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趣闻百科

徭役的意思是什么(道德经中的无事到底是什么事)

云基奔 2024-01-14 14:36:48

摘要:《道德经》中共有三章4次提到“无事”,分别是第四十八章:「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第五十七章:「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

《道德经》中共有三章4次提到“无事”,分别是第四十八章:「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第五十七章:「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和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其中“事无事”是“以无事为事”的意思,无法帮助我们搞清楚“无事”是什么“事”。而四十八章直言“有事”、“无事”影响到“取天下”,这“事”就是大事了,但老子还是没有说到底是什么“事”。理解 “有事”、“无事”的线索出现在第五十七章,前文强调「以无事取天下」,后文借圣人之言说:「我无事而民自富」。说明此“事”影响了百姓的“利”,君王“有事”,则百姓不“富裕”。

我们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之,德蓄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原本就没有君王什么事。到三皇五帝之世,圣人无为而治,(「太上,下知有之」),成就功业后,百姓认为自己本来就是这样,与君王无关。(「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原本“无事”,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安康。但自夏启开创“家天下”以来,“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变成了君王一家的私产,那么所谓的祭祀、盟会、兵戎、巡守、崩葬等等劳民伤财的国家大事,其实都是君王的私事而已。所以,老子说,「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即,“抛弃圣人,废除官吏制度,就没有了税赋徭役,那么百姓的收益就会增加百倍。”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只是假托国家之名,行君王的家事和私事而已。「我无事而民自富」所说的“事”说的就是君王的“私事”。君王“无私”,则天下为公,大公无私才能合于王道,合于王道才能合于天道,合于天道才能合于大道,合于大道才能长久,终身没有危险。(「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告诉侯王,如果做到“大公无私”,即可以“长久生存”,又可以“没身不殆”,而且无需劳苦,“结绳而治”就可以让百姓过上「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天下安宁太平。

如此,我们再来理解老子的“无事”就顺理成章了。

第四十八章:「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意思是:治理天下,要始终没有私事;如果有私事,就不足以治理天下了。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意思是:以常规治理邦国,以奇诡指挥战争,以没有私事治理天下。……所以圣人教诲说:我不谋私利,百姓自然归化;我喜欢清静,百姓自然中正;我没有私事,百姓自然富足;我没有私心杂念,百姓自然纯朴。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