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是由谁发动的(陈桥兵变)
云基奔 • 2024-03-03 20:13:30 • 次
大家好!我是史说分明,一个探究历史背后故事的博主,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下“关注”,方便您及时观看下一篇精彩文章,也是对我的鼓励!
#历史开讲#
陈桥兵变
赵匡胤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北汉联合契丹南下攻打后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后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领军队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
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降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
陈桥兵变是历史上少有的不流血的朝代更替,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大体如下:
陈桥兵变地址图
一、当时后周的国内政治局势对赵匡胤非常有利。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留下了孤儿寡母和后周这个庞大的帝国。为了防止后周大权的旁落,柴荣在去世之前封太子柴宗训为梁王,领左卫上将军,同时册立了大将符彦卿的女儿为皇后,希望皇后和她的父亲能够共同保护和辅佐年幼的柴宗训。最后,他让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大臣在他百年之后担任辅政大臣之职。由于赵匡胤这几年跟随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劳。柴荣没有亏待赵匡胤,于是找理由罢免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官位,封年轻有为的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
殿前都点检是直属帝王的近卫军统领,相当于帝王的亲兵统帅,有保家卫国的重任,能防止地方军事实力的反扑。此时军权的真正掌握者是侍卫司副都指挥使韩通。
在柴荣去世后,太子柴宗训正式登基,为周恭帝。一个多月以后,赵匡胤以属地公务繁忙,需要处理为由向朝廷请旨离开了开封,回到自己的属地——归德府。
在赵匡胤回归德府之后的半年时间内,后周的军队人员安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赵匡胤的好友慕容延钊出任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点检一职;“义社十兄弟”之一的王审琦担任了殿前都虞侯一职,他与赵匡胤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一切对赵匡胤非常有利。
二、赵匡胤抓住机会,变向要权,调整军事布局。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从北方边彊的镇州、定州传来急报,北汉和契丹趁着后周新皇帝柴宗训年幼,联合起来向后周的边境进犯。契丹在北方土地辽阔,兵强马壮。如今两国联手,实力不容小觑。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以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刻不容缓,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二,赵匡胤率领后周大军出征北伐。担任这次北伐的前锋正是赵匡胤的好友殿前副都点检慕荣延钊。随军出征的还有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等人。
赵匡胤带兵出征北伐北周和契丹
赵匡胤此举非常高明,他将韩通手下的大半兵力调过来随自己北伐,而将自己的亲信主力留下来镇守开封。表面上看一切风平浪静,显然赵匡胤是为了让朝廷各位大臣放心,自己丝毫没有叛乱之心。但实际上,那些留在开封府的人员像:石守信、王审琦都是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成员。在陈桥兵变前夕,赵匡胤还暗中将自已的亲信郭廷斌调回开封。这些身在开封的亲信都掌握着极高军权,他们是陈桥兵变时,稳定开封的重要力量和内应。
三、做好陈桥兵变的宣传工作。赵匡胤兵变宣传工作主要在陈桥兵变的队伍中进行,对开封府一定要保密。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三,赵匡胤率领北伐的大军如期抵达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开始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显示被逼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
至此,赵匡胤象征性地推辞一番,便答应了将士们的请求。事实上,这正是他所期望的。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四、以剽劫戒。陈桥兵变发生之后,赵匡胤命众将士集结,大军即刻准备回开封。就在大军准备开动的时侯,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拦住了哥哥的战马,跪下对赵匡胤垦切地说:“请以剽劫为戒!”意思就是说:在大军进城之时,命令将士们不得对城里的百姓烧杀抢掠。赵匡胤听弟弟此言,大受震动,于是马上下令三军:“是你们硬要立我为天子,事到如今,众将士听我号令!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将士们都朝赵匡胤跪下,低头倾听着。赵匡胤正色道:“大军进城以后不得伤及百姓和诸大臣。皇上、太后对我有恩,不得有所冒犯。听命者事后有赏,违令者立斩不赫!”众将士都听令,心里大赞赵匡胤的仁德。
赵匡胤训诫将士们
也正是因为这样,赵匡胤大军进城时才没有像当年郭威一样弄得满城风雨,尸横遍野。
王夫之曾在《宋论》中这样评价“陈桥兵变”:“兵不血刃而三方夷,刑万姑试而悍将服,无旧学之甘盘而文教兴,染掠杀之余风而宽仁布,是岂所望于兵权乍拥、长莫著之都点检哉?……佑之者,天也;承其佑者,人也。”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