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影评(挑战盗梦空间的影评)
云基奔 • 2024-01-13 14:32:28 • 次
有一句古话说: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时代,而不是神话讲述的时代。
所以,对于经典的讨论,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会不合时宜。今天讲述的是十年前的经典影片《盗梦空间》,尽管它被很多左派人士当作卖弄古老哲学的取宠之作,但少数的反对,镇压不下大众的呼声。
喜得烈:电影用回忆“我们如何来到我们所处的地方”的想法,来判断“我们是否处于梦境”!那么对比人类的经验——我们也没有关于我们来到所认为的真实世界的最初体验(婴儿时期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岂不是说,我们的现实也是梦吗?
悲失淡:《盗梦空间》本就是源于生活灵感创作的电影,用电影里那个源自生活的灵感来判断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是否真实,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
《盗梦空间》这部影片的逻辑模式,和上述两人的对话内容有些相似,不让观众清醒,是诺兰电影一贯的风格。情节相互缠绵,互相遮掩,一盒套一盒。因此对于这种电影的解读就会呈现雨后春笋,多如牛毛的现象。
大致的解读无非是:假到真时真亦假,或者更高级更浪漫的说法:花非花,雾非雾,梦非梦。
原因是它涉及了一个古老的问题——梦与现实,这在中国古代庄周时代就有提及——庄周梦蝶。为了不使影片显得古板无趣,导演加入了爱情与亲情的挣扎拉扯,大概是这样两条线。至于剧情,后面我会说到,其实让大多数人纠结的剧情,实际上没有多大意义。
影片开始第一层梦境被打破时,所有人接受了造梦者和盗梦者的概念;当第二层梦境被打破时,除了理解剧情,观众还会做的是思想惯性迭代:是否还有第三层梦境?进而反思:现在在观影的我是不是在梦里?影片的第一意义就这样自然而然浮现在观众脑海里了。
之后的剧情,就是利用了观众此前或许在脑海里产生过的“三层梦境”这个噱头构造影片主干。为了“回家”的允诺,柯布受雇于齐藤,通过造梦,植入一个“不继承”的想法在商业巨头儿子希尔的脑子里。三层梦境,是造梦团队和希尔潜意识的摩擦。
为什么之前说剧情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呢?因为跟随盗梦团队进入梦境的雇主本人,被陷在最深层次的梦境里——潜意识边缘/或称灵泊。
从“真”世界发展来的剧情回到“真”世界之后没了意义,是影片凸显梦的真实性的高超手段。
据此引发的观众对于真相的讨论,一直是电影争议性大的一部分原因,但对明眼人却显而易见。
此外,电影值得关注的还有另外一条线,或许它才是诺兰设置的主线也未可知。因为相较于之前讨论却得不出结果的虚幻,“对亡妻的愧疚感”或许更具现实意义。影片给我们展现的女人梅尔——柯布的妻子,似乎是不具理性的,因她是柯布潜意识的投影,阻拦柯布回家。这种爱情亲情因为梦境产生的激烈碰撞,一定也是点燃观众情绪的火索之一。
梅尔心中的执念是和柯布在一起,他们在梦境白头偕老,梅尔因此放弃了小陀螺——分辨现实和梦境的东西,而心中还有子女的柯布选择进入妻子的潜意识,在打开放着“小陀螺”的保险箱的同时,不慎植入一个能产生蝴蝶效应的想法。这个想法让梅尔深度怀疑所处世界的真实性,并最终造成在“真”世界自杀的悲剧,这也是柯布愧疚的来源,内心的阴影所在。
影片的所有争议都来自于观众这句话是没有错的。灵泊/潜意识的边缘是影片定义的分不清真假的地方,为何柯布可以,如果不是这样,为何迷失的不是柯布?
除了场面上最令人信服的解释:梅尔放弃分辨能力外,其他的理解也都只存在观众的脑海里。因为影片最终呈现的好莱坞式的美好“小团圆”,被一个不知道会不会停止旋转的陀螺意欲摧毁。这个陀螺,成为了观众心中永久的焦虑。
假设陀螺没有停下,柯布又是在哪里进入他的第四层梦境的呢?
不过除去这些分外模糊的因素,影片展示的平行蒙太奇手法,即车祸现场引发的三层梦境同时叙述。还有折叠的城市,循环的楼梯,失重的大楼,爆炸的街道,雪域拉锯战等等触摸发尖想象力的设计,无疑是电影票房的助推剂。对造梦者盗梦者的幻想,满足了人们对新生职业的幻想。沉浸在梦里的人的生活在影片中的凄惨现象呈现,无疑给观众当头一棒。
可是归根结底,科幻元素在脑海中投下的原子弹,在造成一片生灵涂炭之后还会恢复往日生机,唯一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竟是那个不知道有没有停止转动的陀螺。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