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古玩收藏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什么意思(康熙为何不修长城)

云基奔 2024-02-29 10:42:58

摘要:在中华历史上,有一个历史悠久、堪称人类奇迹之一的建筑,2000多年来,作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最难跨越的屏障,它就是长城。然而,长城虽然是伟大的建筑,在长城的脚下,曾留着数以万

在中华历史上,有一个历史悠久、堪称人类奇迹之一的建筑,2000多年来,作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最难跨越的屏障,它就是长城。然而,长城虽然是伟大的建筑,在长城的脚下,曾留着数以万计民工的血泪和无数民族战士的尸骨。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有云: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所以,很多人容易认为,长城是秦始皇最先修建的。再加上你“孟姜女哭长城”等民间故事,让人们更加笃定秦始皇修长城。其实,长城在春秋时期,已经诞生,《史记·楚世家》中记载:

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春秋时期,齐、楚、魏、韩等都有自己的长城,秦始皇统一七国之后,认为胡人(指匈奴)是秦朝最大的忧患,所以派蒙恬带领30万大军北上,攻打匈奴,夺取河套之南诸地。为了防止匈奴人东山再起,秦始皇决定,在原各国长城的基础上,继续修筑长城,由此形成了后来的万里长城。

​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沿崇山峻岭而建,绵延数万里,从秦汉到明朝,都是汉人王朝最依仗的防御力量。汉武帝时期,汉朝武力发展到了顶峰,卫青、霍去病深入漠北屡次击败匈奴人。但游牧民族的机动性太强,行踪不定,若无长城为守,农耕民族仍然会受到匈奴人的侵袭。到了唐朝,李世民麾下有李靖等猛将,所向披靡,但若想防住突厥人,还是要靠长城。

朱元璋建立明朝,虽然夺去了燕云十六州,元朝势力被徐达等人赶回蒙古,但朱元璋不敢大意,对长城的修补非常重视,朱元璋曾下令让燕王朱棣亲自巡视燕京段的长城。可以说,千百年来,长城在农耕民族防御游牧民族的历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对长城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让很多人佩服不已。康熙三十年,由于之前的准噶尔之战,长城多处破损。古北口总兵蔡元曾上奏康熙,希望朝廷能够重视对蒙古各部的防御,建议修补长城。康熙直接回绝了蔡元,并且发表了长篇大论: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康熙的这段话,意思是:从古至今,每朝都修长城,但边境也没有稳定。修筑长城,劳民伤财,作用还不大。所以,只有修德安民,才能形成天下最稳固的“长城”。孟子曰: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康熙的这番言论,被当时大臣们恭维到了极点,以至于后来的清史学者,也对康熙赞赏不已,认为康熙有其他君王鲜有的“大格局”,甚至把这一条作为康熙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贡献之一。

实际上,康熙不修长城,真实的原因,是不想劳民伤财,想修德安民吗?不是的,因为自古以来,长城的作用是防御“胡人”,防止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掠夺。而康熙本身就是游牧民族出身,他若想长期统治中原,不仅需要打通满洲和中原的各种通道,更需要蒙古各部的支持,若是修筑长城,扎紧了篱笆,对游牧民族不利。

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在康熙严重,满洲人、蒙古人以及台湾人,都是大清的子民,但在康熙收复台湾之前,实施了惨绝人寰的“沿海迁界”政策。为了防御台湾郑氏集团,康熙让沿海50里左右的百姓全部内迁,让沿海变成荒地,让台湾郑氏的军队无法获得补给。若有百姓不愿内迁,格杀勿论,此政策造成大约十万百姓被自己人屠戮。而康熙用沿海迁界腾出来沿海50里左右的“无人区”,实际上就是防御台湾郑氏的“长城”。

为什么康熙对关外的同胞采取不修长城,而对台湾同胞要花很大代价来修筑新“长城”呢,归根接地,还是因为康熙出身关外,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做出“不修长城”的决定。所以,有学者拿“不修长城”和“沿海迁界”做对比,得出结论是:康熙远没有那么伟大。在封建统治者眼中,人民的利益固然重要,但要为君主的利益让步。康熙“大帝”,何尝不是这样?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