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素加氧酶的作用(ARDS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云基奔 • 2024-03-30 06:08:27 • 次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最常见的急性呼吸衰竭。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为ARDS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尽管ARDS治疗策略在不断改进和更新,ARDS的病死率仍高达30%以上。ARDS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始终备受关注。
1 ARDS的过去
1967年Ashbaugh首先提出并描述ARDS,他们收治的12例ARDS患者中死亡9例,对其中7例尸检后发现肺部典型的病理改变:肺重量增加,变硬,肺切面与肝类似;光镜下肺毛细血管充血、扩张,广泛肺泡萎陷,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泡内有透明膜
形成,部分有明显间质纤维化。4年以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被正式推广采用。根据病因和病理特点不同,ARDS还被称为休克肺、灌注肺、湿肺、白肺、成人肺透明膜病变等。1992年欧美危重病及呼吸疾病专家召开ARDS联席会议,以统一概念和认识,提出了ARDS的概念、诊断标准及特点。1.1 A代表急性而非成人 ARDS并非仅发生于成人,儿童亦可发生。“急”是ARDS的起病特征。因此,ARDS中的“A”由成人(adult)改为急性(acute),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2 急性肺损伤(ALI)与ARDS是连续的病理生理过程 ALI是感染、创伤后出现的以肺部炎症和通透性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强调包括从轻到重的较宽泛的连续病理生理过程,ARDS是其比较严重的阶段。
13 ARDS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肺部表现 ARDS是感染、创伤等诱导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在肺部的表现,是SIRS导致的MODS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以肺损伤为主要表现,也可继发于其他器官功能损伤而表现为MODS。
14 1994年欧美联席会议上制定了ARDS诊断标准:急性发病;X线胸片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渗出性改变;氧合指数[PaO2(mmHg)/FiO2(%)] <300mmHg(1mmHg=0133kPa);肺动脉楔压(PAWP)≤2.39kPa,或无左心房高压的证据,达上述标准为ALI,氧合指数<200mmHg为ARDS。欧
美联席会议后,此ARDS诊断标准广泛应用于临床。15 ARDS的机械通气策略 1972年,Pontoppidan等提出ARDS机械通气策略为:潮气量12~15mL/kg体重;呼气末正压(PEEP)0.49~0.98kPa。并认为这样的通气策略惟一的副反应是低碳酸血症。
16 ARDS病死率高 1982年美国科罗拉多州3家医院为期1年的调查示,ARDS的发病率为89%,总体病死率高达65%。1995年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对1983—1993年918例ARDS患者进行分析发现,10年间ARDS的病死率有下降趋势(由50%~60%下降至30%~40%),全身性感染(sepsis)和创伤是导致ARDS的死亡主要原因。患者年龄、病变严重程度、导致ARDS病因以及是否发展为MODS均是影响ARDS预后的主要因素。全身性感染导致的ARDS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于其他原因引起的ARDS。
2 ARDS的现在
21 ARDS诊断标准的更新 1994年欧美联席会议提出的ARDS诊断标准沿用17年,其可靠性和有效性一直备受争议,在临床应用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2011年欧洲重症监护医学会依据ARDS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研究新证据,在柏林会议
上提出了新的ARDS诊断标准草案,2012年该诊断草案经荟萃分析进一步验证并简化发表在JAMA上。该标准依据氧合指数将ARDS分为3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不再使用ALI的诊断标准;对ARDS起病时机进行了规定;加入了PEEP对氧合指数的影
响;剔除了PAWP对心功能不全的诊断;临床可以借鉴X线胸片,协助对ARDS中重度的分层;同时诊断提出了导致ARDS的一些危险因素。
22 ARDS的早期预防 预防ARDS是临床医生十分关注的问题。(1)肺健康患者亦使用小潮气量通气:研究发现对于非ARDS的患者,即使应用常规的潮气量也可诱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导致ARDS。目前建议即使是肺健康的患者,机械通气时潮气量由传统的10~12mL/kg体重降低至6~8mL/kg体重,预防ARDS的发生。(2)限制性液体管理:高通透性肺水肿是ARDS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在维持循环稳定、保证组织和器官灌注的前提下,限制性液体管理减轻或避免肺水肿有助于预防
ARDS的发生和发展。(3)抗血小板聚集:凝血系统的激活促进ARDS肺损伤的发生和发展,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抑制凝血系统和血栓形成,有助于维持肺毛细血管的通畅性,发挥肺保护作用。(4)使用他汀类药物:动物实验显示,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抑制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抑制白细胞黏附和自由基的生成,进而预防ARDS的发生和发展,并改善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其临床应用仍有待进一步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RCT)证实。
23 ARDS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231 个体化设置小潮气量通气 小潮气量通气是ARDS病理生理改变的要求和结果。自1998年ARDSnet研究显示小潮气量(6mL/kg体重)显著降低ARDS患者病死率以来,小潮气量通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ARDS患者由于病因、病变类型和病变累及范围不同,导致肺的不均一性,患者正常通气肺泡的数量和容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后的研究发现不是所有ARDS患者都适合6mL/kg体重的潮气量,提示ARDS潮气量设定需要个体化。依据气道平台压、肺顺应性和应变来个体化滴定潮气量
可能更为客观。目前研究认为,潮气量6mL/kg体重时若气道平台压仍在274~294kPa以上,需考虑进一步降低潮气量;有研究发现,肺顺应性越好,患者所需潮气量越大;肺顺应性越差,所需潮气量越小;低功能残气量(FRC)患者需要小潮气,而FRC较高的患者则可能应给予较大潮气量。
232 肺开放策略 肺开放策略(openlungandkeeplungopen)是ARDS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基本组成。ARDS患者应在充分肺复张(RM)的前提下,采用适当水平的PEEP进行机械通气,这一观点已被广大临床医生接受。充分RM是应用PEEP防止肺泡再次塌陷的前提。实施RM应该考虑患者肺的可复张性。对高可复张性ARDS患者(可复张肺组织>9%)应考虑相对积极的RM;对低可复张性ARDS患者RM可能会加重肺损伤。PEEP的滴定需要床边、实时、简便。ARDS患者应该使用高PEEP还是低PEEP仍存争议。近期的临床研究及荟萃分析均未得到阳性结果,可能与未区分ARDS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肺可复张性高低有关,进一步分析显示中重度ARDS(氧合指数<200mmHg)使用高PEEP能改善患者预后。对于PEEP选择的方法仍存在争议,ARDSnet法、氧合法、PV曲线法、CT法等传统方法存在种种不足;肺牵张指数法(stressindex)随着软件的开发,也逐渐走近床边;跨肺压的实时床旁监测已成为可能,跨肺压导向的PEEP滴定为临床医生提供新途径;利用潮气量和膈肌电活动(EAdi)比值来滴定最佳PEEP,为PEEP选择提供全新的视角。
233 俯卧位通气是肺开放策略的必要补充 ARDS病变分布不均一,重力依赖区更易发生肺泡塌陷和不张,相应地塌陷肺泡的复张较为困难。俯卧位通气降低胸膜腔压力梯度,减少心脏的压迫效应,以上效应对于轻中ARDS患者可能并不明显,还有增加并发症的风险,但对于重度ARDS患者(氧合指数<150mmHg)长时间俯卧位通气(>16h/d)可以改善氧合,降低患者病死率。所以俯卧位通气是重症ARDS患者救治中很重要的救援措施之一。
234 高频震荡通气(HFOV) HFOV是重症ARDS患者顽固性低氧血症的救援措施之一。Meta分析纳入了近10年内的8项小型RCT,HFOV组患者在治疗前3d的氧合明显改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新近发表的两项HFOV治疗ARDS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OSCAR和OSCILLATE)发现和保护性常规机械通气相比,早期应用HFOV并未能降低ARDS病死率,在OSCILLATE研究中甚至因为HFOV组患者病死率高于对照组而终止了研究。后期分析发现这两项研究在HFOV机械通气设置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且HFOV组镇静肌松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高于对照组。HFOV在重症ARDS患者中的应用还需要深入探索,甚至目前有学者认为HFOV不适于常规用于ARDS治疗。
235 体外膜肺氧合(ECMO) ECMO是重症ARDS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ECMO是通过体外氧合器长时间进行体外心肺支持,代替或部分代替心肺功能的支持治疗手段。一方面能够保证充分氧供给以及二氧化碳清除,另一方面ECMO的治疗突破了以往小潮气量-高碳酸血症的矛盾,使得重症ARDS患者在接受ECMO治疗期间可接受充分肺休息的机械通气策略(更低的潮气量、低呼吸频率和适当的PEEP),显著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此外,无泵的动静脉体外肺辅助(pECLA)也可安全有效地清除体内的二氧化碳,保障ARDS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但改善氧合能力有限。2009年CE
SAR研究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用ECMO治疗重症甲型H1N1流感并发ARDS患者的多中心研究显示,对病因可逆的严重ARDS患者,ECMO能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近期有研究探讨依据维持ARDS目标氧合的跨肺压来选择ECMO治疗时机。研究显示,以增加PEEP、维持目标氧合,吸气末跨肺压达到2.45kPa以上即开始ECMO治疗,优于以平台压高于2.94kPa为目标的ECMO治疗时机。由此可见,ECMO已成为重症ARDS患者的一线治疗,对充分RM、俯卧位通气、HFOV和NO吸入等措施仍然无效的ARDS,应早期应用ECMO,以跨肺压来指导ECMO治疗时机可能更客观。
236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 NAVA是具有肺保护作用的新型通气模式。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NAVA在肺保护方面有下列突出优势:(1)改善人机同步性,利用EAdi信号触发呼吸机通气,与自身呼吸形式相匹配。(2)降低呼吸肌肉负荷。NAVA能保持良好的人机同步性,且滴定合适的NAVA水平,从而提供最佳的压力支持,使得患者呼吸肌肉负荷显著降低。(3)有利于个体化潮气量选择,避免肺泡过度膨胀。NAVA采用EAdi信号触发呼吸机送气和吸(呼)气切换,通过患者自身呼吸回路反馈机制调节EAdi强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个体化潮气量选择。(4)增加潮气量和呼吸频率变异度,改善呼吸系统顺应性,研究表明NAVA潮气量大小的变异度是传统通气模式的2倍,更加接近生理。
(5)有利于指导PEEP选择。由于ARDS大量肺泡塌陷和肺泡水肿,激活迷走神经反射,使膈肌在呼气末不能完全松弛,以维持呼气末肺容积,防止肺泡塌陷,这种膈肌呼气相的电紧张活动称为TonicEAdi。动物实验中发现当TonicEAdi降至最低的PEEP水平即为EAdi导向的最佳PEEP。
237 无创通气用于早期轻度ARDS治疗 2012年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无创通气能够降低早期ALI患者气管插管率(1/21对7/19,P<0.02),同时有降低住院病死率的趋势(1/21对5/19,P<0.02)。虽然该研究因样本数偏少(40例)而受到质疑,但研究结果仍提示针对早期轻度ARDS患者,无创通气可作为有益的治疗尝试,避免此类患者的有创机械通气。无创通气还可用于ARDS患者的序贯性撤机。有研究表明,对机械通气原发病已经控制的ARDS患者,如PEEP+压力支持(PS)≤2.45kPa,氧合指数>200mmHg,并且吸氧浓度<60%,早期将有创通气转为无创通气能够降低患者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
24 影像学对ARDS诊断及治疗的意义
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增加对于ARDS病理生理改变和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促进了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建立和实施。超声检查具有便捷、无创、可重复的优势,肺部超声检查体现了近年来重症超声的临床应用进展。有研究发现跨膈压和膈肌增厚率随着呼吸负荷增加而增加,两者显著相关。此外,在大量"证医学研究的基础上,2012年重症肺部超声的临床应用指南发布。指南指出气胸的超声影像特征为:胸膜滑动征(pleuralsliding)消失、肺搏动(lungpulse)消失、B线缺失、出现肺点(lungpoint);肺间质综合征特征性表现为出现起源于胸膜的B线;肺实变的特征为胸膜下低回声区或出现组织样超声结构,并可依据区域内出现的支气管气相、支气管液相、血管影像、彗星尾伪影等判断导致肺实变的原因;胸膜渗出的特征则为壁层胸膜和脏层胸膜之间的液性暗区。胸部CT不仅用于ARD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情变化,还是评价ARDS肺组织复张和PEEP滴定的金标准。通过计算ARDS塌陷和通气不良肺组织容积的减少,胸部CT可以准确评价RM、PEEP引起的RM程度。另外,通过测定肺组织区域内所有体素的CT值,以正常肺组织CT值频数分布作为参照,从而理解不同通气状态的肺组织容积及重量(塌陷、通气不良、正常通气和过度通气肺组织),从而更精确的指导治疗。
25 ARDS的药物治疗 ARDS仍然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措施。2010年多中心RCT显示,重症ARDS(氧合指数<150mmHg)早期、短疗程(48h)应用顺式阿曲库铵可明显提高人机同步性,降低呼吸肌氧耗,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改善氧合并降低病死率[。提示对于重症ARDS患者早期、短疗程应用神经肌肉阻滞剂有益。糖皮质激素治疗ARDS的疗效仍未能明确,目前研究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无法预防ARDS的发生,对于病毒(如H1N1等)感染导致的ARDS,早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有害,因此不建议在此类患者中早期应用。β2受体激动剂具有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肺微血管通透性及促进肺清除等作用,但多中心双盲、RCT显示,雾化吸入β2受体激动剂不能使ARDS患者获益。而静脉注射β2受体激动剂更可能增加ARDS患者的病死率。因此,目前不推荐ARDS患者接受β2受体激动剂治疗。
3 ARDS的未来
31 新的机械通气理念 变异性通气(variablemechanicalventilation)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按照一定的变异性(随机变异或生理变异)进行变化的机械通气模式。这种通气模式不是简单通气参数的变化,而是符合一定规律的通气参数的变异,可能更符合患者生理需要。临床及动物研究均发现变异性通气能改善ARDS氧合和肺顺应性,促进肺泡复张,减轻肺损伤。有研究发现,变异性通气可以促进重力依赖区塌陷肺泡的复张,增加相应区域血流分布,有肺保护作用。可能的原因为变异性通气过程中产生与患者需要相匹配的不同的气道压力和吸气时间,从而使得不同时间常数的肺泡达到最大程度的复张和稳定。Gama等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压力支持变异性通气可以明显改善ALI动物氧合。变异性通气的肺保护作用尚须进一步研究。持续负压通气颠覆了传统的正压通气理念,更接近生理性呼吸及胸腔压力的变化。有研究显示,持续负压通气可明显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降低跨肺压、改善血流动力学,为ARDS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但仍需通过进一步研究及实践来评判。
32 床旁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电阻抗断层图像技术(EIT)是一种利用电阻抗成像的新型影像技术。EIT测定肺组织通气状态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通过与胸部CT、PET、ECT、重复呼吸氮气洗出方法等的比较,EIT不仅对于正常肺组织而且对于ARDS等不均一性病变的肺组织,都可以准确测定整体和局部肺组织通气状态的改变。从而有可能指导PEEP和潮气量滴定、判断肺的可复张性、监测呼气末肺组织电阻抗(EELI)动态变化等,由于其具有无创、无放射性、简便以及床旁应用的特点,很可能成为ARDS肺保护性通气的研究的热点,在今后广泛应用于临床。
33 基因治疗 在过去十年中,已发现许多分子机制大大提高我们对ARDS的发病机制的认识。虽然,这些新的分子机制尚未被引用到临床,成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这些方法可能是治疗ARDS的希望所在。如研究发现Na+K+ATP酶的高表达可促进正常肺泡和ARDS受损肺泡水肿液的清除,而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增加Na介导的Na+K+ATP酶浓度,增加细胞内cAMP水平,显著增加ARDS受损肺泡水肿液的清除;白介素(IL)10是ARDS肺部炎症反应的重要抗炎因子,研究发现移植术前12h从气管内用腺病毒载体人IL10灌注体外肺,可以减少肺移植后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肺血管阻力、改善氧合;血红素加氧酶(HO)可诱导产生亚型(HO-1),有抗炎、抗凋亡作用,对于低氧、流感病毒性和内毒素介导的肺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
34 ARDS损伤修复———干细胞的应用 ARDS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促进损伤肺有效修复可能是ARDS治疗的关键所在。干细胞通过直接修复及其旁分泌作用可促进肺损伤的修复。此外,干细胞还可以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使得保护性基因在肺组织选择性和持久的表达,针对损伤局部提供治疗蛋白。虽然目前干细胞治疗的研究还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针对疾病本质的干细胞移植治疗,为ARD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治疗ARDS的可能机制包括:(1)直接修复作用。MSC可归巢到损伤肺组织局部,移植入损伤肺组织,并分化为肺组织细胞发挥修复作用。(2)免疫调节。MSC不仅具有归巢至损伤肺组织和多向分化潜能,还能作为免疫调节细胞,分泌各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免疫递质,与在损伤组织中抑制免疫及调节炎症反应。(3)促进肺水清除。MSC能恢复或增强肺泡液体清除能力,与主动转运肺泡液体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MSC能促进受损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的修复,维持肺血管屏障的完整性,改善其通透性。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