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总结报告8篇(100多年的心理学发展史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发)
云基奔 • 2024-01-11 17:55:16 • 次
你好,我是麦大大。
我最近读了一本心理学大部头《西方心理学史》。这也是我们跟着李明老师学习中的必读书目之一。
如果你不是心理学从业者,也不是对心理学的历史特别感兴趣,那你没有必要去读原书。这本书是心理学研究生的教材,专业性特别强,可读性也比较一般。
我今天要跟你分享的是我读完这本书的三个启发。即使你不从事心理学工作,甚至对心理学一点儿都bu感兴趣,我的这些启发仍然可能对你有所帮助。
01 对待“科学”的态度
很长时间内,大家一直在争论一个问题,心理学到底算不算科学。不知道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呢?
一种观点认为,心理学是科学。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人的很多意识和行为都能够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找到规律,进行预测。比如,这几年很流行的行为经济学,就是运用心理学研究去解释经济问题。
另一种观点认为,心理学不是科学。心理学的很多理论都是从观察和个案研究中得出的,很难用实验证明因果关系,也不知道其中产生作用的机制。比如,大家都说儿童期经验对成年后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到现在还没有得到科学实验的证实。
《西方心理学史这本书告诉我们:心理学是科学,但不是很多人传统理解的科学。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简要地提一下过去100多年心理学发展的脉络。
很多人对“科学”这个词本身有误解,认为只有能够通过实验证明的理论才算是科学。但事实上,科学本身就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科学,另一种是人文科学。
现代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由此氛围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一个方向称之为自然科学心理学。这个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该采用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人的客观经验。大家熟悉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这个方向上的典型代表。
另一个方向是人文科学心理学,也就是采用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心理学研究,关注的是人的主观经验和个体差异。典型代表是精神分析。
很多人说,我们要有心理学思维。从大家关注的内容来看,其实是自然科学心理学的内容。很多人坚信,只有经过实验证明的心理学理论才是科学,甚至这种相信本身都成为了一种信仰。
但与此同时,很多人也存在一种矛盾。他们一方面只相信被实验证明的心理学,另一方面还觉得诸如“原生家庭”、“内在小孩”这样的概念特别好用,即使他们得不到实验的证明。
在心理学的历史上,有人尝试融合这两个心理学方向的差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理论也逐渐变得更为整合,但心理学的这种方向之争依然存在,而且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调和。
这种争论给我们带来的问题是: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心理学的科学性?
这里我用一个案例来说明,就是最近很多人在关注的:MBTI测评算不算科学?
如果你还不知道MBTI是什么,你可以上网搜索一下。简单来说,这是一种人格测验工具。
人们对MBTI最大的诟病在于,其理论是基于精神分析学家荣格的观点发展起来的。由于精神分析的观点得不到科学实验的验证,因此这个测评的科学性也得不到验证。
但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做过这个测评的人都认为,测评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我对MBTI不算特别熟悉,但总体上也认同这样的观点。
到这里,MBTI是否科学这个问题似乎变成了另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那些无法被实验验证的心理学理论和工具?
我提出两个思考的方向供大家参考。
首先,既然这些理论是通过观察而非实验得出的,那我们不妨将这些理论看作是观察自己的窗口。
什么叫做观察自己的窗口呢?我举个例子。
你在MBTI中测出来自己是一个外倾型的人。你不要认为这是一个判断,甚至是一个诊断,你要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待这个结果。
这时候,你可能发现,这样的一个结果可以解释你过去不理解的一部分行为,例如为什么同样是周末休息,你的家人都要睡懒觉,而你想要起来嗨。
但同时,你也可能发现与这个结果不符合的一些地方,比如同事们的聚餐你就从来都不喜欢参加。
这样,你对自己就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原来我在不同场合的性格表现是截然相反的。
这就是观察自己的窗口。
其次,这样的理论是促进自我认知的,而非评判他人的。
恕我直言,很多人学了一个心理学工具,不是更加打开视野,而是更加遮蔽自己。
现在很多人会用MBTI去找相亲对象,这是一件非常滑稽的事情。很多人,他们会用自己的MBTI代码去判断,对面的这个人是否适合和自己交往。他们拒绝一个人的理由不是对方好不好,而是从理论上看,这个人的代码与自己的不合。
我们学习了一个心理学理论,千万不要将这个理论看作是我们唯一的尺子,然后用这个尺子去评判他人。就像即使你买了一个全世界最贵的烤箱,你也总不能把矿泉水放进去烤吧。
有了这样的思维,你就会知道,人文科学心理学也是科学。它虽然无法用实验验证,但依然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
我在很多场合说过,我自己不是主攻精神分析的咨询师,但我还是会经常读精神分析的书,因为我发现,精神分析是理解自己和理解来访者的一个不可替代的视角。
这是我读《西方心理学史》的第一个启发:我们需要拥抱那些无法用实验验证的人文科学。
02 “定位”的迷思
定位理论,大家多少应该有所了解。我们在职场上,做个人品牌时候,很多老师都告诉我们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且,这个定位要明确,让别人听一次就能够记住你。这才是好的定位。
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看一个心理学发展史上的故事。
无论你是否对心理学感兴趣,应该都听说过行为主义这个词。它是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直到现在,行为主义依然在心理学世界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行为主义的第一个代表人物叫做华生。他提出,心理学不需要研究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只研究人的外在行为就够了。正是如此,她将自己的理论称之为“行为主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都认为,人的行为只与外在环境中的刺激有关,而与人的个人意识无关。只要改变环境中的刺激,就能够控制人的行为。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行为主义心理学内部出现了问题。
最初是班杜拉,他研究的问题是模仿学习。班杜拉发现,个体学习一个新行为,不仅可以通过环境中的刺激来实现,还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实现。
班杜拉发现,如果一个儿童观看了暴力的影片,他不一定就表现出暴力行为。儿童是不是真的在现实中表现出暴力行为,与影片中人物使用暴力后的结果有关。如果影片中的人物使用暴力后被奖励,则儿童更可能在现实中使用暴力;但如果影片中的人物使用暴力后被惩罚,那么儿童即使观看了暴力影片,也不太容易真的在生活中使用暴力。
这一研究结果是对“行为主义”的一次打脸。人的行为并不是单纯由环境刺激控制的,还受到动机的影响。而下一次打脸更狠。
大家听说过认知行为疗法吗?它也是在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名字叫认知行为疗法,而且越来越强调认知的作用而不是行为。
随着行为主义被运用到心理治疗后,心理学家们发现,简单地从外在行为下手并不能起到效果,要帮助来访者改变就不得不了解来访者的认知,也就是来访者的感受如何,是怎么思考的。
但是,这些内容不就是人的意识吗?行为主义一开始拒绝研究人的意识,为了与研究意识的心理学划清界限还特地用了“行为主义”这个词,而现在居然要反过来研究意识。这可怎么办呢?
于是,为了保持理论术语的自洽性,行为主义者使用了“认知”这个概念。但实际上,认知和意识几乎就是一回事。
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你希望用一个定位或标签来区别自己的独特性,但后来,这个定位或标签反而限制住了你。
我能想到的第一个例子就是生涯咨询与心理咨询的争论。
很多学习生涯规划的老师,他们刚入行的时候会特别强调:我是做生涯咨询,而不是做心理咨询的。他们认为,这样做有利于消除人们对心理咨询的偏见,从而获得更多的来访者。不瞒大家说,我一开始也是这样的。
但后来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到底属于生涯问题还是心理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界定。说自己是生涯咨询师而拒绝做心理咨询,反而让我们错过了一些本来可以帮助到的来访者。
这是我读《西方心理学史》的第二个启发:不要过早给自己捏标签,它可能在未来限制你。
03 理论的“封口
小米的雷军有一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那么,在心理学历史上,是否也存在封口呢?又是哪些理论飞起来了呢?
《西方心理学史》这本书有好几章都在讲精神分析的发展史。由于对这部分比较感兴趣,我最近还读了另一本专门讲精神分析历史的书,书名叫《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不仅读了这本书,我还听了一些学习精神分析的老师对这本书的解读。
我非常认同一位在美国学习精神分析的华人老师的观点:一个社会流行什么理论,与这个社会的文化和时代背景有关。
弗洛伊德身处在维多利亚时代。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存在对“性”的压抑。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论被后世总结为“泛性论”。他认为,一切心理问题根源都是“性”的冲突。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但如果弗洛伊德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他再提出这样的观点,大家很可能当是个笑话,甚至觉得他有神经病。
又比如,精神分析中有一个重要的学派叫做客体关系学派。你不需要了解他们具体提出了什么理论,你只要知道,这个学派特别强调早期母婴互动对个体后来发展的影响。
为什么这样的观点会深入人心呢?
因为这个观点的提出,正值20世纪上半叶,人们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创伤。战争导致了大量的儿童失去家庭成为孤儿。那些没有成为孤儿的孩子,童年也生活在极度的匮乏和恐惧中。
这时候,有心理学家告诉大家,母婴关系的好坏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这样的观点正好击中了人们的创伤和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渴望。
请注意,我并不是说这样的理论因为贩卖了焦虑而火爆起来了。事实上,同时代也有一些其他的理论。只是因为这样的理论恰好顺应了时代而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这是心理学理论时代的“风口”。
这位老师同时给中国的来访者和美国的来访者做咨询。
他发现,中国人的普遍问题是关系太粘稠,缺乏界限感。于是,那些帮助人们分离和实现个体化的理论就特别有市场。
而美国的情况恰恰相反。独立和界限是美国人的基因,他们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过分强调独立也会给人带来孤独。因此,有关建立关系的理论在美国就特别有市场。
这是心理学理论文化的“风口”。
事实上,不仅是心理学理论,任何一个概念能够流行起来都离不开时代的背景。
我们国家从2014年开始开启了“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浪潮。从那个时候开始,诸如商业思维、互联网思维这样的概念就特别火爆。
后来,又出现了社交媒体、共享经济、O2O等,每一个词都代表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这是我读《西方心理学史》的第三个启发:一个概念的流行离不开文化和时代的影响。
04 写在最后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三个启发。
第一,我们要拥抱那些无法用实验验证的人文科学理论和工具,将他们看作是观察自己、了解自己的工具,但不要成为诊断自己、评判他人的武器。
第二,定位理论虽好,但成也定位,失也定位。
第三,一个概念如果与某个文化群体或某个时代的共同特点契合,就很容易成为流行文化。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