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心理情感

唐三藏(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

云基奔 2024-03-08 06:48:02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文|天色渐明编辑|林画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110个国王无人懈怠,上面到底写了啥

文|天色渐明

编辑|林画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真三国,假封神,一部西游哄死人”,作为一部神话小说,西游记因其独特魅力,流传数百年至今影响力非凡。

这是因为,这部文学巨著不仅有生动的神话故事,更生动展现了大唐时期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

比如,唐僧一路西去,每到一个地方都必须用到通关文牒,所在国家盖上章后,才能继续西行。

这充分说,早在明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完善的外交通关制度。不仅如此,沿途所有国家都给唐僧面子,凸显大唐的繁华和国际影响力。

然而,根据原著记载,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路上要经过110个国家,这么多国家都和唐朝有外交往来吗?通关文牒里究竟记载了什么?

这一切要从唐朝的驿站制度和过所制度说起。

唐朝完善的驿站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我国就逐渐形成大一统格局,进而形成了成熟的中央集权制度,然而,辽阔的疆域和庞大的人口,让管理难度骤然加大。

但古人是非常有治理智慧的,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央政权就开始探索驿传制度,让中央的声音能快速传导到全国各地。

到唐朝时,疆域更加广阔,人口数量也翻了几番。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我国领土面积就已经达到了1200多万平方公里,因此,全国各地驿站自然随之增多。

更重要的原因是,周边疆域的少数民族也已经崛起,尤其是西北的突厥、吐蕃等游牧民族开始不断侵扰边境。此时,建立更加快速高效的驿站显得尤为重要,既能加强对各属地的管理,又能快速传递军情,方便中央做出有效应对。

短短数年时间,唐朝就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驿站网络。具体来说,就是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每隔30里设置一个驿站,向四面八方辐射。

而长安和洛阳之间则依靠一条更为健全驿站通道,建立起了点对点的快传系统。唐朝鼎盛时期,全国驿站多达1600个,这其中还包括200多个水上驿站,这些水上驿站还和陆地驿站相连。

王维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这样描述: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唐朝时期驿站制度的完善。

驿站制度的完善还体现在力量配备上,所有驿站根据地理位置、功能性质分为6个等次,地处繁华地带、担负枢纽任务的驿站通常配备25人左右的驿夫,而偏远村镇、边缘地带的驿站,通常只有2人左右。

根据史料记载,唐朝遍布全国驿站的驿夫多达2.5万人,要知道,唐朝天宝年人口峰值也仅为6300万人而已。

有人问,如此庞大的驿站体系,唐朝哪来的这么多经费修建驿站,养活这么多驿夫?其实,除了那些枢纽驿站,很多偏远地区的驿站,唐朝政府都交给了地方富户去修建,让富户担任驿长,如此大大节省了唐朝的开支。

唐朝驿站的庞大和完善,有效提高了社会治理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军情传递速度,虽然达不到一日八百里的地步,但却能达到一日五百里。

除了传递指令和情报作用,很多重要枢纽驿站还担负起了官员出行歇脚的功能。很多钦差到各地执行公务,出于方便和安全,大多都会选择官方驿站作为食宿的落脚地。

一些大型驿站还建设有重要官员办公的房间,即便是在路途中也能方便的起草公文,快速上报朝廷。

而伴随驿站而来的,就是过所制度,这是中央政府管控流民、防范国外人进入中原的重要保障。

而西游记唐僧原形唐玄奘的西行之路就受制于过所制度,西天取经之路并不像电视剧演绎的那样顺利。

功能齐全的过所制度

过所制度和驿站制度相伴而生,担负起了传递信息、控制人员流动的任务。过所通常意义上讲就是通关,往来商贸、国外人员凭借通关文书才能通过各地驿站。

之所以会有过所制度,最初只是为了控制各地区迁徙流窜的流民。

封建社会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平静和谐,很多朝代的更替就是大量流民流窜聚集,最后形成作乱力量,进而推翻旧统治的。

为了防止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流窜聚集,封建朝廷在登记户籍造册的基础上,推出了过所通关制度,不同地区老百姓想要去其他地区,就必须向官府申请,拿着通关文书才能顺畅通行。

随着时代发展,中原地区越来越富庶繁华。而唐朝则达到了发展的巅峰时刻,不仅内地商贸繁荣,和边境其他民族、国家的外贸也逐渐多了起来。

可随之而来的便是外敌入侵和间谍侵入,因此,完善过所制度更显得极为重要。

获得过所通关文书也格外严格,需要本人向当地政府提交申请,还要有5个以上清白之人做担保。在此基础上,需要通过乡、县、州府一级级审核批准。

对于重要团队和人员,州府在接到下级报告后,还会派专人去考察,确保信息准确,没有安全隐患才会最终批准通关文书。

不仅如此,通关文书还有地区和时间限制,也就是说,拿到了通关文书只能去往限定的地区,在限定的时间内返回。

而即便是拿到了通关文书,各个驿站、关隘也会祥加盘查,认真核对通关文书的真实性,仔细检查随身携带的物品有无违禁物品。

如果一旦发现问题,通关之人则会面临诸多麻烦,轻则被遣返回原籍,重则受到法律惩处。

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形玄奘法师的西行之路远没有电视剧中演绎的那般风光。他要西行也必须向政府申请通关文书。

可真实情况是,玄奘不仅要经过国内大多驿站,而且还要出国,审核自然非常严格,他接连申请几次都没有通过。

等了几年,玄奘绝望了,不再等政府的通关文书,而是化妆为灾民,混在灾民队伍中偷偷离开了长安城。一路上靠着乞讨向梦想中的佛门圣地天竺进发。

然而,在严格的过所检查之下,玄奘很快就被发现了。那天,当他到达甘肃地区时,被官兵发现驱赶。无奈之下,玄奘只能躲进大山里躲避官兵搜捕。

后来,他一路穿越雪山、沙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离开了大唐。

而西游记正是根据玄奘法师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来的,只是做了更多文学化、神化的处理。除了给玄奘“配备”了3个神通广大的徒弟,还增加了诸多妖魔鬼怪来凸显取经的不易。

最重要的是,西游记提高了玄奘法师的身份,把他描述为唐太宗的好朋友加好兄弟。而他的使命由个人行为变成了李世民派遣的官方任务。

有了皇帝的保驾护航,唐僧的西行之路自然顺畅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皇帝亲自签发的“通关文牒”。

那么,唐僧的通关文牒在国内能确保他畅通无阻,为什么沿途110个国家也能给他面子呢?

“通关文牒”中的奥秘

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唐僧每到一个国家就必须拿出“通关文牒”,那些国家的君王在看到文牒后,大多都会露出惊讶神色,愉快的在文牒上盖章。

那么,唐僧的通关文牒究竟记载了什么内容?在西游记原著中有着清晰的记载,上面写着:

“东土大唐王皇帝李,驾前敕命御弟圣僧陈玄奘法师,上西方天竺国娑婆灵山大雷音寺专拜如来佛祖求经。朕因促病侵身,魂游地府,幸有阳数臻长,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盛蒙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过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施行。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

通关文牒上的文字饱含了大量信息。李世民不仅把唐僧称为“御弟”,而且称自己“因促病侵身”,特派玄奘去西方求取佛经“度幽亡超脱”,要求西邦诸国“照牒施行”。

这封通关文牒,表面上看是唐太宗李世民给了唐僧一个通关的护身符,其实里面包含着李世民不为人知的小心思。

李世民更希望唐僧在西行之路上传播大唐文化,增加唐朝的影响力。封建社会的君王都把自己成为“天子”,也就是皇帝不仅是中国的皇帝,也是天下的皇帝,李世民自然希望更多西邦国家都来进贡朝贺。

所以,唐僧手中手中通关文牒不仅是他通关的护照,更是唐朝国力和地位的象征。

其实,在李世民的治理下,正是从唐朝开始,周边各个小国仰慕唐朝的繁华自愿成为中原大地藩属国,每年向大唐进贡以求得庇佑。

也正以为如此,唐僧西去之路上,很多国家不敢怠慢,一听说唐僧从东土大唐而来,马上予以热情款待,并且愉快的在文牒上盖章放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僧除了担负取经任务外,还是李世民的出访使者。

不仅如此,唐僧的通关文牒对沿途上的妖魔鬼怪也有很强的震慑作用,不少鬼怪得知唐僧是李世民亲自派遣的圣僧后都颇为忌惮。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原著中,把李世民描述为天庭紫薇大帝转世,这可是和玉皇大帝同级别的大神,统管天上人间一切事务。

而唐僧遇到的很多妖魔鬼怪都是天庭某位大神坐下的坐骑,偷偷跑回人间作乱的。当他们得知唐僧是紫薇大帝亲自派来的圣僧,试问哪个不心惊胆战?

通关文牒的发展

通关文牒是历朝历代治理水平的有力见证,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功能,发展到宋朝时期,通关文牒改称为“公凭”。

公凭也叫凭由,主要功能是证明身份,同时还是纳税的凭证。在百姓向官方缴税之前,先由官府发给每户一个凭由,上面明确写着百姓的户籍情况、收入状况、应交税额等信息。

百姓在完成纳税后,官府盖上章便不再征收税款。因此,宋朝的“公凭”更加具备社会管理功能。

发展到明朝,通关文牒则变成了“路引”,重新发挥起了管理人员流动的功能,一般百姓只能凭着路引才能离开居住地。

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富甲商户才能找官府开具“路引”,方便去外地做生意。《大明律》就对人员流动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

对于私自外出流动的人有着严苛的惩罚措施,如果没有“路引”私自偷渡过关离开居住地得,不仅本人要受到“杖九十”的惩罚,就连把守关隘的兵丁也要一同受到处罚。

而如果是军人私自跑到外地,则被视为逃军,严重的要处死。

由此可见,明朝的通关制度要比唐朝时期严苛的多,目的就是限制底层百姓流动,防止流窜作乱。

清朝时期,虽然清政府始终闭关锁国,但很快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中西方交流互动逐渐多了起来,此时正式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护照”。

尤其是1840年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大量境外领事馆或海关在内地出现,各国为中国人发放样式不一的护照,方便人员出国游览及务工。

那时候的护照极为繁杂,不仅样式不一样,发证机关也不统一。直到中华民国时期,才有了比较制式的护照。

不管是唐朝时期的“通关文牒”还是现在的护照,都是一个国家繁荣与否的有力见证。

唐朝时期的唐僧师徒凭借一本“通关文牒”就能在西方国家畅通无阻,背后是强大国力的支撑。

而现在,进入新时代,我们国家的影响力更是非常强大,一本护照不仅是出行的凭证,更能给国人带来极大安全感,这背后同样是祖国的强大。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