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家居生活

出口成章打一字(文科大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存之道)

云基奔 2024-01-11 03:25:18

摘要:图片来自网络,侵删。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机器人开始大量替代人类的一些工作岗位。例如,大量工厂流水线的工人被装配机器人取代,银行的柜员被智能终端机取代,人工智能会计软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机器人开始大量替代人类的一些工作岗位。例如,大量工厂流水线的工人被装配机器人取代,银行的柜员被智能终端机取代,人工智能会计软件的广泛应用对出纳人员的替代,等等。这种趋势的出现,实际上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因为他们本来以为可以凭借自己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实现承接一部分发达国家淘汰的制造业产能的目的;如今,这种愿望可能要部分地落空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其实,人工智能要取代的岗位,可不只是那些简单体力劳动岗,还可能包括一些脑力劳动岗位。美国经济学、政治学者阿西莫格鲁及其合作者的一项研究,将工作分为程序性工作和非程序性工作,这两种工作中又都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类。他们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对程序性工作的需求已经大幅下降了(不论是脑力的还是体力的),而对非程序性的工作(不论是脑力的还是体力的)需求则相对旺盛。

作为一个大学的文科老师,我经常也在思考,如何让自己,以及自己的学生在未来能够具备同机器人竞争饭碗的能力呢,虽然机器人其实并不需要吃饭。由此,我们就需要考虑,什么样的大学教育、大学应该学习什么,才能具备这种竞争力呢?有两位美国学者在其《第二次机器革命》一书中指出,大学教育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还会升值,这部分是因为即便到了人工智能时代,很多种的原始资料和数据虽然正变得极其廉价,但如何阐释和使用这些资料和数据,是一般机器人不具备的;而如果你能具备这种能力,那么自然就不愁用武之地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为此,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可以养成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方式,留心观察所学专业、所感兴趣的专业中的现象和事务,积极探究现象事务背后的原因,总结提炼(不着急开展行动)建设一个更好未来的方向。不论你是否喜欢现有的专业,先致力于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不满足或局限于日常的,或者是大众媒体的表面分析。

那么,在具备了阐释和使用数据资料的能力之后,接下来的要求自然是清晰而明白的表达自己和与人交流了。而这也正是美国最精英的大学对其培养的本科毕业生的五项能力要求中的一项。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HenryRosovsky,)就曾说过,“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能够清晰而明白地书写。当学生获得学士学位时,必须能够同别人进行精确的、切题的和有说服力的交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然后,不幸的是,就我这些年教学的经验来看,别说使用外语进行清晰而精准的交流了,就连使用母语进行表达,清晰而明白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都是不容易达到的,即便我所教的学生已经是国内985高校的学生了。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使用母语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水平呢(使用外语其实也可以类似的操作)?就我个人一些粗浅的经验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下苦功夫积累日常词汇和语句的表达。由此熟读乃至背诵《现代成语小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词语,熟读古诗词、近现代汉语名篇名句自然是可取之道。其次,在各自专业中找到若干篇优秀的作品,对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进行悉心研究。然后模仿写作(类似于书法中的临摹),至少先追求形似;等积累一段时间后,融汇多家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第三,对自己的文字作品进行认真地校对。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少数大家那样出口成章,一字不改。我们在初稿完成后一般可以额放置一两天后,再在电脑上通读修改;然后再打印出来默读修改校对;最后,打印出来之后通过朗读的方式进行校对。可别小看了最后一步的打印和朗读,虽然麻烦,但它的确能帮助你发现一些你前面没有发现的表达细节不妥之处。我上半年出版的一本书,即便在和编辑老师共同校对4遍之后,我再打印出来朗读了一遍,依旧校对出不少疏漏之处;想想当时,22万字的书稿,我朗读了一周时间,累得我真是口干舌燥啊!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