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谁(张学良谈西安事变秘密就是几个字)
云基奔 • 2024-02-28 04:44:38 • 次
四海呼抗日,西安事变时。桓桓双将怒,咄咄一夫危。远见筹全局,衷怀释众疑。周公风范在,千载令人思。
这首诗描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为了民族大义、国家的未来,毅然决然地发动了这次历史事件,改写了抗日战争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
2001年10月14日晚20时50分,在美国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302室病房,张学良,这位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的主角,一代英杰,永远地合上了双眼,享年101岁。
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这个事件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此,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张学良被幽禁了半个世纪,杨虎城及其家人献出了生命。周总理等领导人曾对他们的民族大义和伟大人格进行了高度评价。
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的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彪炳青史,为世人景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永远怀念张学良先生。
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西安事变”的发生和和平解决,使长达十年的内战停止,为国共合作和一致抗日打开了新的篇章。毫无疑问,发动“西安事变”的主人公张学良和杨虎城是革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贡献者。
那么,“西安事变”的秘密又是什么呢?据张学良口述历史记载,其实很简单,就是几个字,“攘外”翻过来变成“安内”,而“安内”调过去变成“攘外”。蒋介石先生主张先“安内”再“攘外”,而张学良则认为“攘外”应该更重要。这就是两位将军抗战观念的冲突。
曾经有人问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时的想法以及后来是否后悔。他的回答是:“我从来不像人家,考虑将来这个事情怎么地,我不考虑,我就认为这个事情我当做,我就做!我就跟你说句话,我有决心的时候,都是这样决定的:我是不是有私心在里头?我是不是为我自己利益?我是不是问心无愧?好了,没有!我问心无愧,我没有私心!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情(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没混过与我自己地位利益有关的东西,我没有!假如我自个要地位、利益,我就没有西安事变。”
这段回答显示出张学良对于发动“西安事变”的心境是坚定的,问心无愧的。张学良在口述历史中的真实表达和勇敢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爱国者形象。
蒋介石一生受到曾国藩先生的影响巨大,他将曾国藩的思想贯彻到自己的政策中,坚持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他认为在国家遭到外来侵略时,首先需要平定内乱,然后才能对外抵抗。这种政策和思想影响了蒋介石的一生。
然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施并没有解决国家面临的困境,反而导致了更严峻的局势。蒋介石不仅坚持内战政策,还阻断各种形式的抗日武装斗争,并分化和肢解抗日部队,镇压抗日爱国运动,残害民主人士。他的行为引起了国内外的不满和抗议。
在国家危机愈发紧迫的情况下,张学良和杨虎城决定采取行动,逼迫蒋介石改变他的政策。他们扣留了蒋介石,并提出了八项政治主张,其中包括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被捕的爱国领袖,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
在周总理等领导人的介入下,蒋介石被释放,并承诺停止内战,与红军一起抗日,实现了国共合作,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的发生和和平解决打破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推动了国共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张学良和杨虎城以其爱国动机和伟大的牺牲精神成为了民族英雄,他们的贡献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正如曾国藩先生所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英雄,努力将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和繁荣,让我们的民族光荣。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