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湖结局影评(性本恶伊甸湖观后感)
云基奔 • 2024-02-28 20:24:48 • 次
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伊甸湖》。是一部老电影了,没有看过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这是一部恐怖片,我个人很喜欢恐怖片,经常会在网上找片源。说实在的,《伊甸园》在画面和剧情上的恐怖指数都不是很高,最起码对于我这种爱看恐怖片的人来说是这样的。但是这部电影所表现和传达的信息却让人有种不寒而栗之感,凶残、冷漠、暴躁、自私又懦弱,影片从几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身上直面人性的初始和根本。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首先想到的是荀子的性恶论,“人之生也固小人”。人性本恶这一观点虽然让人有些难以接受,但我觉得却基本属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如果真的需要一个明确的标准,很多人或者说几乎所有人都没办法下这个定义,一家之言也无法服众。但是如果有一件具体的事情发生了,就比较容易做出判断,顶多只会因为旁观者的立场不同而存在不同的观点而已。那判定者对于这些善与恶又是如何确认的呢?在我看来其思考方式来自于一个人成长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生命初生,求生的本能会制造出一些你我眼中的恶;幼童懵懂,他们很容易进行随意的杀戮,没有怜悯也没有善念。有人会说这是因为他们还小,还不懂事。然而正是因为他们还小,还没有受到周遭环境影响的时候,孩子们所表露出的才是天性、本性。他们也还没有接受足够的教育,在孩子长大之后,他们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善恶观,他们才会学会用文明去抑制或掩盖内心的恶。但是不要拿孩子还小不懂事这个理由,没有经过修饰和隐藏的才叫做天性。生命本身都是充满残忍和血腥的,所以才需要有文明来妆点。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性中就没有善了,我从不否认人性中的怜悯与善意,我也看到过许多来自他人的善举,但这些种种都是经过后天的教育塑造而成的,这些善念都只是一种习性而不是本性,生物的本能从不曾有过善良,以前如此,以后也这样。人的天性本性始终是恶的。
在影片开头,导演借有一段广播表达了部分观点“无力的家长无法控制自己孩子的行为”,“要把尊重的思想带入学校和社区”,“让家长去参加如何为人父母的课程”“孩子需要学东西”。而这些种种所带来的后果都在影片里得以体现。
片中,家长看起来就像是专横的暴君,全是凭借咒骂体罚来管教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完全掌控住了自己的孩子,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家长的无力。他们没有办法也没有选择,除了打骂之外,根本无法与孩子交流。成长环境决定孩子的品信和将来。这种暴力教育,久而久之就会扭曲掉孩子的内心,暴力因子会逐渐滋生并随着他们的成长而日渐壮大。
突然想到了网络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通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为人父母,是大多数人都可以有的体验,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成为合格的父母呢。很多的家长总是自认为对孩子好,习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的身上。之前看到过这样一条新闻“曾被送入网戒学校的16岁少女伤父弑母”,新闻讲述的是犯罪嫌疑人因被父母强制送入网戒学校怀恨在心,捅伤父亲杀死母亲。之所以提到这篇新闻是因为新闻中的父母就是一个和影片中一样的典型。父母缺少和女儿的沟通交流,在女儿面前维持的都是一副严厉的形象。不顾女儿的反驳与拒绝,强行将其送入了网戒学校。对于网戒学校,相信大多数人都有了解。16岁的少女在网戒学校里经历了四个多月的折磨,最后从里面成功逃脱。她心中的怨恨与怒火让她做出了这种恶。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双方应该是平等的身份,要有平等的交流。
此外,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就像一句俗话说的那样: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电影中,那几位家长都是一些粗暴自私又蛮横的人,抢车位、满嘴脏话、逃避责任。本来可以有说有笑的,当一听说自己的子女戳破了主角的后车胎,立马变了一副嘴脸:“不是我的孩子。不是我的。”
在最后的场景中,原本还在帮助女主角的大人们,当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更是直接撕去了伪装,“这里是我们说了算。”有了这种的父母,孩子会成长成影片中的样子也就丝毫不觉奇怪了。
为人父母从来都是人生所必须学习的课程。
影响孩子的除了父母,还有就是那些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在影片中一起行动的有六个孩子,五男一女,算是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有一个负责发号施令的统治者——布莱特,还有三个追随者以及两个懦弱的从属者。这就构成了一种比较稳定持久的阶级结构,即某种强权结构。这使得男主角史蒂夫在被孩子们抓住折磨的时候,哪怕有个别孩子认为这件事情不太好但也不会出面阻止,反而在布莱特的威胁之下所有人都成为了帮凶成为了参与者。这个场景也是整部电影最为压抑的地方,前期虽然双方有矛盾,但是冲突并没有上升到这种伤人性命的程度。这个地方可以说的东西有很多,强权引导下的集体之恶也开始向集体自发的作恶转变。在之后,原本还需要布莱特强制要求的几个人已经开始自发堕落。
强权引导下的集体之恶是最能凸显人性中的懦弱与自私的。如果其他几个一开始没有想伤害男女主角的孩子能够勇敢地拒绝布莱特,那么故事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可是他们并没有,他们也不可能会有。因为人都是自私的,为什么要冒着与布莱特反目甚至是被欺负的代价去拒绝伤害陌生人呢?哪怕为此会要了男女主角的命?影片中将这一点表现到极致的是那个六人群体之外被孤立和欺负的小男孩亚当。
在女主角珍妮一个人想要逃出伊甸湖去求救的时候,刚好碰到了亚当,因为伤势以及不认路,珍妮求助了亚当,希望亚当能让他的母亲带珍妮进城。但亚当却欺骗了珍妮,并将其带入了与布莱特等人约定好的埋伏圈中。
这一个情节我特地反复看了多遍,就是为了观察亚当的表情。当珍妮问道“我们为什么不跟着路标走?”的时候,亚达没有任何犹豫“这条路更快一点。”第一次看的时候不了解,还在想这个被弱弱的小男孩是要爆种的节奏。之后的每一遍,看到这里我心里的寒意就加深一分。亚当会不清楚珍妮被抓到的后果吗?就算他真的不清楚,也可以选择假装没有看见过珍妮,反正又没有人能知道,但可能是找不到就会被布莱特等人殴打吧,所以他选择了欺骗珍妮。让珍妮落入了布莱特等人的手中,面临被烧死的危险。
在珍妮从火场逃脱的时候,布莱特用亚当当做人质,想要胁迫珍妮回来,并威胁说珍妮要是不回来就烧死亚当。然后亚当就大声地向珍妮呼救。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对亚当的怒火上升到了顶点。如果珍妮为了救他回来了,那么情况很明显——珍妮会被活活烧死。亚当会不知道吗?不可能不知道的。但他还是喊了,因为珍妮死了和他无关,哪怕是因为他而死。庆幸的是珍妮没有回来。
人性中的懦弱与丑恶不管是哪个民族都一样,这是人类共通的天性。
全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句话,一句是布莱特说的“你知道监狱是什么样子的吗?你进去过吗?你老头进去过吗?”教育不足的后果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另一句就是结尾处那位死去了女儿的妈妈说的“他们还只是个孩子。”
这又让我想起02年的蓝极速网吧事件和06年的北京少年虐杀案。前者造成了24人死亡、13人不同程度受伤,但4名青少年中一人因不满14岁而免于刑事责任,另外三人也因未成年仅分别被判两人18年和一人7年,其中有一人更是在法庭上拒绝道歉。整整24条生命,用总共43年的牢狱之灾就抵消了。后者是四名青少年残忍虐杀了一位36岁的妇女,而后分别被判17年、14年、17年、和9年,其中两人为17岁,另两人则分别为19岁和16岁,哪怕年龄已满18周岁,也仅仅被判17年,别说死刑了,连无期也没有。
他还只是个孩子……他的本性其实并不坏……他也不是故意的……他还不懂事……我看到过太多这样的话语,乍一听感觉挺可伶的,但错了就是错了,不管是谁,做了恶就要承担,自己或者其他人,总要有人来担着,而不是把责任丢给年龄。想到了一句很喜欢的话:上帝创造的世界一定是公平正义的,如果有人犯了错,他就该支付代价,当断手的断手,当断脚的断脚。如果人犯了错又能不支付代价,那谁还相信上帝的荣光呢。我不信上帝,但我选择信这句话。
最后我要做一点声明,在我前文所提及的一切善与恶都是建立在人类道德观念之上的。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么一切都是为了生存,是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演变。因为我们都想更好的活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