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达佛学院入学条件是什么(一次不寻常的旅行)
云基奔 • 2024-02-28 11:40:18 • 次
一、
凌晨三点半就起床了,为的是赶在天亮五点前去闻名于世的——四川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看日出。
据说这个佛学院,历史还是比较悠久的。
下了车,我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紧跟着同伴朝着不远处的大门走去。
都是上坡路,才走几步就气喘吁吁,这才想起这里是海拔3600多米的高地,赶紧站一会喘匀气再走。
我们四人分两拨走,C紧跟司机,我和H走后面。
大门中间是车辆通行,侧面才是走人的小门,此刻静寂寂的没有车和人进出。
很快前面两人就从小门进去了,我们也快步跟着进了小门。
走公交车的大马路上空荡荡的,我们紧贴马路边走。
紧张加上心急更觉得走不动,虽然是大马路,可都是上坡,大口喘着粗气,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平复一下气喘,再接着走。
不一会就看不见C那甩着胳膊走路的姿势了,她要紧紧跟上年轻的小司机,也是不容易。
我和H远远地跟在后面,我走得慢,拖累H也陪我慢慢走。
路两边渐渐有些房屋了,不时的传来狗叫声,此起彼伏的有点瘆人。
望着高处灯火通明的坛城,目测直线距离有五六百米高,而马路盘旋而上,公交车都要走十五至二十分钟的车程。
脚步越发沉重,随着海拔渐渐高,气喘也越来越急了。
突然,走在前面的H站住了,我顺路望去,一条黑黪黪的狗或是猴子样的东西拦坐在马路中间。
我俩惊慌失措地互问:是狗还是猴?
“汪汪汪.....”,突然那东西发出一阵狗叫声,更是令我惊恐万分,万一它扑上来咬人,那.......
只见H赶紧从随身包里掏出一块华夫饼三下两下撕开丢在狗的面前。
我趁机走到H前面,机械地挪着两条吓僵硬了的腿,头都不敢回一下。
狗吃完又跟上来了,H回过头去温柔地小声说:“没有饼了,吃完了,回去吧,回去吧.....”
她细声细语地重复好几次,那狗似乎听懂了,终于没有再跟上来了。
二、
我长吁一口气,感觉整个人要瘫下来了,才发现只是上了一小半山,还有漫漫山道要爬。
前面两人早已渺无踪影了,我只得一步一喘,步步维艰,跟在H后面,越走越慢......
这时竟然来了一辆小型货车,嘎吱一声停在我身旁,我迅速的扫了一眼车内,只有司机一人,他探出头:“去坛城吗,上车!”
我赶紧拉住H上车,她还以为是巡逻车要躲开。
上了他的车,我长吁一口气连声说谢谢。司机说他是山顶小店里的,到他店里离坛城只有百米不到了。
真是让我喜出望外:哪来的运气?
想看见的旅游词:好人品有好运气!真是这样吗?
我虽然不算什么好人品,但是也没有什么害人之心吧。何况我的同伴H人品不错,那我也就跟着她托福了。
我赶紧打电话给领队兼司机,报告这一喜讯,叫他们不用等我俩了,他俩也还在半山腰呢。
真是谢天谢地,今天能够从大门顺利进入佛学院;
也感恩拦路的狗狗没有撕咬我们;
还要感恩路遇好心人,让我们搭车的司机!
三、
到了山顶才看见满山满谷的灯光闪烁,簇拥着金碧辉煌的坛城。拍了几张夜景就赶紧跨上坛城的阶梯。
H拿出手机测了一下高度,这里海拔4018米。
迎面一对小情侣坐在台阶上大口喘着粗气。他俩刚从坛城后山爬上来的,女的哭丧着脸,说:“脚都走瘸了!”
我看了一眼她脱在一旁的高帮皮鞋,也顾不上多聊。
立刻加入转坛城队伍,我学着转圈的僧人,摸着佛珠,摸着经筒,转了一圈又一圈........
“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耳边竟然响起那位多情的仓央嘉措的诗句。
当然我也不求来世,但还是要求现世安稳吧。
四、
天渐渐亮了,看过日出。才发现整个山谷上下落差很大。
向下望去,陡峭的阶梯(又称云梯)一直通到山谷中间部位的佛学院楼房。
四周斜坡上簇拥着密密麻麻的供僧众居住的小红屋。
为什么都是红色的小棚屋?
红色很好理解,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颜色。
该教派女众称觉姆。我还是称僧人和僧尼吧,好记点。
五明佛学院是宁玛派的民办学院,没有入学门槛,人们都可以来此学习。
由于是民办,所以不像其他佛学院有相关部门资助建设校舍。
都是学员自己搭建住房,才有了多样的小红屋,形成其独特且壮观的红色山谷。
时间还早,我们随意地在佛学院区域逛着,穿着酒红色长袍的僧人们对游客也熟视无睹。
只见他们也三三俩俩扎堆说话,像所有大学里的学生一样,热烈的说着什么,都是藏语,我们也听不懂。
楼房中间的通道上,放了两排桌子,上面摆放了各式水果,想必是为课间休息时准备的。
但是拿吃的僧人不多,都是路过顺便拿起吃一两块。我们也感觉口有点渴,品尝了几块。
我一边逛一边留意寻找内地寺庙里常见的功德箱,要供养僧众。可是都没有找到,想必佛学院是修行学习的地方不设功德箱吧。
好不容易看见一个庙宇般的大殿,于是脱下鞋子像进去的僧人那样摆放在门口的台阶上。
大门两侧挂着挡风的帘子,进出都要掀开帘子。
大堂里僧人不多,扎堆讨论着什么,我们进去拜拜墙上的佛像,就退了出来。
台阶下有几个穿着黑衣的藏族大汉在卖袋装牛奶。
看着那比一般要大一倍的袋装牛奶,我想我是没有勇气喝完的。
看来当地人淳朴厚道,实实在在地让你喝个够。
不像我们有些商家那样弄虚作假搞些小袋吸几口就没了,商家为的是可以多卖几袋挣钱。
继续上了一个坡,发现自己戴的太阳帽没了,想必是落在刚才进去的地方了,于是匆匆回头去找。
掀门帘时与一位外出的僧人撞了个满怀,僧人立住,一手侧举在胸前:
“对不起,抱歉了!”
于是我看见一张年轻的脸,明亮睿智的眼睛,发出好听的男低音。
我心头一热,忙说:
没关系,没关系......
慌乱中我让他,他让我走,好一阵尴尬和感动。
这句久违了的“对不起”,与我们广东地区流行的“不好意思“,还真是有差别。
前者显得真诚朴实,后者不免流于俗套。
同时他做出单手侧立胸前表示歉意的手势,看上去也温文尔雅。
捡回帽子返回后,看见同伴C正在与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僧人在交谈。
我一看机会难得,偷偷给他们拍了两张照片,这里的规矩是不能随意给僧人拍照的。
原来C是在询问上课的事,那位汉族老师告诉她,今天白天没有课,晚上才有课。
我们只得放弃听课的打算了。
这时走来一位十八、九岁的僧人,他支支吾吾的用蹩脚的汉语说,他交课件费需要纸币现金,可以帮他换点纸币吗?
我立刻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现金红包给他,他慌忙推掉不要。
他从自己口袋里拿出手机,示意要我亮出手机上的收款码,他扫后立刻给我转了100元钱。
我赶紧从包里拿出纸币现金给了他,他欢天喜地双手合十转身跑了。
五、
不知不觉已经走到盘山的大马路上了。
路边的红屋竟然有一木板阶梯,在铺着绿莹莹的藤草中通向深处的小门。
我正寻思着能否看见这位深居此处小屋的僧人或者僧尼时,一转眼又看见马路下面秀丽的觉姆大经堂,感叹这里处处都是风景!
接下来我们不走大路了,下到阶梯旁红屋区的小路上走,这里也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四通八达,也方便近距离观赏。
天也渐渐热了,我们脱了羽绒服继续边欣赏美景边拍照。
六、
不知不觉还是走到大马路上了,虽说是下山路,也是很累。
路边公交站的长凳上坐着一位年老的僧尼在等车。她看见我们一边笑着一边往凳子边上挪,示意要我们坐下休息。
由于不懂藏语也无法交谈,只得互相笑笑,她笑起来皱纹舒展,像一朵好看的菊花。
车来了,她提起长袍上了车,看见她将早已准备好的纸币塞进了投币箱。
接下来有三五成群下山的年轻僧人,走得飞快。
路遇乞讨的壮汉,他们不约而同的掏出早已经准备好的一元纸币,整整齐齐的放在壮汉的面前,再继续前行。
这与我们汉地不同了,汉地都是被人操纵的小孩或者残疾人,老年人在乞讨,像这样身壮的人是讨不到钱的。
正值青春年少的僧人也是贪玩的,他们不像中老年僧人那样下山去背米背菜。
而是常常结伴去山下的洛若镇,看看滚滚红尘。就像我们不远千里来看他们一样,感觉新鲜好奇。
其实信仰,是看不见也摸不着。
很多僧人都是低头或者把头埋进红色袍子里,但从他们坚定的步伐和安详的眼神里。
看出他们心中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他们,让他们可以克服高原稀薄的空气,少水缺菜、日用品缺乏的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如的学习和生活。
信仰给人带来力量,让我看到不一般的色达佛学院!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