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克己复礼的一日是什么意思(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
云基奔 • 2024-03-12 04:30:00 • 次
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第十二
第十二篇,有孔夫子的学生,还有其他人问政。
比如说颜回问仁,仲公问仁,司马牛问君子,哀公问政,齐景公问政,还有子张问明,子张问德。
整个第十二篇,不同的人问政,问君子,问仁,问德,问明,孔夫子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特点和他所从事的事情,给予不同的回答。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仁,从每个不同特点的身份的人身上,有不同的体现。
颜渊问仁,颜渊就是颜回,孔夫子的得意门生。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想,颜回是以修己著称,以德行著称。
颜回非常注重修正自己,让自己的身心行为合于道。
所以颜回问孔夫子,什么叫做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复礼”就是“仁”。
我们先讲“复礼”,返回,回归礼,这称为复。
“克己”,克己身,克己欲,克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信念,都称之为克己。
从我们为礼的行为当中,我们不停的修正,克服自己,让自己归于礼,这个时候称之为仁。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欲望,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杂念,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情绪。
当欲望,情绪,杂念升起之时,就会越礼。
比如说我们有了欲望,就会拿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有了情绪,就会口出恶言伤害他人。
比如说我们有了贪念,就会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就会做越距的行为。
所以要想让自己合于礼,我们要懂得克制,克服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情绪,克服自己的贪念。
这个时候我们的行为合乎于礼,自然就是仁的。
那何为不仁呢?
如果我们说的话,不在意别人的感受,是伤害他人的,这就是不仁。
比如说我们出门购物或者去车站乘车,乘飞机,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去插队,就说明我们内心并不在意他人的感受,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如果我们懂得克己,就是在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怎么可能因为一己之私,就贸然去插队,影响他人,这就是不仁。
如果我们真的有急事,我们也要合乎礼去跟对方商量,请求,说你看我的飞机,我的火车马上就要延误了。
当我们合乎于礼的时候,去请求对方,别人同意我们去插队,这个就合乎于礼。
我们再讲生活当中其他的事情,也是一样。
说我们在一个团队当中,或者和陌生人讲的话,为何会伤害他人呢?
没有仁,没有礼,没有考虑过他人的感受,故而才出口伤人,既没有仁,又没有礼。
如果我们在意的是他人的感受,怎么可能出口伤人呢?
我们凭什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去伤害他人呢?
这就是没有礼,不懂的克己。
当我们懂得克己的时候,就会去在意我这番话,说出来会不会伤害他人,他人是否可以接受。
我们做生意也是一样的。
如果是为了自己的私欲,为了自己的欲望,不在意他人是否能接受这个产品,不在意他把这个产品拿回去之后,是否可以正常的使用,这都是因为自己的贪欲,欲望起。
我们不在意他人所产生的那个结果,我们不在意这件事情对他人是否有利,都是站在自己的欲望、情绪和贪念去考量,这就是不仁。
一个有仁德的人,每一个思维所讲的话,行为都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的。
他买了我这个产品拿回去能不能好用?
如果我说出了这样的话,对方会不会伤心?
我做出这样的行为,是不是会损害他人?
所以当我们一个人内心有仁的时候,我们的行为自然就是合乎礼的,自然就会懂得克己。
我们反之,就是修身的次第,先要懂得克己,克服自己的欲望、情绪、贪念,做到心中有他人,就会合乎礼。
当我们通过克己合乎礼,自然内心就会生长这种仁德,仁爱之心。
当我们有了仁爱之心,就不需要克己了,我们的行为自然就是合乎礼的。
当我们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就是在克己,我们克己以后,不会随意的指责、批评、伤害他人。
如果我们还在随意批评、指责他人,就说明我们自己不合乎于礼,说明我们内在是缺少仁的表现。
我们这个时候就要思考了,那难道别人犯了错误,我们不该说吗?该说。
如果我们是有仁德的,“发而皆中节”,我们会考虑适度。
那何谓有仁德呢?
我们是为了他好,那我们既然是为了他好,就会考虑我说的话的轻重,对方当下是否可以接受。
如果我们真心的是为了他好,即使我们说的很重,对方也可以接受。
但我们更多的时候并不是出于仁爱之心,只是我们自己的情绪和贪念,只是我们在逞口舌之力。
我们去指责批评他人,这个时候别人受到的就是伤害,也就说明我们自己没有礼,没有仁。
“礼之用,和为贵”。
如何才是合乎礼呢?
当我们内心是有仁爱之心的,即使我们在指正别人的错误,也在思考“礼之用,和为贵”。
我用出来的话,用出来的方法,所做出来的行为,是大家觉得舒服的,可以接受的。
这个称之为“和”。
所以当我们内心有仁爱之心,所做出来的行为是有分寸的,是有尺度的,是懂得调和的。
比如说我们再说一段话说重了,会发现对方有一些难过,我们自然就会往婉转的讲。
如果我们在婉转的讲,发现对方听不懂,我可能会变成严厉的讲。
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是仁爱之心,是为了对方好,我们就会不停的调整自己的分寸,让它取中,去适度。
如果我们是用情绪在讲,用贪念在讲,用我们的表达欲望在讲,这个时候是没有尺度的。
没有尺度,所达到的结果,自然是不合,大家是觉得不舒服的状态。
我们对朋友的建议,也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只是逞口舌之力,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做事情,就会伤害到他。
可是如果我们是帮助他的,有仁爱之心,就知道什么话该讲,什么话不该讲,该讲到什么样的分寸,才是适度的。
所以其本质就在这个“仁”上,当我们有了仁,讲的话,做出来的行为,就会合乎于礼,就是在克己。
如果没有这颗仁爱之心,讲出来的话,就是伤人的,做出来的行为,就是损害他人的,实在是不仁德的表现。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日”指的是这一天。
如果在这一天当中,我们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说了“天下归仁”,谁的天下呢?我们自己的天下。
在这一天当中,我们是克己复礼的,我们自己的这个天下,这一天就是仁的。
这个“天下”,我们换一个词“世界”,就会比较好理解。
我这一天如果是克己复礼的,我的世界,这一天就会归于仁。
我们再反过来理解,会更好接受。
如果我们这一天是起情绪的,是愤怒的,那我们这一天的世界,就是不开心的,就是阴暗的,就是愤怒的。
如果我们这一天是喜悦的,我们今天的世界就是喜悦的,就是美好的。
当我们用喜悦和美好的心境来生活,这一天我们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事情。
我们觉得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一切都那么美好。
蓝天白云,流水,青山,热闹的人群,无不美好。
可是如果今天我们心情很烦躁,我们心情很压抑,我们今天很痛苦,看什么都会痛苦。
今天阴天,我的情绪不好,我看着过往的人群那么繁忙,他们到底在忙什么呢?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看到的都是灰暗的,都是不开心的。
所以我们当下的心境是什么?我们今天的世界就是什么?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为仁”,这件事情是在于自己的。
“而由人乎哉?”岂是由他人影响的呢?
这句话我们要来思考,我们的世界过成什么样子,这个天下是什么样子的,取决于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自己是修仁德的,我们自己是有仁爱之心的,那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天下就是有仁爱之心的,不受他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反之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心情是阴暗的,是不开心的,我们看到外界的环境都是不开心的。
我们看到他人讲话,我们不顺耳,看到他人的行为我们不顺眼,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在修这个“仁”字。
我们内心没有仁,看他人不顺眼,看谁都不合适。
看到不合理的地方,我就想说,无非是不合乎我们自己的标准。
比如说我的性格急,我看到慢的人,我就想要指责他。
比如说我自己做事情,有我自己的标准,而别人没有按照我的标准,我就批判他,批评他。
都是自己没有仁,我们没有去修这个仁,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他人的问题。
当我们以仁爱之心,再去看待这个世界,人人都是美好的,他自有他的用途,快难道一定就比慢好吗?难道我们的标准就一定是对的吗?不见得。
所以当有仁爱之心之时,我们是帮助他人的,我们是适度的。
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是在指责和批判他人,这个时候伤人也伤己。
我们不停的在伤害他人,他人心中会有仇恨,心中会有怨,而最后这些怨,都是要回归到我们自身的。
所以说我们自己内心如果是仁德的,这个世界就是有爱的。
我们自己的内心如果是有怨的,这个世界到处都充满着恨。
同时这里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不仁爱这件事情取决于我们自己,不取决于他人和外部的世界。
我们举个例子,我如果是修仁爱的,无论他人对我仁不仁爱,我都是仁爱的。
如果我们自己是善良的,无论他人的行为是不是善良的,我都是善良的。
如果我们内心是美好的,无论他人是否是美好的,我们自己都是美好的,不会受他人的影响。
我们再换一个例子更好理解。
如果我们自己是有智慧的,他人如果没有智慧,会影响我们的智慧吗?不会。
但是换到仁爱之心,我们就忘记了这个规律。
他人不讲仁爱,我也不讲仁爱。
他人不善良,我也不善良。
实则不是这样的。
我们只是在“克己复礼为仁”,我们是在克己,我们是在正己,我们只是在修自己,让自己合乎礼,让自己合乎仁。
当我们自己合乎礼,合乎仁的时候,我们外部的世界自然会随之而发生变化。
比如说我们是讲仁爱之心的人,我们本来身边的朋友是不讲仁爱的,久而久之我们自然就会脱离,他觉得我们天天在讲仁爱有什么用,他自然就不和我们交往。
而我们再接触到的人和我们正好是同频和相应的。
他也是讲仁爱之心,故而我们才能走到一起。
所以“为仁由己”,我们不要受他人和外部世界的影响,我们要不停的克己复礼,去修我们自己内在的仁德。
当我们足够有仁爱,有仁德,就不会受他人的影响。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