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珠宝首饰

湖北工学院历任院长(张国梁三)

云基奔 2024-03-25 14:41:15

摘要:张是一个深含军武之威的姓氏。滕州大坞张氏,明初由山西忻州移来,始迁者张瓒是汉留侯张良第61世孙。而张良是弓箭的发明者、张氏始祖张挥第80世孙。张挥乃黄帝五子。种族与血

张国梁丨三 朝 英 烈

张是一个深含军武之威的姓氏。滕州大坞张氏,明初由山西忻州移来,始迁者张瓒是汉留侯张良第61世孙。而张良是弓箭的发明者、张氏始祖张挥第80世孙。张挥乃黄帝五子。种族与血液像是一个永不熄灭的火把,大坞张氏这个龙鼻英雄眉的家族,承继了祖先那份敢于征伐的血性胆气。他们生息在滕,凡遇国家有难,一次次挥戈而起,勇往直前,舍生取义,救国救民。滕地生息600年血与火的历史,足以证明这是一个刚凛家族、一个血性家族、一个忠勇家族。

大明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朝廷。大坞张氏诗书传家,科宦相继,连续五世为官,誉传河岱,成为鲁南名门。所以张氏族人十分拥戴朝廷,忠诚朝廷。

明天启二年(1622年)五月十七日,白莲教起义军(以下简称白军)首领徐鸿儒率4万多人攻打滕县城,主攻县城西门。前一天刚刚到任的知县姬文胤,急招人上城墙防守。当时城内兵不足百,民不足千户,众寡悬殊,胜败易见,所以响应者甚少。

我张氏八世祖廷贺公,国子监监生,正因事在家。姬知县人生地不熟,但他在朝廷便知滕县张氏是官宦世家,山西左布政使张中鸿致仕在家,便急匆匆跑到张府,要找中鸿公。廷贺公是中鸿公独子,他闻讯迎在家门,坦言相告:敌情火急,我立即率族人去扼守西门,你速派人去兖州府搬救兵。

廷贺公身材魁梧,文武双全。他送走姬知县,急忙叫齐叔叔中鹄公(时任东昌府训导)的三个儿子养谦、养晦、养静,并召唤来族人与家仆30多人,各带兵器,跑步赶到西门。他看到城上城下,守卫者不足百人,且惶惶不知所措。他大声喝问,众人中竟没有一个军官。他只好勉为其难,要求大家听从他指挥,持弓箭的上城墙,拿刀枪的在城下,齐心合力守住西门。白军数千人呼啸着猛攻西门,其势汹涌,箭镞如雨,用巨木一次又一次撞击城门。城门轰然倒下,白军势众,蜂拥而入。廷贺公率人组成一堵人墙,拼命砍杀,死战不退。廷贺公正当壮年,武功精湛,毫不畏惧,挥舞一杆梭镖呼呼生风,杀入敌群。族人被白军冲散打乱,廷贺公一人孤战,守城无望。他杀出重围,骑马向西直奔赵坡而去。在赵坡他看到业已逃出的家人,却不见年迈的父亲。于是他心急如焚,不顾众人劝阻,飞奔回城寻找父亲。廷贺公重返西门,一路与白军厮杀,终因寡不敌众,身疲力竭,被白军刺中 数枪而壮烈牺牲。

西门失守后,养静公与几个族人合力与白军巷战,边战边撤,退回家中。他决计趁着混乱携带妻子出城避难。妻子是中丞董国光(滕县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官至延绥巡抚副都御使,正三品。中丞是对巡抚的尊称)之女,出身尊贵。养静公年方二十,新婚不久,尚无子祠。他们夫妻二人逃至磨庄,看到路上来来往往的都是白军队伍,只好躲进路边的董家坟地。他俩躲藏了很长时间,仍然“四望皆贼”。于是养静公对妻子说:“我张氏家族世代以忠义闻名,万一被贼人抓到贼营里去,身体受辱,不如自尽。”妻子哭着说“夫家是如此,我家长辈自幼教育我清白是大。我死君可活,君死我岂生。”于是二人撕衣为带,悬于树枝,投缳自尽。

白军连续攻下滕邹峄三县,并控制了大运河漕运,震动朝廷。明熹宗急调四方兵马合力围剿。明军连克周围几县,白莲教首领与精兵强将都龟缩于滕县城内。九月底,明军夺回滕县城,徐鸿儒战败被俘,朝廷立斩无赦,一场叛乱得以平息。

平乱之后,朝廷对忠烈之士进行表彰。明熹宗褒奖张氏柱础一门英烈,下旨为廷贺公建孝烈坊,崇祀于忠义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林俞尧闻知养静公夫妻殉难保节,感叹少年英雄,亲自起草奏折,明熹宗下旨建双烈坊,入忠义节孝两祠供奉。

滕城西门之战,我张氏族人英勇牺牲20多人。我家族当年居滕者不足30户,几近每户都有人牺牲,有人形容当时悲惨情景:“家家举丧事,满门尽白衣”。足见我张氏一门忠烈。

清军入关后,汉人对异族入侵普遍存有抵抗心理。作为明朝官宦世家的大坞张氏家族,更是从内心里瞧不起满人。“忠臣不事二主”,原明朝官员和有功名的人,皆归事农桑,隐逸不出。清前期举行的科举考试,张氏族人从不参加。

清廷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高压政策,要求汉人“剃发易服”,引起激烈反抗。大坞张氏家族的长辈们“宁为束发鬼,不做剃头人”,许多人更是把自己的寿棺从柴房抬到院里,油漆一新,随时准备装殓自己,以死相博,做无声的反抗。整个张氏家族,没有一个男人去剃发。几家私塾里,孩子们书声琅琅,念得却是“宁愿留忠发,不肯剃奸头,穿戴汉服死,不做旗装奴”。清廷派来的县官们在镇子里走了一遍,看到一家家大门洞开,只见棺材不见人,面面相觑,最后无奈离去。

张氏家族伦理观念很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忠孝传家,淳朴诚信,爱国爱乡,乐善好施,因而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在滕邹峄一带比较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大坞张,小坞段,和福杨家也不善。”这段民谣就是在当时流传开来,警示官府三村姻亲血谊,互助互保,民情莫违。清官衙对大坞张几次欲行加害,都感到太过棘手而不得不罢休。

先祖是炎黄,子孙血一样。我的九世祖张宣美(1626—1689),明邑庠员,他誓言不与清廷合作,毅然退学,拒不参加清朝科考。他的行动影响到滕县一大批年轻读书人,其中不少人秘密加入了天地会等反清复明社团。宣美公在家日耕夜读,每月十五组织家人朋友举行祭月活动,视圆月为明朝形象,追念前朝,寄托哀思,以期复明。

宣美公多次受到官衙迫害,但他始终不与清廷合作,直到他63岁去世。有人说他生不逢时,可惜了满腹才华。在清朝长达45年的

压迫下,他始终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时人无不敬佩,后人《祭宣美公》一诗赞誉:

愤忿投笔罢科场,郁结圆月祭大明。

一尘不染香到骨,七尺雄直玉汝成。

宣美公长子心逸公,聪颖过人,博学多识,20岁即在县学任教员,他谨记父亲教诲,拒不参加清朝科考。他教子有方,世人赞誉,四个儿子中两个是国子监学生,一个做县主簿,一个是兖州府学增广生员。康熙元年至二年(1661-1662)鲁南大灾,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心逸公在大坞施设粥厂,救助滕西地区数万饥民,得到兖州府、滕县表彰和百里乡邻好评。

康熙四十五年(1706),大坞张氏四支(中鹤公一支)祖茔已120年之久,需要再辟一块新坟地。已六十多岁的心逸公亲自选地,定址于祖茔左首一道从龙山而来的隆起地脉上,并定名“望天吼林”。望天吼是汉民族尊奉的上古时代一种神兽,威武轩昂,四肢强健,弓腰挺臀,有随时腾跃之势,全身透出一种震撼人心的豪气和霸气。后心逸公三子监生莪公44岁逝世,葬望天吼林为主穴。族人遵照心逸公所嘱,在新坟地的神道左右耸立起两尊望天吼。威武雄壮的望天吼蹲伏在高大石柱上仰天长啸,给人传达出对异族入侵的一种愤懑,对明王朝的一种守望,那随时奋力跃起之势是对恢复汉家江山的一种信心与期待。它充分说明大坞张此时仍坚持保明反清的思想和态度。

大坞张氏在150多年的抗争中,屡受迫害族人流散不少,如张盛美一支大部都去了田桥一带。张氏家族一代又一代的“读书种子”,因没有科举的压力和动力,读书的风气再没有那么浓,家族文化蒙受极大损失,经济社会地位下降很大。直到清嘉庆时期,人们感到复明的想法越来越不现实,家族里的年轻人才逐渐参加科举。清嘉庆戊辰年(1808年)十三世祖涵公考中举人;清嘉庆庚午年(1810年)涟公钦赐举人;清光绪乙酉年(1885年)广寅公授拔贡,家族读书风气才有所恢复。历史证明,在异族侵凌面前,大坞张氏家族具有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已呈颓败,社会上各种道会门繁乱如麻,乱象丛生。咸丰三年(1853年)皖北地区捻军、鲁南地区幅军先后兴起,在周围地区流窜抢劫,直接危及大坞安全。咸丰九年(1859年),我的十四世祖学讷公、学穆公等先辈筹集物资与资金,率领族人开始修筑内长3里(当时滕县城墙内长3.3里)、周长近15里的寨墙。耗时两年,夯筑十万土方,寨墙竣工,终于有了一道安全屏障。

当时富甲一方的大坞,是捻军和幅军的窥觑对象。清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十五日,捻军幅军联合进犯大坞,来自安徽淮亳地区的捻军负责主攻西门。张氏家族的男丁都被召唤去守卫寨墙和七处寨门。当时大坞张氏家族有一个要求,生逢乱世,男丁都要练武功,家家都要备兵器。张氏家族当时有近两千青壮男丁,有一定的自卫能力,一般土匪都不敢骚扰。但面对一万多捻幅联军,敌我力量相当悬殊。

我的高祖尚黎公,当时38岁正值壮年。他能文能武,豪爽义气,威猛壮毅,平日里家族事多倚仗之。尚黎公义勇当先,率族人凭寨墙相拒。捻幅联军发起一波又一波冲锋,攻势甚猛,西门被突破。尚黎公闻报率人驰援西门。他立身鱼市街中央,手持一杆长刀,横刀拦截,左右砍杀,不幸被乱军从腋下刺中要害,壮烈牺牲。其长子广曾冲上前杀敌救父,继而又被乱军砍杀致死,一时间父子同时捐躯。广曾公“时未及冠”(古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张氏男儿之勇猛,前赴后继,拼死不退,勇挫敌锋,掩护妇孺老少从东门撤出。用冷兵器以一比五,难以取胜,镇子终被捻幅联军占领,家家户户都被洗劫一空。

辛酉保家之战,张氏家族牺牲59人(其中学字辈11人,尚字辈27人,广字辈20人,崇字辈1人),家仆20多人。乱军退后,皇帝下旨众烈士入义烈祠祭祀。后人有诗《祭辛酉大坞张氏英烈》:

悲恸摧古镇,一街白衣人。

英魂眷故土,雄气直干云。

大坞是张氏家族聚居地,民国时期大坞镇上约一万人,大坞张约占90%。1924年大革命开始时,大坞已有共产党人在活动。1927年,在共产党人和参加过福建武夷山农民运动的张崇节、张崇范(二人系泉盛茶庄主人,其祖先从清同治十一年开始经营武夷山茶叶)共同推动下,大坞成立了农民协会,开启了凫山地区农村革命的先河。大坞有多名青年在曲阜二师、滋阳(兖州)第四乡村师范读书,滕县共产党人1930年开办的国民书店,都给大坞带来革命的新文化、新思潮。

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生张迪生(狄生,1935年参加革命,建国后曾任江西省委副书记),滕县国民书店王子祯(曾任大坞小学校长,1930年中共滕县支部成员),张宪唐(抗日烈士,曾任中共邹县抗日政权区长)等一批共产党人都曾生活在大坞,在大坞播下了革命火种。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战爆发,一向有着爱国传统和血气之勇的张氏家族,纷纷拿起武器,保家卫国,抵御外辱。抗战初期,大坞张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有张肇翼、张崇隍、张崇珏(共)、张英姐妹、张肇澍等十多人。以后又有不少青年参加了在附近地区活动的滕县县大队、凫山县武工队、湖东独立营、鲁南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当时在湖东地区影响最大、人数最多而又最令人遗憾的是以张崇隍为首的一支队伍。官兵100多人,原是大坞镇保安武装,多系张氏子弟。这支队伍受国民党员张裕坡等人策动,集体加入滕县国民党抗日县长周同领导的保安十四旅,队伍扩大后张崇隍任营长。抗战前三年,他们与共产党精诚合作,配合或参加八路军在微山湖两岸进行的一些战斗,他们身上还表现出杀富济贫的味道。这支队伍装备较好,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对日军特别是滕县一带的汉奸很有震慑力。1940年夏天开始,他们受蒋介石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影响,由联共走向反共,只有少数觉悟者脱离国民党参加了八路军。

参加八路军的张氏族人,在共产党的教育下思想觉悟得到提升,战斗能力得到增强,革命立场坚定,他们有的在战斗中牺牲,有的受重伤导致终身残疾,有的在战火中锻炼成长为县级、地厅级领导干部,是我大坞张氏家族的光荣和骄傲。从以下四个事例,足以看出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张肇翼(1923-2019),1938年7月滕文中学毕业后,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后编入八路军苏鲁支队,升入主力部队后编为115师教二旅五团),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支队宣传队指导员、五团七连指导员。在战斗中,每次冲锋号响起,都是他第一个起身冲锋,不怕牺牲,深得战士们爱戴,多次受上级表扬。1942年他从部队调到地方工作,先后任临沭县区委委员、诸城县常山区委书记、诸城县委组织部长、胶县县委副书记。建国后,历任青岛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武汉测绘学院党委副书记、武汉工学院副院长。

张崇璜(1915-1992),抗战爆发前是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学生,该校1932年即建立了地下共产党支部。抗战爆发后,学校党支部组织一批先进分子去延安,他带头报名。1938年他抵达在延安后,在抗大任教并加入共产党,后抵达抗日前线。在一次对日作战中,他不畏强敌坚守前线,顽强战斗,双双对峙中被敌弹击中,身负重伤被抬下火线。当他伤愈归队时岗哨很惊讶,同志们认为他已经牺牲。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二野任参谋,随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解放后先后任重庆航空局人事科长、政委。1962年调任南京航运局局长。文革后担任交通部南京河运学校(现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张崇珏与两个妹妹都是共产党员,他们思想上深受四姑夫张宪唐进步思想的影响。张宪唐的叔叔任聊城县长,他对张宪唐说:真正抗日的只有共产党,共产党是有希望的。张宪唐在家乡拉起一支100多人的抗日队伍,自愿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张崇珏、张英兄妹三人一齐参加了队伍。组织上安排张宪唐去当区长,他在战斗中光荣牺牲。张崇珏兄妹领着队伍在滕邹泗三县山区,艰苦卓绝,打了八年游击战。新中国建立后他们分别担任县级领导干部。

张肇澍(?-1947)参加了中共滕县县委在善堌举办的抗战培训班,后编入八路军苏鲁支队二大队。部队遭遇土顽势力攻击,被迫向抱犊崮方向撤退,他与十几个同志殿后掩护,在旱河子战斗中受伤被俘。他父亲张保华闻讯花钱托人把他保出来。他养伤期间在地方上参加了共产党。他积极完成好组织交办的任务,动员秘密党员张崇见担任双料村长,为我党我军获取情报,掩护交通线。1947年,他被还乡团抓住,敌人凶残地将他与其父张保华一起活埋。牺牲时他英勇不屈,土已经埋到胸口,他依然连声高呼“共产党万岁!”

从明朝到民国,我张氏族人在国家有难之时,挺身而出,慷慨赴难,彰显出英雄品质。他们不愧是血性儿郎,没有愧对张姓的军武之威。他们是我们的乡恋,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更是我们站立在这块土地上的魂和根!

三朝英烈,我族精神,与山河同在,彪炳千秋,永垂不朽!

2019年7月初稿于历山清风河

2020年2月定稿于章丘望湖楼

注:本文历史资料,明清部分根据《古滕张氏族谱》整理;民国部分依据《中共鲁南区党史大事记》《张兆翼回忆录》等老同志口述历史整理。

张国梁,字嘉树,笔名嘉树迎风。男,1955年出生于山东省滕州市一个耕读世家。中共党员,曾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山东省委国家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山东省委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山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山东省新闻发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墨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理事、山东省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