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蓝色怎么调(淡蓝色淡粉红色)
云基奔 • 2024-01-13 16:21:11 • 次
被这个瓶子吸引的我们,或许有点敏感和平衡;我们或许是能滋养平静的催化剂,而我们的信念可以在心和物质之间建立桥梁。
我们也需要学习接受自己,放下限制着我们,或拉着我们回去的某些思考模式。 我们可能有着家庭的课题,包括需要去疗愈父母亲的状况,孩童间的竞赛,或是不想成为这个家庭间一分子的愿望。当我们在孩童时期感到缺乏父母亲的爱时,天使们会把这样的爱带来给我们。
电影《蒂芬妮的早餐》中,那些文艺沙龙最流行的话语莫过于:“哦,我的天呐!她真的非常有天赋,她聪慧,敏感。。。。嗯 -- 她真的十分敏感!” 此电影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所拍摄的,换言之,“敏感”一词在那时便非常流行。
敏感是什么?
生活中,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有这种经历:总是能听出或者看出对方想要表达什么,介意什么,害怕什么,担心什么。。。同样的,我们的心思也会被别人猜到,但是并非所有的结果都是令人“惊喜的,甚至会带来心理上的焦虑。”比如:
“她最近与以往大不相同,为何总是抱怨我,真是令人的反感。”
“你看,聚会时坐在我对面的那个女同事,一副高高大上的样子,她可能觉得所有人都不如她的销售业绩好吧!”
为什么他每个月都要还房贷,最近还总是送一些高贵的礼物给我,难道在他眼里我就只喜欢这些吗?
那些能够轻易感受到他人的情感,感觉,现场气氛的人,几乎都是较为敏感的人。仅从敏感的“狭义”层面来看,它是指人们对他人,环境,气氛,情绪比较敏感。这种能力因人而异,敏感强度也有高低之分。与敏感相对应的是另一种心理现象 -- 耐受性,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忍耐力。”两者是一种反比关系,即越敏感的人耐受性越低。
当一个人对他人的行为或者情绪较为敏感时,便会无法忍受那些负面情绪,表现出极低的忍受能力。相反,对于神经比较大条的人来说,他们则具有极高的耐受性,而且不会关注身边那些攻击性或者暗示性的言语或举动,他们对此会表现出一种丝毫不在意的态度。
假设一个人具有敏感的天赋,并且将它用在一些愉快的场合,诸如能够发现眼前的时机,善解人意,拥有同理心,外界便会给贴上聪慧,机敏,善良等标签。
事实上,敏感应该是被祝福的能力。但是高敏感也是一把双刃剑,非常容易让自己受伤。
很多高度敏感型人长久地挣扎在焦虑情绪之中。
高度敏感型人属于焦虑和抑郁的易感体质。这并不是敏感特质的固有组成部分,而是环境所致。很多高度敏感型人长久地挣扎在焦虑情绪之中。敏感的灵魂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形象化技能。我们擅长为即将到来的坎坷准确预测,并做好准备,最终成功避免伤害,但这也让我们更容易焦虑。
脆弱的灵魂也常常伴随着消极的思维倾向。
当高敏感的人遇到熟人想要过去打招呼时,却发现对方的情绪比较低落,并没有主动与他们打招呼。这时,高敏感的人便会开始在内心上演各种情感大戏:“他为什么没有像往常一样主动跟我打招呼呢?是不是对我有些不满呢?他一直以来都是喜欢面带微笑的,今天这是怎么了?正是因为别人传递出的一点消极情绪,便能让高度敏感的人一整天都是受他人的影响,他们会因此感到难过,焦虑,心情沉重,抑郁,仅仅因为他人的一个面部表情和自己的猜想,便能让高敏感的人对此产生消极的情绪。
高敏感的人不愿与人发生激烈的争执,他们的神经系统得以平复的时间相对常人要慢很多,还有饥饿,寒冷,干渴等都会让高敏感型人深受影响。
高度敏感究竟意味着什么?人类对外界的刺激和危险产生反应,是自我保护,趋利避害,繁衍生命的一种本能。日常中,我们饿着肚子时,若闻到周围有食物的香味,我们便会主动寻找香味的来源;当我们看到自己心仪的对象时,心跳便会不自觉地加速;当我们的手指被针扎了之后,便会迅速收回;当我们在森林中看到毒蛇或者其他具有攻击性的动物时,由于内心的害怕,便会本能地躲开,甚至想要尽快离开危险地带。。。
这是一种条件反射,我们无法对它做出量比,只能用”敏感“或者“迟钝”来形容。敏感度其实是衡量每个人在应激过程中,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一个重要指标。丹麦著名心理治疗师 - 伊尔斯.桑德说:“敏感不是缺陷,而是神赐给你的最特别的礼物,高敏感其实是一种天赋。”
那么这种敏感的特质究竟从何而来?事实上,在我们婴幼儿时期,我们对外界建立一定程度的感知时,诸如害怕寒冷,饥饿,炎热等,若是外界环境能够非常到位地满足这些需求,感受,解决了这些难题时,我们的焦虑,不安,恐惧便会消失。
相反,若是我们的这些感受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那么我们便会在长时间内产生一种焦虑和对外界的不安,不信任。长此以往,这些孩子便会形成一种脆弱又十分敏感的心理。由此看来,成长的过程环境决定了孩子所能获得的满足,若是长期处在一种不被满足的状况下,他们对外界信息的反馈就会变得十分敏感,这是敏感的一种形成方式。
脆弱的灵魂和高度敏感型人格,是一种天赋,但是也会成为枷锁,牢牢锁住自己的一面。
当那些敏感的人陷入人生的低谷时,他们更容易变得一蹶不振,并且对周围所有负面影响都会产生极大的情绪波动。他们会因此产生强烈的渺小感,越来越在意朋友的看法:甚至开始怀念自己作为朋友圈子核心时的样子,所以他们开始害怕孤独,渴望周围熟悉的人给予关怀;他们更加渴望安全感,变得不具有冒险精神,他们会悄无声息地将自身所有的正能量全部吞噬,似乎再多能量也无法填补那个消极的“黑洞”。
安全感是高度敏感者的首要选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喜欢新的挑战和刺激,没有波澜的生活会让他们比较有安全感。出于对安全感的需求,他们常常会在自己的头脑中拒绝承认现实,容易自我封闭。
比如许多人都会感到脆弱,却不敢表露出来,或者不敢承认,甚至为脆弱而感到羞耻。很多人都会采取两种姿态来面对脆弱:
1. 一种是忽视人类内在的焦虑,自欺欺人,自我封闭。否认脆弱,变得冷酷,只关心财富,权力,世俗的成功以及物质上的成就。。。
2. 陷入痛苦,任凭绝望侵入心灵,有时甚至不寻求解救。人们被绝望,甚至病态心理把支配,鼓吹反生活,放弃一切希,拒绝任何改变。
你看看这个人的外表,同时,你发现了他魔鬼般的力量,令人憎恶的脆弱,弱点,以及弱点中无与伦比,无法克制的力量。 -- 玛格丽特.杜拉斯
人类灵魂的内在特质 - 脆弱,是易变,复杂,游移不定的。脆弱使我们恐惧,是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们觉得脆弱是强大的,强大到能把我们拉向清醒的绝望的深渊,强大到毒化我们的思想,强大到使我们的人生失去喜悦的光彩,强大到甚至能使我们的自我覆灭。
我们难以接受自己的脆弱。因此,为了消除恐惧,我们常常寄希望于自己的全知全能和一切事物的永恒(生命,青春,爱情。。。)
当我们保持着一切事物都能永远持续的幻想时,我们就会不时从梦中回到苦涩的现实,不时受到清醒意识的连续打击。
这种脆弱使我们惊恐,但也使我们着迷。
那些全然否定脆弱的存在,以为脆弱与自己无关,自认为够强大够勇敢的人,其实失去了自己完整性格的一部分,失去了可以指导自己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反,那些放任自己接受各色诱惑的人,很可能迷失于绝望之中,悲观地认为脆弱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有害,甚至毁灭性的方式。如果脆弱能够扩散并积累能量,会引发一种无力的反抗,或者人沉湎于沮丧抑郁之中不能自拔。
不敢直视我们的脆弱本性(不愿理解,探究或接受脆弱)使我们失去了排解脆弱的重要渠道,使我们无法从中汲取生命的力量。
如果我们拒绝面对脆弱的自己,不肯接受自己的缺陷,我们要么自认为坚不可催,所向披靡,要么以受害者的姿态自处,要么就自我麻痹,自我欺骗地继续生活。
然而,如果一个脆弱,敏感的自我过度封闭,甚至到了胆小怕事的地步,那么自我就会变得刻板,从而逃避一切情感反馈,放弃尝试新的面向外部的行动方式。这种退缩会放大恐惧。为了逃避感情以及其可能导致的痛苦,一个异常敏感的自我失去了远见,放弃了先兆。身体日渐憔悴,甚至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因为个体已失去了原先的营养补给 --- 与其他心灵的交流碰撞。
这样,恐惧与模式化的行为就形成了。
就像硬币有正面反面,我们身上也一直根植着一种回归出生前的无实体的状态,这和死亡不同,是假定的生命之前的不变状态。我们身上总是共存两种运动:延伸和退化。我们的脆弱性因这两个趋向而不断滋长,且渗透进两者间的夹缝,犹豫,混乱之中。
生命是不断的运动。
所以,每一次跨越都是一次动荡,导致失衡,不稳和倒退的运边。脆弱是内置于这些跨越之中的,一旦跨越成功,它就会变成一股力量;而如果难以跨过,就会留下脆弱的痕迹。
我们的心理受到一种定律的约束,这个定律是重复冲动。重复的本能证明了心理的保护倾向,这种倾向就是我们的心理试图保持愉悦的状态。但是这个重复原则可以是重复快乐,也可以是重复无快乐。
一桩强烈的情感事件,无论积极还是消极,都会像笼中的松鼠一样,变成心理的循环,不知疲倦地重复这种情感,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只要没有真正被听到,创伤就会不知疲倦地一直想办法发出声音。换句话说,重复冲动是指推动重现先前状态的力量,而不管那个状态是愉快还是不愉快。(这也是行为模式化的形成。)
我们的身体有两种冲动 -- 死亡冲动和生命冲动。死亡冲动和生命冲动相互纠缠。前者希望不惜一切代价(但是什么代价?) 恢复平静,消除紧张,躲避退缩,这个过程伴随着欲望的减弱。生命冲动代表欲望的冲动,凭借着战斗所需的攻击性,促使人运动和行动。
两者是不断耦合的。所以,当要把某物向外投射时,攻击性会发挥作用。例如,吃东西就是摧毁要吃的食物。如果一个冲动没有与相对冲动耦合,就会引发我们的破坏性:要么过度攻击,要么是一动不动,总之是完全的退化。这时就没有构建可言。
死亡冲动需要平静,而生命的任何组织都需要人忍受某种压力,这种压力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某些东西为了使自己不被驱散而在运作。
生活的“正常”节奏是压力,紧张,得到满足,然后一段时间的平静,安宁,如此连续。如果生命冲动促使我们进一步寻求另一种平衡,那么此前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因此,压力和冲突推着我们前进。正是死亡冲动与生命冲动之前的交汇分离,带领我们构建,设计,发展和复杂化我们的生活。
死亡冲动应当被理解并整合为我们精神建筑元素的一部分。它包含我们脆弱的一面。如果让它占了上风,它会毁灭我们;如果我们引导它,它就是加固存在的一个组件。
为了把脆弱化为力量,首先学习更好地认识你自己。学会内省。脆弱的人通常喜欢内省和提问。探索灵魂使我们免于向外面搜寻答案和解释,因为外面没有答案。要把自己的脆弱化为力量,得先认识自己。从过往的经历中汲取能量,为自己注入生命力。
伊丽丝:“我的职业生涯和情感生活平淡无奇。我的工作除了稳定,几乎毫无乐趣可言。我交往的对象可以给我安全感,但其实我内心深处并不喜欢他们。我承认,我并不快乐,我没有活出自我。我所有的情感抉择都无意识地受到安全需求的左右。最初,我可以从中获得满足。但随后,这种满足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无聊和乏味。
“当我深入思考人生时,我意识到我的人生缺少了活力和激情。于是,我想要改变它。在努力自省中,我发觉我从未把目前的状况和过去的创伤相联系(以往任何时候都没有觉察到):我的父亲在我十五岁时自杀了。我过去一直以为这件事没有在我的人生中留下痕迹。但如今,我意识到其实恰恰相反,这件事对我而言是一个难以磨灭的伤害,因为在那之后我就无法和任何一个男人真正相处了。我父亲的去世使我在情感上产生了心理障碍。而且对此,我从未做过任何努力。在接受治疗之后,深藏在我内心的这一情感碎片被扯出,我感到自己的视野变得更为宽广了,我的人生变得从未有过的精彩。”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能将自己的回忆和过往作为前进的基石。为了摆脱各种束缚,压抑和对未来的恐惧,不管这块基石是怎样的,我们都必须巩固它。 看清自己经历过什么会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的多种可能性,更好地识别出过往经历的闪光点,从而获得真正的发展。
不要忽略自己的软弱,不诚实,逃避甚至否认事实等缺点。这些就是你的弱点,一旦你认识就接受了这引起,你就能进步。一个人首先必须诚实地面对自己。
不过,对自己说实话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固扰,因而有时候,我们都是避免这项活动的。
某些人不说实话,相反,他们活在自我欺骗中。他们会经常有意甚至无意地向自己和他人诉说自己过去承担正面角色的经历。
为了利用我们意想不到的力量,我们首先必须面对真实的自己,不再自我欺骗,不再忽略超出自己控制的不合理机能,不再否认和他我或外界发生矛盾的缘由。
接受真实的自己,是发挥自己力量的开始。
自我承担,就是接受别人的议论,不隐藏自己,诚实地面对自己和他人;就是对自己不抱羞耻感,不因为自己的社会地位或某些特殊之处而感到自卑。
自我承担,就是不会为了讨好他人或者符合某类规范而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自我承担,就是留心并思考自己的恐惧:我恐惧什么?我为什么要恐惧?
恐惧引领我们,使我们保持清醒:我们的耳目令我们对一切事物都保持机警的态度。恐惧使我们学会保护自己,密切关注周遭的动静 -- 因为我们很早就必须保持自己免受攻击和不公正的对待,很早说必须用沉默和秘密来保护自己。
不过,如今,我们必须打破对恐惧的沉默。在痛苦和畸形的童年过程中,这些恐惧曾经在经受创作或磨难时发挥过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感谢恐惧,但如今,我们不再需要恐惧了。某些恐惧变得微不足道。甚至为了不阻碍我们的灵感,我们可以抛弃恐惧。
拉埃蒂蒂雅:“当我面对权威时,我有心理障碍,我变得卑躬屈膝,我变得不再是我自己。当面对上级或者听上级讲工作上的事情时,我总是害怕自己做得不好。我可以感受到领导的敌意和不满。我意识到人并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这种情况让我十分吃亏。我思索究竟是什么在原因造成了这个问题。最终,我意识到自己现有的这种恐惧,得追溯到小时候和父母奶奶住在一块的经历。奶奶作为长辈,掌管着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我的父母也不敢顶撞她,甚至当她强迫我们接受某些难以忍受的事情时,他们也不敢反抗。 她不喜欢我,至少我是这么想的。她似乎只喜欢一个人:我的弟弟。我一直认为她不喜欢我只是因为我是女生,她更偏爱男生。长大后,我把这种恐惧带到男权至上的职场中。
“通过战胜恐惧,找寻恐惧的原因,我最终成功地将童年的经历与职场生活分隔开。我回想起那些让我父母屈服这个女人的原因。我并不想重稻覆辙。于是,我得以从中解脱,获得安宁,与过去保持距离,并看到现在的恐惧逐渐减弱,因为现在的恐惧只是过去的反映。”
将58号瓶涂抹环绕整个身体的下腹部,喉轮和沿着发际线一圈。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