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蜡烛的意思(六年级下册第三课)
云基奔 • 2024-03-04 12:02:38 • 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吗?(学生回答)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翃的《寒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诗题,知作者。(课件出示介绍,寒食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初读诗文,词清句通
1.自由诵读,扫清字词障碍。
2.结合注解,疏通诗意。
3.圈注勾画,标注疑点。
4.朗读抽查后,教师范读。
5.讲解诗文。
(1)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御柳”,指皇城里的柳树。句意: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杨柳被春风吹弯了腰。
(2)课件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句意: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蜡烛燃起的轻烟随着传送的队伍飘散进了权贵豪门的家。
三、品句赏诗
1.指名朗读第一、二句,想一想:
(1)起句写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起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写出了整个京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2)“无处”能换成“处处”吗?“飞”字写出了怎样的感觉?
不能。“无处不飞花”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景象。诗人不说“处处飞花”,而是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 ,既避免了一般性的概括,又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在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一个“飞”字除了表示动态,还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
(3)说说“寒食东风御柳斜”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既紧承上句写出了节令,又点明了主题。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舞,柳之斜来呈现。
2.再读后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论者多认为是暗讽皇宫的特权及宦官的专宠,但这其中写实的成分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但特许重臣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注意。
如果说第一、二句是对京城寒食风光的一般性描写,那么第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先写白昼,后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才能例外。读到这里,你会想到些什么? (本诗的第三、四句巧借蜡烛来对当时的政治进行讽刺,这也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四、艺术特色
这首诗融风俗与写景于一体,措辞精致,含蓄深沉,意境优美,格调明快,的确是一首好诗。它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两点:
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从内容看,由写景转入咏节令;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等等。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在简短的篇幅中,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二是用字精妙,准确传神。如“飞”“斜”“传”“散”等,不仅不可调换顺序,而且相互照应。
五、延伸拓展
《寒食》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板书设计: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