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申大那多是什么意思(那些年的电台广播情怀)
云基奔 • 2024-03-02 20:44:00 • 次
最近看了一点何炅、谢娜、易烊千玺的一档新综艺《朋友请听好》,他们三个在节目中的身份是电台主持,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听众电话,解答生活和情感上的困惑难题,有点午夜电台的意味~
看着看着就想起了我听电台广播的日子,日子的起始是在04年的夏天,那个漫长燥热的暑假被考上理想高中的喜悦还有周杰伦的《七里香》弥漫着,那个吃吃喝喝玩玩、等着开学的无聊假期,从奶奶那借来的老式收录机在每个夜凉如水的晚上静静的躺在我的耳旁,带给我人生中第一次对电台声音的向往迷恋。有人说,电台最大的魅力,就是你不知道下一首你会听到哪首歌。当一首喜爱的歌突然缓缓流出的时候,那种小惊喜无法形容。而那个夏天在电台听到最多的就是《七里香》,周杰伦横空出世的新专辑《七里香》几乎在电台“霸屏”,每天都能听到几次,窗外的麻雀、秋刀鱼、下整夜的雨,成了夏日电台细密难忘的注脚。
对电台的喜爱一直延续到高中,那个时候听广播对我来说成了一种心理慰藉和陪伴,青春期的敏感、内向、慢热,不容易融入集体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内心孤单常常寄托于广播,并在其中建立一个独属自己的小天地。高二的时候中午常听一档音乐节目叫做《音乐唱片街》,主持人叫做杨筝,她的声音非常欢脱清脆,语速很快,特别有辨识度。以至于多年后有天晚上我坐出租车回家,车上放着广播,她的声音一点没变,我一下就听出了那个熟悉好听的声音,想来可能是离开市台,到了省台。不过过了这么多年,她新节目的背景音乐依然是几年前《音乐唱片街》的这首难舍难分~你们懂得,那个时候,差点泪目~
那一年听到的印象深刻的歌还有很多,任贤齐和舒淇合作的《那一年,这一天》,叶倩文《爱的可能》,周传雄《寂寞沙洲冷》,包括周笔畅的《笔记》,在那个智能手机没有普及的年代,在广播里听音乐是个不错的听觉享受,也还记得,当时的一个愿望就是不上课、不写作业,一天都躺到床上开着广播听歌。
高三是与电台完全隔绝的一年,但是对电台的热情却从没停止过,进入大学,重拾旧业,无数个晚上都是伴随着广播入眠。它就是有那种魔力,让心变得很静很静。那段时间也听到了不少新节目,知道了《神州远航》的青音,《夜空守望者》自称林中白狼后来爆红网络的麻辣书生林白,当然也听过何洁前夫赫子铭打的情感热情《叶文有话要说》,还有张明的《今夜不寂寞》,很喜欢那个有个奇怪名字《干申大那多》(后来换成《夜晚风情杂志》)在节目中里很会唱歌,很小资喜欢在节目里放小野丽莎的有着慵懒声音的女主播vivi安娜,后来若干年又听到她转型制作的亲子心理节目,还有那个节目名为《一点钟情》的有着奇怪名字的女主播开小火车,中医徐文兵和媒体人梁冬在中央广播电台讲了一年的《国学堂》,我也跟着听了一年······他们的声音鲜活个性,曾给我带来了无数新鲜而疯狂的头脑风暴,仿佛在那个自媒体还不普及的年代,很多有趣而生动的头脑都集中在广播里似的。
而之后我也因为自己的电台广播情怀,在大学的时候拼命想进入学校的广播站,第一年因为没成功还哭了一鼻子,认识到自己业务能力不佳,之后一年积极学习,早上坚持早读,书包里不离字典。第二年的时候可能老师觉得我虽能力不足,但精神可嘉,终于被录取,成为广播站的一名成员。犹记得第一次在话筒前广播激动紧张的无以复加,面上平静如水,心中实则惊涛骇浪。
那个时候我最喜欢参与的是中午的音乐节目,全校学生可以点歌,没有点歌的时候,主播可以自己选择歌曲播放,我常常列一个自己喜欢的歌单,还学着音乐电台的风格给每首歌写一段注脚,挨个播放,然后走出播音间坐在校园的长椅里听,自我感动,自我陶醉····哎,这不堪一提的文艺小情怀。
大四的时候,学校成立了网络电台,有了更高级更专业的播音间设备和波段频率,临毕业的最后时光,自己还以毕业生的身份自由发挥分享了大学经历,可算是在专业的播音台前实现了播音梦,真的感谢努力和坚持,给情怀划下了圆满的句号~
等到了工作以后,就不常听电台广播了,手头的“娱乐设备”太多,很难再静下心来听一档广播节目了,那个花5毛钱发送短信到电台跟主持人互动的时代不再有了,那个听到一首喜欢的歌激动半天的心境也不再有了,电台广播的功能性越来越突出,而情怀似乎越来越少了~但对好声音我依然听不腻~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