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鱼雷是什么(隐藏在水中的黑粗长鱼雷的那些事)
云基奔 • 2024-03-25 08:58:34 • 次
“左舷发现鱼雷!”“右舷发现鱼雷!”“舰首发现鱼雷!”“舰尾发现鱼雷!”“咚咚咚咚咚……舰舰舰舰体破裂,我舰正迅速进水!”听到这段语音,无论是哪位船长,想必都会迅速血压飙升,看着自己所剩无几的血条,破口大骂:对面驱逐舰必死!
可能有的舰长会想,为啥舰炮挨那么多下不痛不痒,鱼雷就挨一下这么疼?鱼雷这么个邪恶的存在,取消好不好?历史上为啥是个军舰都想带这玩意儿?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鱼雷的那些事。
鱼雷,是一种诞生较早的武器。最早的时候,这个词曾用于指代所有能在水下爆炸的武器,换言之,其中也包括了水雷。15世纪,荷兰发明了杆雷,并在1626年的战争中使用了这种武器。19世纪早期,富尔顿发明了供潜艇使用的浮雷,并先后推销给了多个欧洲海军强国,但由于对潜艇不感兴趣,富尔顿的发明并未被看上。最终,美国采用了这种武器,并在随后的1812年战争中为保卫美国近海区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1864年,奥匈帝国有人曾经想到在鱼雷中加入压缩空气,利用压缩空气驱动螺旋桨并推动鱼雷前进,然而这种鱼雷因动力设计不够成熟并没有被广泛采用。随后,参与设计了这种鱼雷的英国工程师怀特黑德对这种鱼雷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压缩空气的工作效率,最终被军方所采用,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鱼雷,以其设计师为名,也就是著名的白头(Whitehead)鱼雷。经过了四年改进后,这种鱼雷解决了航迹不稳定的问题,成为了潜艇标配的大杀器。
虽然此时各国海军主力已经从木质帆船变成了铁甲舰,甚至是无畏舰,但是随着火炮口径的增大,火炮发射频率逐步下降这一缺点便体现了出来。因此,利用小型舰艇近距离发射鱼雷击沉铁甲舰这一战术便被世界各国所提出,鱼雷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走向了海战舞台。到了19世纪80年代,世界上所有海军强国几乎都完成了鱼雷上舰的过程。
在鱼雷发明后的数场战争中,鱼雷都有优异的作战表现。在1905年的对马海峡海战中,俄方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被日方多达17艘小型舰艇包围,随后在21枚鱼雷组成的鱼雷海中,苏沃洛夫公爵号带着900人沉入了海底。不久之后,随着飞机的诞生,鱼雷上机成为了新的开发方向。1912年,美国海军军官布莱德利·菲斯克开发了机载鱼雷释放装置的专利,并研究出了一套鱼雷机进攻的战术。这套战术,也成为了后世鱼雷机基本战术——高速接近目标,在2千米内低空投弹以压缩敌军防空火力反应时间。与此同时英国也开始了对鱼雷机编队战术的研究,并在一战中证明了这些关于鱼雷和鱼雷载具研究的重要性。
鱼雷动力系统的改进也一直在进行。1904年,热动力鱼雷出现。这种鱼雷是在燃料室内同时注入燃料与水,产生气体对螺旋桨做功,推动鱼雷。虽然这种鱼雷相较于压缩空气鱼雷提高了速度与射程,但航行时具有相当大的尾迹,很容易被发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开发出了93式氧气鱼雷。这种鱼雷使用纯氧作为助燃剂,大大减少了尾迹。而德国则另辟蹊径,开发出了G7e电动鱼雷。这种鱼雷直接选择了电动机作为鱼雷的动力,彻底消除了因燃料燃烧导致的尾迹。
由于水面舰艇的装甲越来越厚,鱼雷直接命中也难以破坏装甲,鱼雷的定深渐渐变得更深,以冲击波等破坏舰艇龙骨为主要毁坏手段。这一思路的变化,直接导致了磁性鱼雷的诞生——当船体运动到相对于鱼雷来说合适的位置时,鱼雷由于磁场发生变化而引爆。在磁性鱼雷的研制中,英国、美国、德国都遇到了很多问题,主要问题出现在定深方面。虽然英国和德国很快解决了问题,但是美国却只能一直抱着具有诸多问题的Mk.14鱼雷,在太平洋战争中依靠这种鱼雷战斗了长达21个月。
随着科技发展,到了冷战时期,各国开始给予鱼雷以更好的性能。1950年,线导鱼雷诞生。这种鱼雷精度更高,且可通过导线直接对鱼雷进行控制,因此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时至今日,线导仍然是世界各国鱼雷的主要制导方式。
此时,随着核武器的诞生,将核弹头装在鱼雷上也成为了冷战各国的研究方向。根据研究,在水下爆炸的核弹头,即使未能直接命中,也能对整个编队造成致命打击。然而核鱼雷本身速度较慢,且由于常规鱼雷的打击精度逐渐提高,核鱼雷不再具有任何实战意义上的优势。因此冷战后核鱼雷逐渐退役。
实际上,导弹诞生后,射程近、速度慢的鱼雷逐渐被反舰导弹代替,退居二线。然而,与导弹结合后的火箭助推鱼雷却成为了水面舰艇在反潜方面的新欢,鱼雷在反潜的战场上具有了新的意义。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