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古玩收藏

辱没的意思(亲子养育众人皆有罪)

云基奔 2024-01-12 00:05:30

摘要:原创: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林小破图丨源自网络《圣经》罗马书3:23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Forallhavesinned,andcomeshortofthegloryofGod.从最近的

原创:厦门朴生心理咨询中心 林小破

图丨源自网络

《圣经》罗马书3:23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

For all have sinned,and come short of the glory of God.

从最近的热点说起

最近几天,朋友圈和各大公众号又被新一轮的事件刷屏了。“31岁湖南妈妈带俩娃跳楼”这个触目惊心的标题不断充斥在我们视线所及的范围中。

一如其他的热点新闻,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发出各异的声音,事实究竟如何,只能通过当事人留下的“万言书”来揣测,而这本来就是妈妈本人的“片面之词”,其中有多少是客观真相,多少是主观感受,我们无从分辨,也不想纠缠于此。今天想谈谈其他的。

纵观这些文章,所见的观点似乎全都分成两派:

一派认为这个自杀的妈妈是受害者,因为不堪忍受丈夫长期的“家暴”及婆媳冲突,加上饱受产后抑郁的折磨,于是不得不选择带着亲身骨肉轻生。持这一观点的人于是义愤填膺,开始对“渣男”的各种谴责,同情这位妈妈的不幸遭遇

而另一派的观点则正好相反,认为妈妈是加害者,认为她不仅缺乏应对困境的能力,甚至因为“主观臆测”的感受,自私地剥夺了两个年幼孩子的生命。持这一观点的人于是怒其不争,认为当事人辱没了“母亲”的伟大,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

并且,一如往常,两个观点的持有者互不相让,甚至还有不同的公众号为此互撕。

众人皆有罪

事实上,在笔者看来,这两个观点都有其合理和正确性,但又都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这也是我们经常会陷入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当我们只执有一方的观点,我们就能避免自身的冲突感,把我们所不愿意面对的那部分能量投射出去。这也是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所说的寻找“替罪羊”的方式。

海爷爷被一些主流人士批评的最厉害的观点,恰恰是我所认同的:他不赞成我们谴责所谓的“加害者”。因为,一旦我们对加害者心怀怨恨,我们的能量就和他们的牵缠在一起了。我们会理直气壮地看不到自己也有加害别人的时候。所以,没有所谓的受害者和加害者。海爷爷还认为:一个和谐的人是既有清白感又有负罪感,假如你没有一点负罪感,那就是把负罪感强加给别人了,这个人一般都是你最亲密的人。

每个人都不是孤岛

佛法认为这个世界的核心规律是因果,这个因果并非通常所理解的单线性的原因-结果,而是因果缘起,如果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一步了解“十二因缘”,便能知道我们是如何陷入苦海的轮回中不可自拔。

因缘和合的意思是,所有的事件都是不是单一的因素构成的,而是不同的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所有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才促成了某种结果的发生,在这次的“带娃自杀”事件中,正是“夫妻三观不合”、“老公出轨”、“家暴”、“公婆不体谅”、“严重产后抑郁”、“个人调节能力差”、“缺乏社会支持”、“生命价值认知单一”等诸多因素汇聚而最终导致的。

多年的咨询让我们看到:当你代入到当事人的经历中,你会发现诸多因素交杂在一起,似乎每个选择都是不由自主的。但当你跳出个人的狭小世界,你又会发现,每个关键的节点,都有不同选择的可能。

那么,了解这些,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作为新手妈妈:认识到自己的力量

近几年,随着家庭动力等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境遇受到原生家庭和父母的影响之大。不少人开始勇于踏出改变的第一步:批判父母。事实上,之所以提倡批判父母,并不是为了把自己的境遇推卸到父母身上,让他们成为我们痛苦的“替罪羊”。恰恰相反,我们是为了看到父母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划清个人边界,明白我们可以拥有独立的自我,并让其成长起来,最终不再重蹈父母的覆辙。

生为现代女性,之所以面临更多的压力,是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我们看得到自己的困境,也能寻找到应对的方法。我们感受到自身的脆弱,也能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前天写作群里的群友“埃及蓝”说了一段让我深受感动的话:你要凭一己之力去突破,撕裂自己,重建自己,直到未来有一天,你所受过的苦,你的孩子不必再受。

作为新手爸爸:成为妻子的神助攻

建议新手爸爸把咪蒙的爆文《谁特么在乎对错,我只要你挺我》作为的床头宝典,每日三省吾心。文章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传递了大部分女性内心的呐喊声。其核心观点是告诉大家一个基本的两性沟通技巧:大部分女性抱怨或发脾气的当下,是传递一种情绪,期望获得认同和支持。而不是打算跟你讨论事实真相。

她们不能明辨是非?她们不分轻重?那是因为你没有给她这个机会呀!正如上文提到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矛盾对立的部分,我们会冷静理智,也会意气用事。而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总有一种本能的应对模式出现。假如在这个时候,你着急把她从情绪当中抽出来。便是阻断了她这部分的能量,她便愈发需要去表达。可是如果你能接纳这部分的情绪,让她顺畅地发泄后,就能自然地恢复理性思考。所以,面对情绪表达需求特别高的新手妈妈,爸爸们记住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遇事不要瞎BB,你的定位是神助攻,而不是猪队友!

作为吃瓜群众:尽可能良善的社会支持

这世界最可怕的莫过于“别人说”。

现代近欧美国家育儿理论强调孩子需要多的拥抱与爱,他们才能睡的安稳,于是,你是否和我一样一抱就是一俩小时,孩子睡着了,同时自己的肱二头肌也迅速成型,可是依偎在怀里的美好渐渐变成了腰背疼痛和长长的叹息。

儿童专家和育儿权威说,婴儿每天睡眠要大于12个小时,于是,你开始为自己的宝宝没有达标而焦虑,用尽各种方法哄睡抱睡摇睡,甚至恨不得一巴掌拍睡。孩子终于睡了,可是你开始夜夜无眠,日益憔悴。

心理专家近些年又不断提倡各种科学育儿、亲密陪伴的理念,似乎不选择当全职妈妈,没有全天候守着孩子就是不尽责,不用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是因为你在最关键的时期没有给TA提供最好的支持……

别人说不应该这么早就断了奶,

别人说孩子不能那么小就去day care,

别人说孩子一岁半了怎么还不会走路?

别人说孩子两岁了怎么还不怎么会说话?

别人说小孩儿一定要从小就多学几门才艺,

别人说她的孩子都长满口牙了,怎么你家娃却只有两颗?

别人说……

我们认真看看自己,是不是很多时候有意无意地就成了这个让人心累的“别人”?假如是的话,试着从现在开始,把关注的中心从“别人”拉回自己,放所有的“别人”一条生路。当有人向我们倾吐,寻求帮助的时候,我们只需要给TA温暖的拥抱,告诉TA我们理解TA的感受;我们只需要给TA讲述我们的经验,但是把选择的权利还给TA,并且给予足够的信任。

受到此次事件的触动,朴生团队的这些拖延症中后期患者也终于决定行动起来。我们建了一个产后心理支持的微信群,希望为更多的奶爸奶妈提供支持,让关注这方面的亲们有个可以探讨的空间,接下来我们还计划推出一系列相关的线上课程与线下活动。

加入我们吧!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