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古玩收藏

淅淅沥沥(淅淅沥沥的春雨)

云基奔 2024-01-14 10:14:33

摘要:雨中(小说)淅淅沥沥的春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弯沟岭西头,一簇低矮破旧的草房顶上,几片狼屎泥压着的塑料布,直门儿煽呼着。泥块让水泡碎了,淌到房檐,又一溜溜地摔到窗台底下。西房哨

雨中(小说)

淅淅沥沥的春雨,还在不停地下着。

弯沟岭西头,一簇低矮破旧的草房顶上,几片狼屎泥压着的塑料布,直门儿煽呼着。泥块让水泡碎了,淌到房檐,又一溜溜地摔到窗台底下。西房哨那两块半截炕大的塔头草,也刺毛撅腚地东摇西晃。一阵狼嚎似的山风,窜到那片古老的搭拉柳东面,猛扑到房顶上,使劲一掀,乱草掺在塑胶布当腰,让风一口吞跑了。从房脊上飞下来的水流子,都顺着新冲开的泥沟,一齐集合到漏斗般的泥窝里……

屋内,响起了“哗啦哗啦”的滴水声。

一块塑料布的四个角,游游荡荡地挂在墙垛的木橛上。

三人蹲在塑料布底下,眼巴巴地望着。男的,左手弯在怀里,右手擎着塑料布的底边,半跪着的双腿,压得发麻,来回倒换着。他那瘦削的腮帮上,长满了荒草甸般的胡须,拧成劲的眉毛和皱纹成堆的脑门、眼角、目光里,仿佛装满了重重心事。他瞅了瞅水流和化脓红肿的手背,忍不住长长地叹了口气。

女的,直着腰板跪着,两手拖着塑料布里那越添越满的泥水,直盯盯地瞅着漏水的眼儿,惨白的脸上,早已渗出了一层细细的汗珠。一个四五岁的小丫头,两手紧紧地攥着水瓢把,不断流地把水舀到炕檐底下的三缸里。粘糊糊的汗水,把小辨梢粘在嫩嫩的脸蛋上,也顾不得去擦一下。

“妈,累了吧?”秋菊把水倒在缸里,擦了擦眼眉上的汗珠,仰脖问妈妈。刘英苦苦一笑。松不得,撂不下,腰姿酸痛腿发麻,只好翻白眼儿。

秋菊又吃力地舀出一瓢水,仰着脸儿问:“妈,在爷家,这阵儿,正听瞎话呢。对不?”

“别说了,烦死人!”这么一冲,女儿无心再去追问,水灵灵的眼珠,一个劲馓目着爸爸的脸色。

王三的心象刀剜一样,脸腮刷白,眼里喷火,嘴角发紫,胳膊哆哆嗦嗦地颤抖着……

去年腊八的大清早上,天空中星拉星拉地飘着雪花儿,钻天杨树枝上,柳条杖子上,到处挂满了白霜。刺骨的小风,刮得“嗖嗖”直响。给王三搬家的胶轮拖拉机开动后,坐在柴草堆当腰的王三,抱着直门往车下挣的秋菊,再也止不住眼泪了。他扬起袖子,挡住自己的眼睛。

“爷爷!奶、奶!”秋菊两只小手扑搂着、喊叫着。王三的老人,久久地站在村头抹泪瓣。瞅着越离越远的小村落,女儿抽泣着问王三:“爸爸,还回来吗?”他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任眼泪象小河一样流淌,这样,也许能解除胸中的郁闷吧……

眨眼功夫,一个寒暑过去了。这当腰,刘英一时悔,一时脑瓜又不开窍,遇事儿想不开,自己就偷着抹眼泪。真是哑巴吞黄莲啊!她真的意识到了公婆的好处。生秋菊坐月子那年,队上差不多家家冒支,靠返销度时光,米袋里哪还有存粮啊。

公公已是曲胸驼背的老人了,刨了一辈子镐不算,还要背上木夹子,拎着破麻袋,扛着扫帚和簸箕,一步一步挪到邻屯的场院上,顶着扎骨冰凉的北风,在车道沟和稻毛子堆底下拣稻粒。听婆婆叨咕,有一回,天大黑了,还不见老头回来。

正惦记着,给刘英扒鸡蛋皮,他回来了。瞅不见脸儿,背夹子上,一个大圆咕喽麻袋撮在上边,只小声说了个“来”字,就趴到了门框上,扶起来时,门牙摔掉两颗,血流子,顺嘴唇,一直淌到地上。可她,为啥要甩下老人丧这份良心呢?……

长白山区那腊根子天气,冷的实在蝎虎。王三一家搬到西头那小房里,简直像个冰窖子。刘英以为熬到开春,泥水活了,再堵堵墙缝,抹光溜也不晚。可老天爷不睁眼。雪花儿顺低矮的门缝,争抢着往屋里钻。里屋山墙和北地旮旯,挂满了白刷刷的冰花。碗架和水缸的底半截,象穿了洁白的连衣裙。想糊,没纸;想烧,没柴。没过半月,秋菊冻坏了。这不,王三刚从卫生所把小丫头背回来。

“妈,要……”说着,孩子趴在炕檐上,大口大口地呕酸水。看样儿,空得扛不住劲,直门抓刘英的胸脯。苹果似的圆脸儿,象两个泄了气而又没有经过冲洗的小皮球。手背嘴唇,冻得水灵灵的大泡上,挂满了紫蓝色的药水儿。王三也怪,盯着默默擦泪的刘英,一声不吭,只是把脑门对到膝盖上,偷偷地打着唉声。

这一气,借了五十多元钱治病,过年,只称了一斤二两猪肉。唉,大伙在一块搅混,上哪儿弄个零花钱呀!那还是薅二遍稻草的时候,人家不斤不离都弄双靴子套在脚上,王三兜里空,一点招儿也没有。一天傍黑儿,刘英从旱田回来,刚撂下锄头,一瓢猪食还没倒进槽子,就见小河南道拥过来一伙人。她心里“咯噔”一下。近前一瞧,傻眼了。

王三的脸白得可怕。眼皮死死地合一块儿。浑身上下,沾满了泥水草沫子。左脚脖上,紧紧地栓着一根红头绳。脚心约摸有二寸多长的大口子,象擦洗过。白肉仿佛大嘴唇在翻翻着。脚丫上,还夹着几块没碰碎的血饼。刘英手忙脚乱,只顾哭。别人捅她一下,这才翻出一大球马粪包,掰开,揪碎,贴在口子上。她不得不求人,贪黑去家里送信。王三脚被碎玻璃划破,呆家里一个半月不说,还花去七八十元的药费……

接水这时候,王三思绪万千。视网中,总是摇晃着老爹那皱纹累累的面孔……

“咱自找倒霉,怨谁?”

“反正,日子要黄铺了。”

“小心,绳要开了!”

“啊?”

刘英的声音刚落,板门被推开了,一阵跋水踹泥的脚步声冲进屋里。来人是个老头,浑身上下煽呼着一块大塑料布。他解开绳扣,橹了一把脸上的水,气喘吁吁地说:“孩子,这房子眼瞅要落架了!”

“我爹?“王三惊喜地喊道。

“爹!”刘英也不由自主地叫着。

秋菊摔了瓢,两条胳膊一张,一高搂住了爷爷的脖子,两腿死死地夹在老汉的腰间。

“哎呦,!”王三没加小心,一松手,“哗啦啦”,炕上顿时成了水泡子。没等刘英开口,王老耿便抢先说:“把破烂装进柜里,锁上门,走!”刘英红着脸说:“爹,歇一会儿吧!”

“歇?傻孩子,走!”

王老耿背起秋菊,仨人披着两片塑料布,踩着一汪汪的泥水,离开了这簇令人寒酸的破草房……

稿件管理 : 紫烟幽梦

审阅人:小雨点

简评:本文情节细腻,情景动人,离别要下决心,为了生存而走出,若真有社会原型,是当今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例反面教材,好在这是小说,是虚拟文学作品,值得品读。

作者简历: 祝连思,男,62岁, 1956年12月出生于吉林省柳河县圣水公社前六家子村,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75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柳河县圣水公社任广播站编辑、宣传干事、团委书记;在通化地区供销社和通化市体改委、经贸委、商务局、经合局任职。

祝连思1975年高中毕业后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吉林日报》、《中国商报》和《春风》、《长白山》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炊烟》和散文《游西湖》、纪实文学《夫妻爱情浓淡录》等大量作品。

投稿、咨询,请添加中国乡村公众收稿微信:zxm549750302

投稿邮箱:zxm789654@126.com

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