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氏鱼其实是什么(悟净篇)
云基奔 • 2024-02-27 23:59:16 • 次
「悟净——六根清净、无染,心无邪念,既是内心纯澈如镜,也是看破迷障,直指本心。」
《西游记》从1986年的第一版开始,到现在被不断改编、解读,早已是老少皆知的经典名著,不管是蒸了吃、煮了吃,还是炸了吃,可谓是老少咸宜,都很合大众的口味。但谁又真正看懂、读懂了《西游记》呢?
2009年上线了一部纪录片——《玄奘大师》,将被扭曲和误读的唐玄奘,又重新给拉了回来。所谓西行路上,玄奘大师遇到的各路魑魅魍魉、妖魔鬼怪,其实不过是他取经路上的心历路程。
而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西游记》现在已经被翻拍了很多版,在写这篇解析之前,某人特意去某瓣上查了查,有关西游的题材,至少有十几页,数量之多,令人咂舌。
但大多数导演,都是冲着《西游记》这个大IP去的,很少有人,真正看懂了西游记,但周星驰看懂了。
周星驰作为著名的喜剧大师,不管是当演员,还是当导演,他的作品都会让人捧腹大笑,可在笑声中,却是止不住的悲苦和一个人的禹禹独行。
以前翻拍的大多数《西游记》,都逃不出吴承恩的千秋笔法,先是收孙悟空,然后是猪悟能,最后才是沙悟净,可以说是生搬硬套,看是看过瘾了,但很少有人能将《西游记》的内核体现出来。
而看过周星驰《西游降魔篇》的人,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周星驰在描述唐僧收徒的时候,采用的是倒叙手法,而这也恰恰说明周星驰看懂了《西游记》的真正原因。「因为沙僧才是唐玄奘取经路上的第一关,也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羁绊。」
「悟净篇——清净、无染。」
沙僧既杀生,既是杀戮众生,也是除去自身的“小善”,变成普度众生的“大善”。法号悟净,只有求得清净心方可得道,不仅是《西游记》中唐僧给沙僧取得法号,也是唐僧一生的求索。
言归正传,驱魔人唐僧,这天来到水妖肆虐的渔村,他看见乔装道士的江湖骗子,用火药施法捉妖,从水里炸出来一只古氏鱼。
假道士却欺骗渔村的村民,说这只古氏鱼,就是为祸渔村的水妖, 村民们全都义愤填膺,吵着闹着要打死妖怪。
唐僧这时还涉世未深,立即出面指出古氏鱼不是凶手,在给村民们解释的时候,他手里还专门拿着一本书,向村民们解释,可以说是有据可查、有据可依。
可他怎么可能是在江湖上摸爬滚打的假道士的对手,对方只是三言两语,就把他放在了村民的对立面,这像不像在某某单位、某某公司,兢兢业业查找资料,最后却被一票否决时候的你呢?
但不管是假道士蛊惑村民,找死去的古氏鱼报仇,还是他诱导村民,敌对唐僧,村民们的表情都很夸张,这应该是周星驰故意为之,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大多数世人愚昧无知的样子。
而这时的唐僧,就和一个刚入社会上班的菜鸟一样,即使你心明眼亮,可学不会说话和做事的方式,领导也不会相信你,更不会器重你,最终还不如一个“老油条”,能博取领导的信任和提拔。
「而一个女人指着唐僧说:你有没有死过老公?」其实周星驰在这里也有隐喻,受到伤害的村民,其实不管古氏鱼是不是妖怪,也不管什么才是真相,他们现在需要的,只是一个发泄的借口而已。
假道士随后对村民说,这里已经没有妖怪了,现在很安全,还让一个村民下水,证明他已经清除了水里的妖怪,可从村民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村民内心对假道士是抱有疑虑的。
假道士把一个冒充村民的人踢进水中,从他身上的服饰和颜色,可以看出,这人和假道士是一伙的,而他的表情,也正好可以看出,他根本就不相信妖怪被抓住了。
四周的村民,刚开始还心存疑虑,显然都对假道士抱有警惕,可也架不住其他人的思想,被假道士左右,在同伙被假道士踢进水中后,不明真相的村民们,纷纷跳水嬉戏,反倒是一心为了村民着想的唐僧,被当成骗子吊了起来。
不得不说,就是这样一个小场景的拍摄,隐射出了很多的社会现状,「单个人的觉醒,对于整个社会的觉醒,很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大家都还心存侥幸,只有铺天盖地的危险袭来,或者亲眼所见,或者深受其害,才能真正明白是非对错。」
周星驰利用这种极度反差的叙事手法,无疑将剧情推向了一个小高潮,但这也正体现了世人的愚昧和无知,恐怕也只有取得真经,才能度上一度了。
可真相就是真相,不会以假道士的谎言为转移,妖怪来了之后,谎言也将不攻自破,但受到伤害的,终究还是唐僧和一众无辜的村民。
唐僧刚踏入社会,生性善良,即使村民之前误会他,可他依旧为了村民,要和妖怪战斗,可他能力有限,没有救到小女孩,最终只是拼死救了一个还在襁褓之中的婴儿。
其实小女孩代表是,初入社会的唐僧,他不谙世事,对潜在的危险,懵懂无知,而在面临危险的时候,也是束手无策,就像他被村民吊起来一样。
在小女孩被妖怪,一口吞进腹中之后,唐僧开始觉醒,逐渐领悟到了社会的残酷,以及世人的愚昧无知,恰恰也是这样,让唐僧的除魔卫道之心,越发的坚定。
直到这时,愚昧无知的村民,也开始了醒悟,愿意相信唐僧,帮助唐僧,一同对付妖怪,最终将妖怪弄上了岸,化为人形。
这里也很有意思,水妖上岸化为人形,外表看起来瘦骨嶙峋,软弱可欺,是不是觉得很讽刺?「其实这里是有寓意的:水妖在水中兴风作浪,为祸一方,但只要“上岸”,还是一个人,可受教化。」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一个双手沾满了血腥的人,难道只要真正的放下心中的执念,就能得到超脱吗?可那些被妖怪伤害的人和事,又该如何自处呢?
「都说《西游记》是抑道崇佛,可微光却从吴承恩的笔下,周星驰的电影中,看到了佛的高远和不染尘埃,只求来世的可悲和对现世的无能为力。」
唐僧的师傅说,儿歌三百首可以激发妖怪心中的真善美,于是唐僧阻止村民要杀了化成人形的水妖,开始布设法坛收服妖魔。
这时的唐僧,已经初步了解到,返璞归真的道理,但他终究还是初入社会,缺乏实战经验,不知道妖怪和人心的险恶,最终只能自食恶果。
此时,驱魔人段小姐现身,瞬间秒杀收服水妖,而段小姐的快意恩仇,生性的洒脱不羁,恰恰是唐僧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唐僧在世俗中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段小姐嘲笑唐僧的儿歌三百首,还问唐僧凭什么当驱魔人,难道就凭唐僧的慈悲心,凭一本儿歌三百首,就能真正的度世人于厄难疾苦吗?答案显然是不能。
唐僧借助段小姐之手,收服了代表沙僧的自己,也就是现在的他,但他还被困在这世俗藩篱之中,他无法寻求清净,也无法改变现状,他希望自己可以变得更好,可这时的唐僧并不是段小姐,现在的他也成为不了段小姐那样的人,所以在原著中,唐玄奘一路西行,不断的强大自己,最终抵达西天,取得真经,普度众生。
而这里也再次印证了,目前的唐僧还无法成为段小姐那样强大果敢的人,于是心灰意冷的唐僧,找到自己的师傅询问。师傅告诉唐僧,他今天遇到的水妖,原本很善良,他想救一个落水的孩子,却被村民误以为是人贩子,还将其打死后抛尸河中,水妖怨恨难平,回来报复村民。
水妖在没有被村民杀死之前,原本很善良,这也代表了唐僧的慈悲本性,哪怕是被人误解,蒙受冤屈,唐僧也会以德报怨,宁可自己痛苦,也要去西行取经,解救芸芸众生的痛苦。只不过沙僧在遇事的时候也是最没有用的,他平时不说话,就像唐僧以德报怨的慈悲心,只有当师傅被抓走了,才会大喊三声,「所以沙僧没有太多的台词,因为沙僧就是唐僧自己,他不会因为别人的误解,就为自己开口辩驳。」
「沙僧代表的是清净、无染,但这里的“净”,并不单指求得内心的清净,而是要顺应时事,在逆境中推波助澜,一往无前,这也是沙僧水妖的由来」,但唐僧显然还做不到真正的清净无染,他也不想成为沙僧这样的人,所以才有了段小姐的出场。
可能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想要成为的某个人:「小时候心思单纯,希望长大后可以当科学家、宇航员、医生或者老师,以此回馈社会,就像初入社会的唐僧,他为了解救劳苦大众,一心西行取经。」
「人到中年之后,已经历经人世沧桑,再不会因为强盗、白骨精,亦或是真假美猴王,就随意伤害对自己好的身边人,这个时候的我们,已经开始学会认清自己、看清世事,凡事都不会再只看表现,不会的、不懂的、不知道的,都会问问身边的人,帮助自己看清前路,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到了老年之后,已知天安命,看清了前程路、身后事,这个时候的我们,思想越发坚韧不拔,脚步也越发从容不迫,直到西天取得真经,成佛作祖,笑看云卷云舒、众生百态。」
「本次解说不涉及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宣传封建迷信,仅为个人观点,如有雷同,纯属虚构。」
结束语: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禅宗的三种境界,也是人生的三种境界。沙悟净最终还是混成了“老油条”,所以到了西天,他也只是被受封了金身罗汉,但人生必须勇往直前,不留遗憾。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