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杂谈

纵容的意思(善者多福)

云基奔 2024-01-09 21:07:21

摘要:八十六、善者多福原文:有儿穷不久,无子富不长。善必寿考,恶必早亡。爽口食多偏作病,快心事过恐生殃。富贵定要依本分,贫穷不必再思量。注释:善者多福。这里的“善”指的是“真善”

八十六、善者多福

原文:

有儿穷不久,无子富不长。善必寿考,恶必早亡。爽口食多偏作病,快心事过恐生殃。富贵定要依本分,贫穷不必再思量。

注释:

善者多福。

这里的“善”指的是“真善”。何为真善?因善而善是为真善。

那什么又是“因善而善”呢?

我个人的理解是:因为这件事是善事,所以我就去做。而不问我自己做这件事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会得到什么报答甚至是报复。

也可以理解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有些人也做了善事,甚至是经常做善事,但是并不是真善,自然就不能算是“善者”。

比如说做了好事没有获得“善报”,甚至是受到了打击和报复,于是就怀疑和否认自己的“善行”,这说明行善的本意还是有所回报的,这即便不算是“伪善”也不能算是“真善”。

又比如说,有些人坏事做尽,然后获得了很多的财富,于是经常用钱去做慈善,我们能说这种人是“善者”吗?肯定不能,这就是典型的伪善。

还有一种情况。甲无偿的资助了乙,结果乙反而对甲的善行不满,甚至是指责甲和赖上了甲,产生了不应该有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俗话说的“白眼狼”。那么这个时候甲就应该果断而及时的停止这种资助。

因为这个时候,资助乙就不是“善行”而是“恶行”。

因为善者必然是要“因善而善”,是善事去做才是“善”,恶事还去做肯定不能算是“善”。

因为这个时候还继续资助乙的话,这就好比一个溺爱子女的父母,滋养和纵容了对方不好的思想和行为,最终坑害了对方,而且还败坏了整个的社会风气。

原本可能乙只是一时涉世未深,难免有了一些不好的思想和行为,稍加教育就能改正。如果乙有了所谓的“白眼狼”的特征,依然继续资助他,那么对于乙来说,他这样的思想和行为没有风险只有收益甚至是真能得到更大的收益,那么乙就认识不到自己这样的思想和行为是错误的,是“恶”的开始。意识不到自己错了,自然就无从改正。

而且,所谓惩恶扬善。如果不能惩恶不去惩恶,那么恶人即便知道自己这样做是错的是恶的,他也不会去恶从善。其他人也就会纷纷的加入“恶人”的群体来作恶,自然整个社会风气就会逐渐下降,道德就会沦丧。

所以这种情况下,甲得知之后就应该立即果断的放弃资助。不能把自己的“善行”变成了恶行。

可能有些人看到这里会有疑问。

善者行善,既然不求回报也不要回报,但是还会有一定的概率获得报复等,那这个善者多福又怎么解释呢?

没有解释,只有理解。

首先来说要看“善者多福”的措辞。

是善者多福。而不是善者多财,善者多权,善者多富贵等等。

福。就我个人的理解,分为客观上的和主观精神上的。

首先来说主观精神上的“福”。善者因善而善,这个精神境界就相当高了,拥有这么高的精神境界这本身就是一种个人的“福气福分”。而且有了这么高的精神境界,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泰然自若心安理得。基本上不会有什么负面情绪,即便偶然间会有,也能迅速的消散瓦解。

其次再说客观上的“福”。

首当其冲的是善者有善名。即便这个善名并不是善者而本意,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善名而去行善的。而善名会导致善者的“机运”发生改变。

当然,这种机运的改变是好坏参半的,不能算是“多福”。

好处是,人际关系会获得极大的提高。只要不是“恶人”,大家都愿意和一个善者亲近。即便不是每个人都是善者也愿意和一个善者亲近。因为善者不会害我,而且我在需要获得帮助的时候,只有善者才有可能是真心的帮我。

当然,“恶人”可能甚至是很可能会憎恨善者,但是毕竟“恶人”终归是少数人。

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在同等条件下甚至是不同等条件下,大家更愿意和善者合作共事。而不愿和“恶人”合作共事,除非没得选甚至是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去和“恶人”合作共事,哪怕他自己也是“恶人”。

当然,善者往往会受到“恶人”的打击和报复甚至是无端的打击和报复。

但是毕竟“恶人”是少数,而且我们现在的中国,法律建设基本上比较完善了,“恶人”的数量更少了。所以总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这都是五千年来,所有的“善者”不懈的努力才有的局面。

这也是属于客观上的善者多福。

不过既然说的是客观,那么客观的来说,善者行善,终归是要花费时间精力以及财力的。客观的说,这对于善者自己来说是属于损耗的。所以,客观上的“多福”,并不是必然的。

善者多福更多的是指主观精神上的多福。

另外,即便是善者,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终归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善事善者都应该去做。

所以我个人认为,善者行善,不应该是被动的,而应该是主动的可以有选择的去做与不做。

所谓的道德绑架,就是犯了认知上的错误。既认为善者行善应该是被动的。也就是碰到的所有的善事都应该去做,不能选择不做否则就不是善者。

所有的道德绑架,除了这种犯了认知上的错误之外的道德绑架都是属于“恶行”,都应该予以谴责和抵制。

有儿穷不久,无子富不长。

有了子女之后就会努力的工作赚钱,也会为了子女来节省自己不必要的开支从而开始积蓄。所以“有儿穷不久”。当然少数的个例不能因此证明这句话是错的。有些人染上了“恶习”不会为子女考虑,有些人因为客观的原因比如说丧失了工作能力,比如说天灾人祸等。但这毕竟是少数,特别是现在的时代。更多的一直穷的人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子女,所以得过且过才导致自己一直穷的。

没有子女的人即便富贵也不会长久。因为后继无人,而且生老病死在所难免,自然就不能长久。

因为这句话没有用“必,定”等措辞,所以不能用少数的例外来证伪。

善必寿考,恶必早亡。

这里用了“必”这样的字,所以要正确的理解这句话就应该正确的理解“寿考”和“早亡”。否则就会得出这句话是错误的至少是用词不当的。

固然,古之先贤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没在现代生活过,难免会有些偏颇和用词不当的地方。但是这句话我个人认为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这里用的是寿考,并没有用寿终增寿等词。所以寿考并不是指寿终增寿长寿的意思。而是指死亡逝世牺牲之后受人祭奠缅怀敬仰的意思。

比如说那些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全国人民以及子孙后代不再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压迫,为了全国人民以及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而牺牲的革命烈士。无悔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全国人民以及子孙后代的祭奠缅怀敬仰。

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各地的烈士陵园。

就我的理解,这就是“善必寿考”。

“早亡”,也并不是指生命体征的死亡。应该指的是非生命体征的消亡。

比如说最近传闻骗钱跑路的翟山鹰。从他开始骗钱开始。那个受千万粉丝追捧的“人设”就已经消亡了,留下的只是他的躯壳以及骗子的名声。

我实在有些想不通,按理说,有千万粉丝,基本上正常的逻辑推理,完全可以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一年赚个几百万几千万是没问题的,为什么要骗钱呢?

钱到了一定的数量,实际上就是数字而已。为了一些数字就沦落到犯法跑路的地步,实在是愚蠢的。

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假的,不过目前来看应该是真的。

这样的行为居然还说自己聪明,这真是俗话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肯定是没有看过《增广贤文》。下面一句话就指出了,钱到一定的数量就是数字而已。

爽口食多偏作病,快心事过恐生殃。

美味佳肴山珍海味吃多了,偏偏就会生病。花天酒地就会纵欲过度,酒色伤身。每个人的身体也不可能会随着自己的财富的增长而无限制的增长。

所以,固然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钱到一定的数量就是数字而已。追求这个数字也未尝不可,但是沦落到犯法跑路的地步,实在是愚蠢的行为。

快心事,可以理解为快意恩仇。快意恩仇固然会让人心情畅快,但是一旦做过了,就会生出灾祸。特别是现在的法制建设基本完善了。古代可能是“恐生殃”,可能现在就会是“必生殃”了。

过犹不及,至理名言。

富贵定要依本分,贫穷不必再思量。

不管是富贵之后要本分,还是富贵之前的追求富贵也要本分。现在的法制建设基本完善了,不本分的话,要么受到法律的制裁要么跑路。即便是跑路成功了,只要是一个法制的国家,也是会打击和制裁骗子等不法行为的。

所以,“富贵”“定要”“依本分”。

贫穷不必再思量。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目前是贫穷的状态,就不必要“再思量”。

不要把这个“再”字漏掉。不是叫我们不要思量,而是告诉我们不要“再思量”。

所谓的“穷生奸计”就是因为有些人把这个“再”字漏掉了。以为自己现在贫穷了,就可以什么都可以干。

比如说,自己摆脱了贫穷的时候,就可以“再思量”。考虑和比较一下,我是干这件事还是那件事,哪一个利益更大。或者是思量一下,我干这件事,会不会太辛苦了,会不会累出毛病,会不会没有时间照顾父母陪伴爱人教育孩子等等。

而当自己贫穷的时候,就不必过多的考虑和思量。只要思量我能不能这样做。能做我就去做。不要再去考虑会不会太累,会不会没有剩余的时间。

因为贫穷,今天不做就没饭吃。考虑那么多干嘛?只会让自己饿肚子。

因为在贫穷的状态下,实际上是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的。

所以,贫穷不必再思量。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