤虹化玉。
解读:夏朝时大禹治水有功,上天下了三天黄金雨;孔子编纂了《春秋》和《孝经》这两部书,赤虹从天而降化为黄玉。
原文:箕好风,毕好雨,比庶人愿欲不同;风从虎,云从龙,比君臣会合不偶。
解读:箕星主风,毕星主雨,比喻百姓的愿望各有不同;虎啸生风,龙腾生云,说明了君臣的会合相辅并不是偶然的。
注释:
庶人--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享有贵族给与的政治﹑军事权利。如参加国人大会和国人盟会,参与军事活动,充当徒卒等。但他们往往也承担沉重的义务。如庶人当兵作战,则需负担军事装备,缴纳军赋。此外,青壮庶人还要担负一定劳役。在一定条件下,庶人有可能转化为贵族等级成员,如以军功晋升为士﹑大夫等;其它等级或阶级的人也能转变成庶人。
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史籍中常见夺官的官吏及削籍的宗室被免为“庶人”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兴起。他们自恃清显,不仅歧视无官爵者,而且一些位卑职微的小吏或门第不显的品官,亦被其贬为“寒庶”﹑“寒素”,以及时有“士庶天隔”之说。但当时在法律方面,并无严格区别士人与庶人权利﹑义务的规定,如什伍相坐之法,士庶均不能免。唐以后,庶人一词使用渐少,逐渐为“民”﹑“百姓”﹑“黎庶”﹑“庶民”等所取代。
原文:雨旸yáng时若,系是休征;天地交泰,斯称盛世。
解读:晴雨适宜符合时节,这是吉庆福禄的征兆;天地融和万物通泰,便称得上是太平盛世。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