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豆瓣评分(评分84)
云基奔 • 2023-07-28 06:54:29 • 次
我们所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罗斯福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国王的演讲》并不属于传统意义的励志电影,虽然,故事内容中不乏存在着让人热血澎湃的桥段,比如电影最后,乔治六世克服口吃毛病,在面对德国战争阴霾笼罩下,发表了那篇振奋国民的演讲。
可是,如果仔细去分析电影内容,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关于战胜恐惧,实现自我成长的电影。这里的成长,可以理解为精神与认知的成长。
拯救世界的前提是要先拯救自己,成为国王的前提是要先成为自己。
乔治六世的继位本就是赶鸭子上架,而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将他一直逃避的责任与权利通通丢了出来。他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身份的转换,并且摆脱父亲与哥哥的影响,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独有道路。
可从个人到国家,从私利到公利,从殿下到皇帝,乔治六世的成长,一直伴随着迷茫与恐惧。而始终无法正视的自我,不仅让他没办法在公众面前利索的讲话,也让他的自我精神在怯懦与自卑中摇摆不定。
所以,我们总能在《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即便它是讲国王的电影。
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都像是一场寻找自我并且正视自我的旅程,路上会有迷茫也会有困惑,会有自卑也会有怯懦,而在参与者与旁观者身份不断对调中,终究得面临最大的挑战,那就是自我精神的重塑与自我认知的提升。
创作者大概最清楚电影所要表述的核心,所以,他们摈弃了内容中涉及的英国体制和君王制度,然后,尝试着站在平视的角度,稳重缓慢地推进故事的发展。
在这种比较舒缓的整体氛围中,观众就会透过内容拥有感同身受的体会,那就是,无论国王也好,还是普通人也好,基本都存在着如同孩子一样的无助时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做好自己与自己不停斗争的准备。
1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用这句话来概括《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最合适不过了。作为一部荣获多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除了其油画质感的画面呈现,更重要的是,它将原本高高在上的皇帝,做了最平易近人的处理,而且,刻意简化了繁琐英国君王制度的介绍,将故事的焦点放在了乔治六世,也就是约克公爵与罗格身上。
作为国家精神的象征,国王必须在放弃与取舍中平衡自我精神。可从来没有想过当国王的约克公爵,自始自终都无法真正享有掌控自我精神的权力。试想一下,一个失去自我精神的国王,又如何能够成为国家精神的象征?
在约克公爵与罗格的对话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约克公爵的成长环境。小时候被父亲强权控制,为了纠正走路,承受着钢板夹腿的痛苦;为了纠正左撇子,时时刻刻被强迫习惯使用右手。哥哥的优秀与嘲弄,周围人的忽视与轻视,都让约克公爵从来不敢正视自我真正的需求。
于是,处在被动生存状态的他,成为了任由别人摆布的傀儡,也成为了自我迷失后的精神孤儿。
从这一点看,约克公爵的口吃并非是先天的,而是因为他成长中所经受的痛苦遭遇,不自觉地封闭着自我意识的复苏,让他开始存在依赖和逃避心理。
缺乏自我身份认同的生活,也就无法得到自我认知的提升,甚至就根本没有自我可言。约克公爵身为王室成员,责任与义务不明了,精神与肉体剥离开,在尚未成为独立个体之前,就被迫融入国家集体中,这必将承受更大程度的自我迷失。
在电影中,罗格对于约克公爵的训练并非全都是技巧性的,而是尝试建立平等关系上的心理疏导。
首先要让约克公爵正视自我,这是解决口吃的关键所在。总是活在别人口中,是永远无法彻底认识自己,而被王室家庭关系束缚的约克公爵,必须要摘掉身上的各种标签,也必须摆脱对别人眼光的过度在意,努力确立以自我为主导的生活方式。
父亲虽然去世,可哥哥的阴影依旧笼罩,这从哥哥邀请他参加酒会后,两人的争吵就可以看出,约克公爵对于自我未来的规划从来是不明确的。
失去父亲仿佛就像是失去了精神支撑,而哥哥的质疑,也让他渐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除了自卑心理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约克公爵不敢正视自我需求,不敢争取自我需求。他已经习惯了依赖与逃避,这是自我迷失非常可怕的行为与态度。
与罗格的数次谈话,让约克公爵慢慢从的参与者转变成了旁观者,开始梳理自己的家庭状况与未来规划。同时,他也明白了此时此刻必须接受的现实,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并非是针锋相对的,而是在取舍之间学会承担该承担的责任,行使该行使的权力。
约克公爵从旁观者又恢复到参与者,并且真正拥有自我身份认同,是因为罗格对他的激怒。这是剑走偏锋的做法,也是最有效的做法,因为,别人的引导从来都不如自己的认可。
当罗格端坐约克公爵的宝座,并且态度轻蔑的质问时,约克公爵潜意识中对于自我维护的强烈意愿,让他喊出了那句“我才是国王”的话。正是这句话,约克公爵渐渐摆脱了活在别人眼中的怯懦,成为了自己命运的主宰。
别人终究无法取代自己,而我们也无法强迫别人认同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认同自己,自己完善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那个人,不如先成为自己眼中的那个人。自我斗争永远不会停止,这是自我精神与自我认知能够与时俱进的关键。
2
说实话,我认为这是一部拥有双主角的电影,而在电影中实现自我成长的,不仅仅只有约克公爵一个人,还有罗格。
作为一个追梦路上的失败者,热爱的戏剧表演沦为了别人眼中的笑柄,没有专业医学认证的治疗一直饱受质疑,而生活在底层的罗格,可能也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国王的专职医生。
他拥有着底层的身份,却时刻体现着贵族的傲气,他渴望被人们认可,却从不卑躬屈膝。只是,因为太想证明自己的意愿过于强烈,让他始终处在自我拧巴的生存状态中。这种孤傲的性格,也让罗格与周围的一切都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同行排挤。
所以,这部电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算是罗格自我认知的提升。
与约克公爵的相处中,他知道了王室所拥有的平常人苦恼,也明白了王室身上所肩负的平常人没有的责任与使命。从约克公爵身上,罗格仿佛也看到了自己,那种渴望被理解与被接纳的心情,让两个人渐渐拥有着共同的话题,也实现着两人同时的自我成长。
罗格在接触约克公爵的时候,可能有过跻身贵族阶层的意愿,甚至有过想要参政的冲动,这是普通人都想拥有的梦想。
可是,在两人平等基础上的交流之后,罗格意识到,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定位必须要有清晰认知的。所以,他在引导约克公爵认同自己身份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强化自己对于自己的认同感,因为,拥有自我身份认同是不让自我迷失的前提。
有媒体曾批判,说这部电影是对于乔治六世的美化,但在我看来,电影的关注点,自始至终都是与我们一样拥有生活苦恼的个体。
电影既没有过分强调身份的高低贵贱,也没有过度解读私人生活的隐秘内容,电影在整体上要做的,就是站在普通人的视角,利用口吃的生理问题,窥探着每个人都曾有过的自我迷失的心理问题。
当约克公爵最后完成了振奋人心的演说后,罗格默默地退到了他的身后,这是两人自我认同的体现,也是对于自我身份的肯定,他们都明白了自己身上所应该肩负的使命。
改变世界的前提是首先要做好自己,可惜,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没有做好自己之前,就跃跃欲试的想要拯救世界,最后,世界没拯救了,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这就太可悲了。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