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响下一句是什么(春雷响)
云基奔 • 2024-03-28 17:04:53 • 次
惊 蛰
惊蛰节到闻雷声
震醒蛰伏越冬虫
2022
3.5
每年3月5-7日,太阳位于黄经345°时是惊蛰节气,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古称“启蛰”,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这时,我国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惊蛰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古时皇帝往往也在这个时候发布劝农耕种的诏书。所以,农谚中也有“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的说法。
惊蛰•三候
- SPRING -
一候桃始华
01
惊蛰时,桃树开始开花,如霞似锦,让人沉浸在无尽的美景之中。
二候仓庚鸣
02
惊蛰后五天,仓庚(黄鹂鸟)在开满鲜花的树枝间跳来跳去,啼声好似美妙的歌声。
三候鹰化为鸠
03
再五天,天空将看不见雄鹰的踪迹,我们只能看到鸤鸠(布谷鸟)在鸣叫。
惊蛰•习俗
- SPRING -
01
吃梨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可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02
祭白虎
在广东一带民间有在惊蛰“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说法,据称白虎为口舌之神,每年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伤人,所谓“祭白虎”,便是祭拜绘制成黄色黑斑纹的纸老虎。
03
打小人
“打小人”是惊蛰当天南方仍然存留的习俗之一。人们在纸上画好类似人形的东西,以之代替小人,同时以小棒槌等物进行击打,寓意赶跑小人,终年便不会再有霉运。
04
蒙鼓皮
惊蛰是由于雷声引起的。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敲天鼓,人间也把握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可见不但昆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吻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应顺应天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05
驱除虫患
惊蛰将惊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所以人们在惊蜇这天,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壁,用香味驱赶蛇、虫、蚁、鼠和霉味,预防疾病发生。
惊蛰•养生
- SPRING -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早睡早起去“春困”
春天到了,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比较迟,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鲜空气,舒展阳气,以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悦,同时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身体健康。
“春捂”保暖防感冒
惊蛰节气阳气渐升,气温日趋暖和,但由于北方冷空气仍较强,气温变化大,且早晚与中午的温差很大,冷暖变幻无常,因而“春捂”尤为重要。不宜过早脱去御寒的衣物,须知感冒往往是因为在气温上升或出汗时脱衣,突然着凉染得的。
饮食清淡多蔬菜
惊蛰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专家建议,可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惊蛰•诗词
- SPRING -
春天里,闲读诗书,心情也渐渐明朗起来。古人于惊蛰日,多会吟诗赋词,寄托情怀,且看他们是如何用妙笔“绘”春的。
《惊蛰二月节》
唐·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义雀行和朱评事》
唐·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惊蛰日雷》
元·仇远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
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来源:综合整理自《中华二十四节气诗书》、古诗文网、央广网、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百度网(原标题:节气 | 春雷响,万物长)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