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体育健身

神舟七号的航天员是谁(神舟七号的凶险时刻三名航天员做好牺牲准备)

云基奔 2024-03-03 05:59:06

摘要:飞天奔月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的梦想,敦煌石窟、洛阳石窟中的飞天壁画便是证明。在古时候,由于技术不发达,飞天不过是古人的浪漫想象,他们想象天上有仙宫,于是便有了尧舜时期嫦娥奔
神舟七号的凶险时刻:三名航天员做好牺牲准备,翟志刚冒险出舱

飞天奔月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的梦想,敦煌石窟、洛阳石窟中的飞天壁画便是证明。

在古时候,由于技术不发达,飞天不过是古人的浪漫想象,他们想象天上有仙宫,于是便有了尧舜时期嫦娥奔月,有了商周时期周穆王访西王母。

我国古代文献还记载了不少飞行探索,西汉末年,王莽为伐匈奴招募能人义士,便招到了一个“鸟人”。

此人“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着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坠”;东晋学者葛洪提出模仿老鹰展翅的动作造“飞车”;

北齐暴君高洋强迫百姓乘着席子做成的风筝从十七丈高台往下跳,死伤无数,却有一人乘着风筝飞到城外,安全落地,成为我国历史上风筝载人最早的一次成功纪录。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进程来到了新中国的成立,科技的进步使得飞天不再是梦。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奔月梦便诞生在20世纪初,我们开始接触到现代科学技术,一些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始思考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来实现奔月梦想。

当21世纪的人们大肆聊着我国的空间站时,是否还能回忆起,2008年神舟七号上的航天员们?当时的他们经历了极其凶险的时刻,三名航天员都做好了牺牲准备,翟志刚冒险出舱。

正是因为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出舱作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才有了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实验上万次。

无惧牺牲,漫步太空

2003年,神舟五号把杨利伟送上了外太空,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把人送入外太空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座里程碑。

如果说,杨利伟和神舟五号的任务是搏击太空,那翟志刚和神舟七号,便是中国人正式征服太空的开始。

神舟七号任务在一开始便充满了曲折。原本神舟七号计划在2007年发射升空,结果因为一套重要设备的缺失,使得这个计划不得不延后一年。

这个重要的设备便是舱外航天服,对航天员来说,一套舱外航天服便是一个小型的飞船,里头包含了许多高科技智慧结晶,因此,一套航天服的造价便高达三千万元。

好在虽神舟七号任务耽搁了一年,但最终,2008年9月,在经历了装配、测试、组装等一系列操作之后,神舟七号于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预定轨道运行,在26日完成变轨工作,并准备实施空间出舱活动。

中华儿女漫步太空的千年梦想,无数航天人对出舱活动技术突破的期待,同时汇聚到了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身上。

舱外航天服比较复杂,仪器众多,三名航天员光是组装航天服便花去了20个小时左右。

组装完毕后,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出舱指令,要求刘伯明协助翟志刚在轨道舱中完成太空行走,而景海鹏坐镇返回舱,接应他们。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漫步太空,为了记住这一历史时刻,出舱的过程以直播的形式面向全世界,国内外众多观众观看本次出舱活动,见证历史。

正如杨利伟评价:“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不单单代表了这个技术本身的发展,同时也代表了整个国家科技的、经济的一个综合实力,更多是一种实力的展示,它让世人更加地看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但在执行太空行走任务时出现了意外,在出舱指令发出之后,翟志刚和刘伯明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却在最后一步打开舱门时,发现舱门打不开。

由于舱门出口处比较狭窄,处于真空中的翟志刚无处借力,赶来帮忙的刘伯明发现,狭窄的通道无法容下两名飞行员。

刘伯明当机立断,飘到翟志刚下方,一手抓住他的腿部,一手抓住旁边的物品,为他提供了一个可以借力的空间。

在二人合力之下,舱门终于松动了。

就在二人好不容易打开了一丝缝隙后,由于轨道舱内外压力不同,泄压不彻底,致使内外还存在着一定的压强,舱门又迅速关闭了,而此时的二人早已精疲力竭。

从出舱指令下达后,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神舟七号上的三名航天员成为全世界人民的焦点。

神舟七号经历了漫长的准备,出舱活动甚至是面向全世界直播,如果因为打不开舱门而导致出舱任务失败,他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中国同胞的失望,更会使中国成为国际笑柄。

情急之下,翟志刚提出用撬棍去撬开舱门。

这个举动非常危险,因为外太空的低温会使各种材料变得脆弱,贸然用撬棍撬开舱门会对舱门的密封性造成一定影响,导致氧气泄露。

但时间不等人,他们没有时间耽搁了,在经历了一番权衡之后,二人达成了统一意见。

就在舱门打开的那一刻,飞船上出现了火警警报,而火灾和失压被认为是执行太空任务时最凶险的两件事。

失压代表飞船破损,如果不及时找到漏洞并修补,最终会导致飞船内外压力一致,形成真空环境。

而火灾则更可怕,不仅会烧毁元器件,还会迅速消耗飞船内部氧气,产生有毒烟雾,且在外太空中灭火也一直都是个难题。

面对火灾,两位航天员面对的选择只有两个,终止任务和无视警报。

为了不让国家尊严受损,不让中国人民花在神舟七号的心血全都白费,二人毅然选择了后者,继续完成任务。

选择后者意味着他们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要知道,太空中,一旦火灾变大,当时在返回舱的景海鹏尚有生存机会,但已经走出舱外的他们必将牺牲在外太空。

他们告诉景海鹏,如果火灾变大,让他切断返回舱和轨道舱的联系,独自返回地面,可景海鹏拒绝独自一人苟活,放下豪言,要生一起生,要死一起死。

三人达成一致意见后,被耽搁了许久的太空行走任务,以三名航天员的牺牲为前提,继续了下去。

人们激动地看着翟志刚走出舱门,却无法知晓他们当时面对死亡时是何心情。

在进行行走任务时,原本国旗展示环节放在最后一步,但翟志刚等人担心火灾变大后,无法完成这一环节,便在出舱的那一刻就举起了手中的中国国旗。

正是怀着“即使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的坚定信念,人们才能看到,在无边的宇宙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翟志刚探出身子,开始了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

他挥动着刘伯明递来的国旗,向祖国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向世界人民问好!”

好在,刘伯明协助翟志刚完成太空行走任务后,返回轨道舱出口处检查火警情况,发现是警报器出了故障,这是一次误报,众人是虚惊一场。

确认飞船一切正常后,他返回协助翟志刚返舱,中国人第一次漫步太空就这么有惊无险地完成了。

通过神舟七号的发射和飞行试验,中国突破了航天员出舱活动的重大关键技术,为下一步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十年后的回忆

前所未有的跨越,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

“时间紧,任务重”,是神七乘组当时要面临的最大难关。

“神七”任务只有短短三天时间,却要完成服装的在轨组装、测试、训练,并完成中国首次出舱活动任务,这对航天员来说是一次超越生理和心理极限的挑战。

翟志刚在2018年的采访中回忆起这次任务,说道:“现在回想起来,神七任务对整个乘组来说是一次极为艰巨的考验。当时的飞行时间非常短,在任务第二天就要完成出舱活动任务,任务的密集程度可以说是接近了人的极限,身体和心理处于一种超负荷的状态。

另外,作为我国第一次出舱任务,很多难点要去突破、去克服,能最终逾越这些困难、完成任务,真的非常不容易!”

回忆起当年,为了完成任务,“神七”乘组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吃饭,甚至连适应太空失重环境这一环节都“省略”掉了。

在太空,如果出现空间运动病,航天员会有剧烈的头晕、恶心甚至出现呕吐症状,最严重的情况下,航天员甚至会丧失工作能力。

“由于任务繁重,我们只能硬挺过去,甚至不能服用预防空间运动病药物——因为药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导致嗜睡,而我们需要保持极高的工作效率。”

饶是如此艰难,中国航天员们依旧不畏艰辛,翟志刚等人从外太空返回地球后,依旧积极参加训练,为下一次外太空之旅做准备。

值得一说的是,在神舟七号发射之前,翟志刚曾经三次落选神舟乘组,其中有一次便是神舟五号。

而中国首批航天员一共有14名成员,足足训练了11年之久。

14名成员谁都有上天的勇气,却不是谁都能够上天,虽然如此,但大家付出的努力是一样的,因为心中都饱含着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的坚定理想信念,才能让他们努力至今。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四个特别代表了中国航天精神。

正如神舟六号的航天员聂海胜在神六飞行时曾说过的一句话:“太空是神奇的。随着身体的失重,许多东西都随之变轻变淡,但是另一些东西则会在心里变得更加清晰和珍贵,特别是祖国和亲人。”

再次飞向外太空

2021年10月,“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刚55岁高龄,再次以指令长的身份飞向太空。

和所有航天员一样,支撑翟志刚日复一日训练的便是“热爱”二字。

在他眼里,“最难的不是训练有多难,工作有多难,学习有多难,最难的是如何把一件简单的事,用最高标准和热情十遍百遍地做好。”

和神舟七号代表技术突破的出舱任务不同,神舟十三号的出舱活动更多是技术的应用,更复杂,更具有挑战性。

在本次飞行任务中,还有手控遥操作对接以及各领域的科学研究和试验项目,最具有挑战性的还是在轨六个月的长期驻留,这也是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在外太空过春节。

翟志刚表示:“两次飞行不一样的是任务的内容和时间,一样的是初心使命和永远不变的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爱。”

他深情回忆航天员生涯:“我的眼睛也花了,这次飞行,我都带着老花镜上去的,头发也都白了,我觉得这一辈子当航天员值得,是不后悔的,这种情缘也不可能在退休那一天断掉,或者退休以后我就彻底跟航天割舍了,就没有关系了,永远与不会有那么一天,所以说这一辈子我就是干航天的。”

2022年4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等人全部安全顺利出舱,随后进行了重力再适应训练。

同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翟志刚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

翟志刚为国家做贡献,成为航天英雄,这一事迹也深深影响到了家里人。

有了翟志刚做榜样,他的侄子和外甥或多或少都和中国航天事业有所联系。

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他的侄子翟利剑,他没有踏入太空,却在也航天城工作,选择做一名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

近70年来,航天科技工作者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走自主研发道路,以老中青优秀人才阶梯为关键支撑,以航天精神为动力源泉,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奋斗姿态,牢记初心,不畏艰难险阻。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两句诗充分应验了现今我们的科技成就,鲜艳的五星红旗格外的清晰,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这辉煌的一页必将载入史册。

科学需要人类不断地探索,随着我国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发达,必将会在浩瀚的宇宙走得更高更远,探索未知的文明。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